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和糊涂先生的故事(郑板桥巧遇糊涂人)

清代后期,郑板桥在潍县任县令时,因不忍目睹百姓疾苦,便打开官仓,赈济灾民,遭人诬陷,为此愤而辞官,回到扬州,埋头书画,成为一代书画名家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郑板桥和糊涂先生的故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郑板桥和糊涂先生的故事(郑板桥巧遇糊涂人)

郑板桥和糊涂先生的故事

清代后期,郑板桥在潍县任县令时,因不忍目睹百姓疾苦,便打开官仓,赈济灾民,遭人诬陷,为此愤而辞官,回到扬州,埋头书画,成为一代书画名家。

一日,板桥出游,在清莲观遇到一位云游道士。他见此人举止不凡,便与之攀谈起来。当得知这位道士号称“糊涂山人”时,板桥觉得有趣,就开口问道:“道长如此精明不俗,为何却以糊涂为号?”道士见他不解其意,遂以自家身世相告——

原来这位“糊涂山人”,出身书香世家,亦是进士及第,曾在广东做过一任县令,因其县内有酿酒作坊,酿就一种“糊涂酒”,味香醇和,十分可口,所以远销各地,收益颇丰。不料却被当地知府的小舅子看得眼红,妄图霸占作坊,便在府衙告了一状,诬陷酒坊业主盗取皇宫酿酒秘方,私造圣酒,并以“糊涂酒”冠名,意在讽喻皇上。知府深知其谋,但因利益驱使,便助纣为虐,速将诉状批转给县令,命其立将酒坊业主逮捕下狱,判其斩刑,县令遵令而行,便将酒坊业主逮捕下狱。但在定罪之时,发现案情有冤,于是就到民间暗访,谁知这一访倒访出个大冤案来。县令不忍颠倒黑白,就带着案卷连夜求见知府,要替酒坊业主辩冤,岂料知府躲而不见。如此三番五次连碰钉子,县令只得将此案搁置缓判。哪知这位知府怀恨在心,便悄悄写了一纸奏章,奏明圣上,诬陷县令枣赃枉法,将其罢官革职。县令无奈,临走之前亲自到狱中看望酒坊业主,并将其案的前因后果告知于他。酒坊业主深感县令恩,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就把“糊涂酒”的酿造配方传给县令,求他远走高飞,将来酿酒济世。县令含泪而别。从此,远离官场,不问朝野之事,隐居在他乡山野,一边修道,一边学着酿酒。为了警示自己,不忘过去,便以“糊涂山人”为号,云游四方,以求解脱……

听完“糊涂山人”的自述,郑板桥流下了热泪,感激之中,亦将自己的身世告诉对方。当“糊涂山人”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时,更加敬佩不已,于是就拉着板桥走进一家酒店,要了一盘狗肉,两盘小菜,然后从腰间解下一个酒葫芦,满斟,二人便对饮起来。谁知酒一入口,郑板桥便大叫起来:“好酒!好酒!”“糊涂山人”赶忙挥手制止,并附耳低语道:“这就是秘传的糊涂酒,仁兄千万不要声张。”板桥一听,悄悄地伸了伸舌头,接着又畅饮开来。

直到酒足饭饱,日落三竿,“糊涂山人”才笑着开口说道:“板桥仁兄乃一代书画名家,今日相见对饮,三生有幸,难道不给在下一纸墨宝作个纪念?”

板桥一听,嘿嘿一笑:“为弟正欲如此,不料却让仁兄抢先开口了。”说着取出文房四宝,借着酒力,大大地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大字,然后题款押章,双手赠与“糊涂山人”。山人接书在手,端详片刻,选叹不已,看着看着,突然开口问道:“郑兄,你这‘难得糊涂’,究竟是指酒?指人?还是指事呢?”板桥笑着回答:“知我者,山人也!你想,没有糊涂酒,哪遇糊涂人?没有糊涂人,谁干糊涂事?三者皆难得,缺一不可!”

酒店里又传出两位“糊涂”人的笑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