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鱼的鱼尾最敏感的地方(人鱼能着衣饮食)

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描绘了生物物种、传说化生动物、非生命物质共三百300多种,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它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图志,具有极高的物种参考价值,为研究我国古代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材料。

“海错”是中国古代对于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和海产品的统称,取《尚书·禹贡》中“厥贡盐絺,海物惟错”之意。

《海错图》是聂璜唯一存世的作品。此书于雍正四年被收入清宫造办处的,雍正皇帝曾多次翻阅。继位的乾隆皇帝还曾连下数道圣旨要求将这本书送给他看,并将其存放于重华宫内。

《海错图》共四册,第一至三册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故宫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特地为广大少年儿童策划了以《海错图》为蓝本的《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一书。

人鱼的鱼尾最敏感的地方(人鱼能着衣饮食)(1)

认识水中生物有什么用?

“先假定没用为好,尝试后才知道。我的体会是,博物学确实令人快乐,博物学可以培育一个人有敬畏之情、谦卑之心、感恩之德。”刘华杰在《天涯芳草》一书中作如是言。

刘华杰现为北大哲学系教授,他不专注于哲学研究,却一本正经地写了本关于花花草草的《天涯芳草》。

刘华杰解释道:不晓得植物,是看不懂《诗经》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仅仅是名物、博物、常识上的小事,而是关乎哲学上的大事。自然哲学、环境美学、生态哲学,如果离开了对具体自然事物的深厚情感、琐碎知识,以及对万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切身感受、领悟,那是根本入不了门的。

可见,多认识认识动植物,还是有好处的。

看本书,既能认识很多水中生物,还能听到美丽的传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道哪些动物是虚构的,哪些动物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这是一本很长知识的书。虽说是为孩子准备的书,但是,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我也读得兴趣盎然,书中有太多东西,我是第一次听说。

人鱼的鱼尾最敏感的地方(人鱼能着衣饮食)(2)

神兽不仅仅是传说

看神兽的体貌,不难发觉一个问题——人是不能凭空创作出一个崭新的动物的。

正应了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一句话:想象不过是展开的或复合的记忆。

比如龙、凤凰、麒麟,这些子虚乌有的神兽,实际上就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

《尔雅翼》一书说: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项似蛇,腹似厘,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虽说神兽并不真实存在,但是,它们一直“活”在中华文化里,承载着中国古人的理想与寄托。它们已被内化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古人认为,世上有很多种龙,比如有角的虬龙、无角的螭龙、不能升天的蟠龙,还有代表东方的青龙、斩杀蚩尤的应龙、能发洪水的蛟龙。在十二生肖中,龙排行老五,是唯一一个虚拟的形象。

中国之龙至少已有八千岁了!

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是位于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中的长约二十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而成的“龙”和龙纹陶片。考古学家推测,这条“龙”至少有八千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了对龙的崇拜。够早的吧?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龙是无畏精神、尊贵、善良、吉祥等一切美好品质的象征。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龙文化,比如端午节赛龙舟、过年过节舞龙等。

人鱼的鱼尾最敏感的地方(人鱼能着衣饮食)(3)

鲤鱼跳龙门是怎么回事

鲤鱼跳龙门,这个成语都听说过吧?过年时,人们还有贴鲤鱼跳龙门年画的习俗。

鲤鱼跳龙门说的是鲤鱼跳过龙门,就能变身为龙,所以这个成语用于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埤雅·释鱼》中说:“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这里说的鲤鱼其实是鲔鱼,或称鳣鱼,也就是鲟,在《海错图》中名为龙门撞。

龙门撞,长着长长的嘴,虽然是鱼的样子,身上却没有鳞片。它们不仅在大海中生活,也时常游到江河中去。

那么,它们为什么要跃龙门呢?

龙门是黄河绝险之地,位于现在的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两岸峭壁相对像一道门,据说是大禹治水时所凿。

相传居住在黄河中的鲟鱼被上游的河水冲出了龙门的,都可化为飞龙,腾云上天。此后,每逢春季,就有无数鲟鱼从黄河逆流而上,在龙门下奋力跳跃,想要一跃为龙。

鲟鱼真的能跃过龙门变成龙吗?

其实是因为它们身体细长,又长着传说中龙一样的背脊,在龙门这个地方跳跃的时候,看起来就像越过龙门的龙一样。

鲟鱼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洄游。不同的鲟鱼,洄游时间也稍有不同,但都是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产卵场所。每年,在固定的时间里,鲟鱼会从大海逆流而上,到水流湍急、布满石砾的江河中产卵。有“水中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鲟,以及珍稀的黑龙江鲟、长江鲟都有这样的生活习性。

人鱼的鱼尾最敏感的地方(人鱼能着衣饮食)(4)

鼍,是什么动物

鼍,这个字比较陌生吧?它读作tuó。

《海错图》记载:康熙二十九年,福宁人祝建如在楚地辰州旅居。七月的一天,他乘船过江。忽然,一头一丈长的怪物破水而出,然后盘坐在江边的岩石上。它全身黑色,覆盖着鳞片,生有四只爪子和长长的尾巴。它的头顶上长着一个小角,眼睛又圆又大,鼻子上还有几根支棱的胡须。当它晃动身子的时候,一时间地动山摇。船夫见怪不怪,他说,这怪物是鼍,千万不要出声,也不要用手对着鼍指指点点,否则它觉察之后跳入水中,掀起大浪,将会船毁人亡。

在传说中,鼍能吐气成雾,形成大雨;善于呜叫,鸣声如鼓,气震山河;力大无穷,善于在弯曲的江岸小道上行走,在岸边挖洞做巢。

《西游记》中,鼍龙是泾河龙王的第九个儿子、西海龙王的亲外甥、小白龙的表兄弟,负责镇守黑水河,曾在唐僧取经路上阻碍师徒四人。

在现实中,鼍是鳄形目鳄科鼍亚科鼍属的一种。又名中华鳄,扬子鳄。俗名土龙,猪婆龙。

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鳄鱼,生活在长江流域,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各种神奇的幻化

大家都知道,毛毛虫能够变成蝴蝶。

在古代传说里,有着比这个更神奇的幻化。

人鱼的鱼尾最敏感的地方(人鱼能着衣饮食)(5)

鱼可以变成鹿

这种鱼名叫鹿鱼。

据说,罗州(今广东茂名化州)南面的海里有一个岛,那里是最适宜鹿鱼生长的地方。每年春天和夏天,这种鱼就会跳到岛上,幻化为鹿。曾经有人捡到过一条鹿鱼,说发现时,那条鹿鱼的头已经变成鹿头了,但尾巴还没有来得及变化,仍然是鱼尾的样子。南方有人说:“由鹿鱼变幻来的鹿,肉的腥气很浓,不能吃。”

不过,聂璜并不相信,他写道:海洋声屿,惟鹿最多,不尽鱼化也。广东海中有一种鹿鲨,或即是化鹿之鱼乎?询之渔人,渔人不知也,但云鹿识水性,群过海,此岛过入彼岛。角鹿头上顶草,诸鹿借以为粮。至于鹿鱼,虽有其名,网中从未罗得,又焉知其能化鹿乎?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指出:鹿鱼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匹配的原型。假如这种鱼真的存在,那它很可能是一种两栖动物,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它也可能是古人杜撰出来的一个形象。

人鱼的鱼尾最敏感的地方(人鱼能着衣饮食)(6)

虎鲨能幻化成虎

相传,虎鲨能幻化成虎。春天的夜晚,虎鲨会来到海边的山林中,十天之后,就可变幻为虎。

刚变成虎的时候,它的四肢还没有成型,需要再过一个月才能完全变身成功。

在浙江嘉兴乍浦,就有虎鲨变虎的记录。康熙二十七年,一只虎鲨在乍浦的海滩上变成了一头黑虎。变身完成后,它来到了胜塘关桥上。路人从四面八方赶来驱赶它。它一路逃跑,最后无处可逃,躲到厕所里死掉了。可能是,化成虎之后,它的能力大大减弱。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叫虎鲨的海洋动物。它的外形和古人描述的相似,体大齿利,只是不能变成虎。

人鱼的鱼尾最敏感的地方(人鱼能着衣饮食)(7)

鱼虎也能变成老虎

鱼虎平时生活在南海中,到陆地上能变成老虎。

但是,世上见过它真面目的人并不多,古书中也没有关于它变身过程的记录和描述。

据记载,康熙三十六年,有渔民在福建海域捕到过鱼虎,最大的也不过六七寸的样子。

在现实中,大海中确实生活着一类鱼,长得和古书中所描述的鱼虎十分相似。它们叫虎鲉,也被称为虎鱼。

人鱼的鱼尾最敏感的地方(人鱼能着衣饮食)(8)

这些幻化,或许是因为一些动物已消失了,所以人们有所不知,或许,本来就是以讹传讹。

《海错图》所描绘的生物物种绝大部分是“取其可见可知者”,但也有道听途说的。如聂璜一直听福建人说,海滨的花蛤多为瓦雀(麻雀)所化,但他不敢信。因为麻雀大,花蛤小,不配套呀。后来,有位叫谢若翁的老先生对他说:“是真的,我亲眼见过。麻雀群飞到滩涂,一头扎在泥里死去,羽毛和骨肉散开,变成无数小花蛤。一只雀能化成数十百花蛤,并非一雀变一蛤!有一年变得多,花蛤天天挖都挖不完。有一年变得少,很快就挖完了。有时好几年都挖不到一枚,可能是麻雀不想变,或者飞到别处变去了。”聂璜写道:“这位若翁先生93岁了,爱聊天好喝酒,一定不会骗我的!”于是他愉快地相信了。麻雀怎么能变成花蛤,这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怪不得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大概是,人们就是喜欢幻想,幻想人能够可以自由幻化。

人鱼的鱼尾最敏感的地方(人鱼能着衣饮食)(9)

人鱼的鱼尾最敏感的地方(人鱼能着衣饮食)(10)

世上真有美人鱼吗

古今中外都有人鱼的传说,写进童话的就更美丽了,成为美人鱼。

那么,人鱼长什么样子呢?

《海错图》中言:

人鱼,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阴阳亦与男女同。

惟背有翅,红色,后有短尾及胼指,与人稍异耳。

粵人柳某曾为予图,予未之信。及考《职方外纪》,则称此鱼为海人。

《正字通》作魜,云即鰴鱼,其说与所图无异,因信而录之。

此鱼多产广东大鱼山、老万山海洋。人得之亦能着衣饮食,但不能言,惟笑而已。

携至大鱼山,没入水去。

郭璞有《有鱼赞》。

《广东新语》云,海中有大风雨时,人鱼乃骑大鱼,随波往来,见者惊怪。火长有说云:“毋逢海女,毋见人鱼。”

在书中,聂璜是这样画人鱼的

人鱼的鱼尾最敏感的地方(人鱼能着衣饮食)(11)

这简直就是一个小老头嘛!一点都不可爱。

孩子看了,会不会感到反胃呢?

将美人鱼在孩子心中的想象都给毁了。

“人得之亦能着衣饮食,但不能言,惟笑而已。”说的像真事一样,难道世上真有人鱼吗?我不敢信。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一书指出,

有学者考证,人鱼可能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海洋动物儒艮,主要生活在西太平洋、印度洋等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它们性情温和,行动缓慢,能发出尖锐的叫声。据说,儒艮妈妈会抱着小儒艮在水面上哺乳。

儒艮倒还挺可爱,但是,它们跟人可是相差太远了。

它岂能“着衣饮食”,就算是笑,它恐怕也不会吧?

很多年前,人们就发现儒艮全身都是宝——肉可食、脂炼油、骨雕物、皮制革,于是开始大量捕杀它们。而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曾经犯下的错误,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大力保护儒艮。

人鱼的鱼尾最敏感的地方(人鱼能着衣饮食)(12)

莫让后代仅能读图识物

大部分现实存在的水中动物都面临近似相同的命运——生存状态岌岌可危。

张辰亮在《海错图笔记》一书中写道:清末的水利学家郭柏苍曾说,龙头鱼是“海鱼之下品,食者耻之。每斤十数文,贫人袖归。”就是说,在清代,龙头鱼是海鲜里的下等货,你要是吃了,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只有穷人才买来用袖子兜回家吃。可近年来,龙头鱼渐渐走进了饭馆甚至酒楼,而且越来越贵。因为经过多年的滥捕,曾经的主要捕捞鱼种已经濒临绝迹,近海面临“无鱼可捕”的境地。马来西亚曾是棱皮龟最多的地方之一。但从1960年以来,它们的数量已经减少了99%。至于中国,近年只是零星报道过几起渔民误捕、尸体搁浅的事件。不管它是不是海和尚的真身,反正注定会和海和尚一样,慢慢地成为传说中的生物。还有,北海的野生鲎的数量比20年前减少了90%。活了几亿年的东西,20年,一眨眼就没了。

美国记者艾伦·韦斯曼所著的《没有我们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描述让我动容,一个厄瓜多尔的查帕拉族人对着煮熟的猴子抬起皱皮纠结的下巴说:“如果沦落到吃自己的祖先,那我们还剩些什么吗?”这可是还没有进入石器时代的人说出来的话呀!

每一种动植物,即便是再不起眼的,它们也是地球上一员,人类应该与它们友好共存,不能让它们将来一个个只能在博物志上被后人所见识。看着一个个已消失的物种,还有濒临灭绝的物种,是让人惋惜的。

难道让我们的后代,仅能从画像里看到它们吗?

人鱼的鱼尾最敏感的地方(人鱼能着衣饮食)(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