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金句(独辟蹊径雅俗共赏)
作者:孙博
中国书法如同一条历史长河,恒久而绵长,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这些古老而又独特的文字,迄今仍散发出迷人的光彩,经过长期嬗变,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琢墨》 唐之鸣、吴启雷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书法随着汉字的演进,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实用走向了艺术。在自由的书写中,我们的祖先运用高超的智慧,创造出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以线筑形,把中国人对宇宙万象、阴阳哲理、喜怒哀乐、伦理道德、家国情怀、诗心琴胆,一一寄予毫端。至此,中国书法向世人展现出它特有的空间美、音乐美,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以极简的造型手法,表现出最丰富的感情世界的一种艺术。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抽象,这是一种特殊而又无与伦比的美,故有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之说。
不言而喻,认识和读懂书法,从一定程度上也就更能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历代的帝王将相到文武官员;从文人骚客到庶民经生,书法从书写到内容,从载道进仕到逸性抒怀,承载着太多的职能和使命,也几乎成了朝野上下特有的一道文化风景线。书法那一根长线,不但串起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踪迹,而且也串起了每个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心路。
这样一条绵长的历史长河,如何探寻它的源头,如何站在彼岸欣赏河流经过的每一处优美景象,了解背后的动人故事,无疑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正如涉足胜境的游客,固然可以凭着自己的观察,感知自然的原生态魅力。但是,倘若身边有一个稔熟的导游,领着你渐入佳境,俯察品类之盛,则你的游目骋怀之情,足可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种引领的工作,极美妙而又神圣,当然,也是异常艰苦的。《琢墨》一书的两位作者,在这喧嚣纷扰的世界里,耗尽业余时间,为弘扬书法做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他俩如同历史上每一个寂寞的书写者一样,从构思、设题,到选材、定位,再到取舍、校样,前后历时三载,终于付梓成书。
《琢墨》是一本中国书法经典鉴赏的书,循着书法史脉络而撰写,从甲骨文起一直写到晚清,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碑帖、名作和代表性人物,基本上都“一网打尽”了。该书作者之一唐之鸣先生,浸淫书法艺术之道逾40年,又有在大学讲授书法艺术课程30多年的切身体会,从理论到实践创作经验,既深厚又宽广。他早年师从著名书画篆刻家吴颐人先生,习金文、治古印、作书法、刻茶壶。他的书法以汉魏晋唐为宗;篆刻立足秦汉,旁涉明清诸家;紫砂刻壶的刀法挺劲,深得文人壶精髓。他的艺术旨趣崇尚“清、正、朴、雅”,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造新意。他的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家顶级展事,曾获海内外30多个奖项,作品被刻入黄河碑林、名胜园区,著作也颇丰。他还是沪上“秋石印社”的创始人、指导老师,课徒授业,桃李满天下。丰富的涵养和切身的体会,使得该书的文字叙述显得专业而又殷实,不尚空谈虚设。分析历代名作从书作的技术层面着手,深入到书写细节,再到书写心理以及观者的欣赏感受视角,皆能言之有物,又文情并茂。
在通篇文字的叙述上,既保持了专业的高度学术性,又注重了文学性的刻画,令人读来情景交融,状物抒怀。如第五章“明代书法”中,描写黄道周的风骨、傅山的狂狷篇章,犹如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先秦书法向来庞杂而又无序,但它开启了中国书法从结构空间到书写笔法的滥觞,作者能去芜存菁,把它们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该书开篇从西周的井田制度论述到书法的法度规范建立,令人耳目一新,又合乎历史事实。在风格审美中不单就字论字,而是结合地域、文化和民族风俗生活形态,完美地阐述了“风格即人格”这一命题,诸如此类的亮点和新颖的视角,形成了此书的第一特色。
该书的另一位作者吴启雷先生,目下是一名国学、历史老师,尤精中国古代美术史,也擅长书画,出版著作多部。大学求学期间,吴启雷曾是唐之鸣的学生,学习书法、篆刻,30年后师徒一如往昔,保持着高度的默契。由于他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所以在成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特长,以史为鉴,叙述了历代书家背后壮阔的历史社会背景,尤其在他熟悉的唐宋部分,做到文史结合,也为文章的阅读增添了不少乐趣,使该书在专业书法鉴赏背景下拓展了历史视野,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年龄读者的关注点,从而使该书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除了历代名作名家鉴赏之外,该书还特地用了一个章节来谈书法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想法也是本着“以读者至上”的心愿,使读者在日后品鉴乃至收藏书画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诚然,该书的最大特色莫过于图文并茂──红花绿叶各显春。作者不惜占用版面,每段文字下都配有清晰而又高质量的版图,有的甚至还进行了局部放大处理。为使观者对名作有完整的解读,很多手卷都是整篇显示。这样,可以确保在鉴赏过程中更加生动、真实。所有名作的存世情况都作了极为详尽的出处介绍,包括藏家分布背景。当然,由于受到版面的限制,任何一本书也难以达到穷尽,书中不得不忍痛割爱个别书家和名作,这也可算作该书的白璧微瑕之处。但我相信,这部言而有物之作的问世,定会给当今重拾文化自信的中国人带来一道文化大餐。(孙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