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

张爱玲,一代悲情女子,她的作品,享誉文学界。然而她的情感经历,却倍加孤独和不幸。由于原生家庭的伤痕,她的一生都在渴望被爱,也正是这种成长环境让她成为一个极度敏感和缺乏安全感的人。

有句话说:“不幸缺爱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张爱玲的一生就深深印证了这句话,她经历的两段感情都未能真正给她幸福,晚年的她终日卧床看电视,在出租屋里离世一周后才被发现。

从小缺爱,童年意难平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1)

说起张爱玲的生平,似乎大家也都有所了解。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家庭到了她父亲这一辈,并不富裕。

更由于父亲的不上进,在张爱玲未满五岁时,其母亲就出国读书留学,张爱玲和其弟弟则被丢给了父亲照顾。

长期分居,父亲很快地便另寻新欢,也就是张爱玲后来的继母。

因为母亲的离开,父亲对张爱玲很是厌恶,不要说关爱了,就连少些怒骂、厌恶都是奢侈。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2)

而继母,一个没有血缘的继母面对姐弟俩,更是毫无怜爱之心。

在一个原本充满快乐的少年时期,如此的家庭环境,深深刺痛着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也让她承受着诸多冷眼,从小就养成了难以相信他人的敏感性格。

长久之下,父亲和继母的严管,造成张爱玲童年唯一的爱好就是读小说,以至于在很小的时候,她便将《红楼梦》、《海上花》等众多著名书籍早早读完,为张爱玲后来的文学造诣打下坚实的基础。

早早出名,爱上渣男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3)

人人都说出名要趁早,张爱玲就在20岁的年纪早早成名。

她的《我的天才梦》就很快获得了荣誉奖项,不久,张爱玲更进一步写出了《流言》和《传奇》等小说,迅速在整个上海滩走红。

其中,《沉香屑·第一炉香》真正让她得以成名,并吸引了很多记者纷纷前来约见。

然而,张爱玲则由于悲惨的经历,内心极度自卑,不凑热闹,并常以孤傲的态度掩饰着内心的倔强和懦弱,众多记者想要约见都被孤傲的张爱玲拒之门外。

但也正是爆红之时,胡兰成出现在了她的生命里,那时胡兰成已娶妻且有过多次婚姻史,那为何才女张爱玲会对这样一个男子情有独钟?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4)

其实事实并不复杂。常年在女人队伍里打转的胡兰成,可谓情场老手,凭借多年丰富的感情经验,早已对女性有充分了解,对待感情问题表现得成熟稳重,很会讨取女孩子的欢心。

并且,她和张爱玲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靠创作来生活的人,每每写出一些情意绵绵的花言巧语附作情话相赠,易如反掌。

长此下去,一来二往,想要得到一个涉世未深刚刚20来岁,从未接触过感情的女孩的芳心,便轻而易举。

于是,从未接触过爱情的张爱玲,在对感情还是懵懂依赖、单纯的情况下,轻易就被骗走了真心,心甘情愿地嫁给了胡兰成。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5)

胡兰成的花心并未就此悔改。

结婚仅仅两年时间,胡兰成就又爱上了更为年轻漂亮年仅17岁的小护士,毅然转身离开张爱玲,即便张爱玲极尽挽留,都再难挽回这个情场老手的心。

至此,张爱玲的第一段感情结束,是胡兰成把张爱玲拉进了爱情的漩涡,也让她尝尽了爱情的苦水。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爱是真的,即便是离婚,她依然关心着胡兰成的生活起居,更傻傻的把自己辛苦写作赚到的稿费给了他度日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6)

只可惜如此深情的操作并没换来胡兰成的浪子回头,反而是变本加厉的花天酒地,完全没有半点内疚感激之情。

张爱玲重情重义,只是给错了人,用错了地方,这也正是张爱玲可悲又难免使人怜爱的原因。

所谓“富养女”,大概也有这个道理吧,不仅物质上,还有感情上都要给足女孩足够的爱,这样才不会让她性格敏感渴望被爱,以至于别人给予一丝丝的好都感动万分。

再婚感受被爱,却选择高龄堕胎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7)

相比较前夫胡兰成烂到骨子里的渣,张爱玲赶赴美国后同第二任丈夫的结合,更为让人疑惑。

1955年,张爱玲独自去到美国,至此,她的前一段婚姻也彻底告终。

在异国他乡,形同天涯孤鸟的张爱玲就连擅长的创作都变得左支右绌,力不从心。

恰逢此时,赖雅出现了,且和张爱玲同在一个文艺营,同时,赖雅在当时还是颇享赞誉的作家,很快帮张爱玲度过了重重难关。

惺惺相惜的两个文学家很快坠入爱河,只是这段感情并不被看好,因为赖雅比张爱玲大了近乎30岁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8)

这其实放在现在来说,也是会被议论的一件事。毕竟一方面赖雅大了她很多岁,另一方面赖雅除了可以给予她一些温暖,并无其他,也没有什么物质财富能够为其增值。而且更有身份背景的不同,一个是出生于东方古国的大家闺秀,一个是远在大洋另一侧的异性,他们不仅仅有年龄的差距,更有一个大洋的距离。

可很多感情上的事似乎都不能用理性去评判,他们不仅遇见了,还走到了一起。

这种种问题在两个文学家面前似乎都不是问题,赖雅仅凭那唯一的细腻温情,就让原生家庭缺爱的张爱玲感到了治愈童年般的温暖,更促使张爱玲放下与母亲的纠葛,让这份不完整的母女情感有了转机。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9)

如此,张爱玲果决的选择嫁给了这个给她温暖的男人,那时候,他,65岁;她,刚36岁。

除去前夫胡兰成的伤害,张爱玲在赖雅身上也有过一些小小的欢乐。

如果不出意外,赖雅在这个高龄几乎还可以收获一个令人倍感幸福的“老来子”,因为张爱玲怀孕了。

可是,张爱玲却没有留下这个孩子,很多人都对“孩子”这个问题纷纷猜测。

毕竟,按常理分析,凡是女子都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并予以深爱。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10)

于是对张爱玲的做法,外界不免有很多揣测 : 第一,赖雅强迫,因为早就有赖雅说什么张爱玲不去堕胎,结婚就无从谈起的传言;第二,则有人认为他们当时的经济条件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何来再养育一条新生命?第三,则是赖雅年岁已高,担心此时的孩子会身体难以康健等等。

各种讨论都有,唯独无人认为,这是张爱玲自己做的选择。

当然,不做这种猜测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身为女人的张爱玲,多不可能会在36岁高龄上冒着生命危险打掉自己和未来丈夫的第一个孩子的。

但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11)

她选择流产后的十九年后,张爱玲用它最擅长的方式——写作,道明了原因

在其小说《小团圆》中,有多处是关于孩子的阐述。

小说里的女主角九莉其实正是张爱玲本身的化名,汝狄则为赖雅。

文中写道:“生个小盛也好”,早先汝狄说,带一些迟疑。

这一点可以得知并非是赖雅坚持不要这个孩子,只是当时他们生活的拮据情况不允许他们这么做,毕竟连个安稳的住处都没有,何来再养育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呢?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12)

在物质匮乏面前,再美好的愿望都难免变得苍白无力。

何况,张爱玲的小说在异国文化背景差异下,小说并未获得畅销;而赖雅,也已经年过60。

生活都自顾不暇、捉襟见肘的两个人,哪里来的精力照顾孩子呢?纠结之下,难免忧虑。

但最令人诧异的是,赖雅只是犹疑,张爱玲自己则是坚决不要。

深究可知,她有自己的原因。

其小说《小团圆》中写道:“我不要。在最富足的情况下也不准备要——有钱,还有可依靠的人带。”

然而,这不免又让人产生疑问,为何在没有物质贫乏问题的情况下,张爱玲依然不想要这个孩子呢?

原因在她的《小团圆》里也写明了:“九莉从来不准备要孩子,也许是觉得如果有了小孩,一定不会对她好,以替她的母亲报得恩怨。”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13)

这么分析,还是跟她的童年创伤有关系,因为是母亲的离开,让她很少感受到母爱,这件事让她内心深处始终意难平。

因此,是张爱玲自己,由于这种种问题及童年抹不去的伤痕,让她对这个未到来的孩子选择放弃。

但她也是有过纠结的,因为她曾在决定是否留下孩子一个月前写过信给赖雅,可见她既能为此思虑良久,表明她对这个孩子也曾抱有期待。

然则,不论过程如何曲折,事实都是她自己放弃了这个孩子,放弃了这个无辜的生命。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14)

这样的结果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但是,张爱玲是一个超脱世俗之人,甚至被称为“最为清醒和孤独之人”

总之,她和大家的观念并不太一样,几乎不可以按照一个普通人角度去评价她的行为,即便女性都有天性般的母爱。

但从她的作品中可以明确发现,毋庸置疑,最后这个决定正是张爱玲自己本人主动的选择。

婚姻不幸,晚年凄惨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15)

如果说她在前夫那里感受到了人生的初恋,那么在大她近30岁的赖雅身上则是才得以感受到了被爱和被照顾。

但是,一切都是梦幻泡影,赖雅向她隐瞒了自己的病史,直到赖雅突发中风,一倒不起。

即使面对欺骗,张爱玲也选择了尽心尽力维持这个家,拼命赚着稿费照顾着唯一给过她温暖的赖雅。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张爱玲的工作也并不顺利,因为她的作品更多的还是难以满足美国人的喜好,不同的国界趣向也大为不同,这为她带去很多烦恼。

1967年,赖雅离世。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16)

与此同时,多年的劳累也让张爱玲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老年时期免疫力下降,多种慢性病纷纷出来纠缠着她微弱的身躯,其中就有皮肤病困扰,张爱玲总感觉身上有很多跳蚤在折磨自己,为此,她搬了很多次家

拮据的生活也让她的生活归于简单,住的房子越来越简陋,最后剩下只有十几平米里面只能放得开一张床,一个电视,而这些是她全部的家具。

她也整天躺在床上看电视,卫生间丢满纸巾,如此麻醉自己,似乎这样就可以让她忘掉生活的贫乏和饥肠辘辘带给自己的疼痛,惶惶度日。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17)

已经身心俱疲的张爱玲似乎成了一个丧失生命力的玫瑰,枝头被现实的磨难重重压弯了头,再也拿不出一丝一毫的反抗力量。

疾病折磨之下,张爱玲在1995年的公寓中悄无声息的离世,家徒四壁,身旁空无一人,以至于一周之后才被房东家发现。

首先说出这个消息的是房东女儿,而这也为张爱玲悲凉的一生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凄惨的一生就此终结,令人惋惜。

结语: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18)

对于女子来说,大多渴望幸福的婚姻和爱情,拥有圆满甜蜜的归宿,而这些,张爱玲都没有得到。她拥有的,只有她“悲情女子”的名气。

只是,张爱玲这一生渴望的大概都只有“被爱”吧。

然而自始至终,却始终不遂人愿——她童年缺乏父母的疼爱,中年时被自己深爱之人残忍无情地抛弃,晚年更孤独的凄惨离开。

张爱玲晚年遗言(张爱玲美国之殇)(19)

坎坷的经历塑造了她成为一代著名悲情女子,许多作品大概正因为源于她真实的感受,所以才读来有味,至今还影响着无数的少男少女,只是这些并非她所渴望。

突然想起张爱玲的名句:“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离开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三十年前的苍凉已经随风而逝。

真诚期待,愿世间的每个人都能被岁月温柔以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