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缘知识,内缘暇满 外缘内扰转识为智

——职场视角读《六祖坛经》之四,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外缘知识,内缘暇满 外缘内扰转识为智?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外缘知识,内缘暇满 外缘内扰转识为智

外缘知识,内缘暇满 外缘内扰转识为智

——职场视角读《六祖坛经》之四

阅读典籍的配套工具包括字典、词典,因为有很多生僻字的字音、字义需要查阅,理解字义帮助阅读者领会文章涵义,而字音可能与今天有很大差异,甚至字体写法都不一样,比如“茴”字有几种写法,大概孔乙己认为这样,才是穿长衫该做的斯文事吧。

除了专门研究汉字书写的专业人士,我们很多人读书认字是为了什么呢?恢复高考时,跃龙门直接关联着一份体面的职业,能为这个国家做贡献;扩招后更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开眼界、拓视野,天之骄子的光环,似乎令人弯不下腰、出不了力,那么学了知识要怎么用、做什么,才能学有所用能值得呢?大家在讨论,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方法思路。

记得有个成语出自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本意是摒弃寻章摘句的抠字眼(今天还可以加上抠字音),读书为明事理、强心志,为我们处理自身的事务有条理、有逻辑、有依据,三个字就是:不妄为。

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有思维方式的优化,就是看待自己、他人、世界的视角更加开阔、理性。这是人才招聘看重学历的核心价值(不是看专业),这是所谓冰山下的那部分,即行稳致远的能量。

学知识如果主要用来装饰自己的形象,这就比较浪费资源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内在的能量充足,外形自然具有光环,这是外装修无法达到的效果。

其一,风动旛动外扰内

不让衣钵的外物,成为修行的目的。个人这样理解五祖弘忍大师对六祖慧能的嘱托,那么孔乙己的长衫,是不是也不要成为打工人的束缚和障碍呢?看起来外物成了明示身份角色的道具,有的人被外物外缘迷转了,忘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去读一下六祖的四个“何其”吧,这里就不摘录了。

忽然想到,读不懂咋办,读不懂很正常,读通了也正常,所以无须给自己贴标签,说不准什么样的机缘,就体悟到典籍的本义,方寸灵台就指数级的扩展,岂不是千里快哉风的酣畅呢?活到老、学到老,是自我完满,在有生之年是上不封顶的,哪个年龄段都可以有所收益。

其二,机锋棒喝悟禅机

禅宗公案典故很多,比如赵州和尚(六祖惠能大师后的第四代传人)有“吃茶去”的故事,听起来这些禅意机锋似乎只是参话头,参透话头的功夫,大多以日常生活场景为譬喻,所谓生活禅大概是这个意思,理解世间万物的本然和规律,就是禅悟,所以就在生活中。

人为即伪,这样直接的说文解字,也比较好理解,加入了太多人为驱使,所以难以纯粹的真。比如团建时有一个摔背项目,对于他人的信任程度,在向后倒下去时,本能的就用上劲儿了,然后各种姿势摔倒在团队成员双手搭成的“蹦床”上,这大概是加入人为因素比较典型的事例了。

其三,醍醐灌顶转法华

什么是迷信,个人说了很多次了,凡事信迷了就是迷信,重要依据来自《六祖坛经》里的这句“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再次重复读书的价值:明事理、强心志。具正知见可以是一刹那的顿悟,但更常见的是不断参学的觉知,在醍醐灌顶的瞬间,就顿悟了。

顿悟之后并不会神通大显,而依然是该吃饭吃饭、该休息休息,只是杂念渐息、一念精诚,直白的说法应该是:理想信念的内在定力。所以拿到高等教育的学历,也并不直接等于可以创造价值,需要一个“转识为智”的过程,读书绝不会无用,但自己得学着“学以致用”才有用。

越是复杂多变,越需要内在定力。日子是过给自己的,职业、工作也得做成自己的,才有真切的价值感。

(发文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侵权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