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千里江山图一共有几幅图 马培荣作品连载画说盱眙之三

明祖陵堪称“明代第一陵”,位于盱眙县城北淮河北岸的洪泽湖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由于其规模宏大,规制森严,按照皇城形制建设,故有“祖陵皇城”之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和北京明十三陵等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北宋千里江山图一共有几幅图 马培荣作品连载画说盱眙之三(1)

(明代帝陵第一陵明祖陵)

北宋千里江山图一共有几幅图 马培荣作品连载画说盱眙之三(2)

(明祖陵南大门)

明祖陵陈列馆

游人步入陵区大门,便会看到一枚硕大的“洪武通宝”大型铜钱的雕塑,这是按照明朝洪武年间钱币实物放大制成的,铜钱直径9.98米,放置于明祖陵陈列馆的门前。铜钱表面由黄铜包裹,显得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寓意开门见宝、吉祥如意。

北宋千里江山图一共有几幅图 马培荣作品连载画说盱眙之三(3)

(祖陵陈列馆前的“洪武通宝”雕塑)

文物陈列大殿为明式皇家建筑样式,廊柱飞檐,红墙黄瓦。陈列大殿内用大量的图片、史料、实物、模型,如石刻构件、明代瓷器、琉璃瓦当、龙袍凤冠,再现了朱元璋的生平经历,以及明代统治者在277年间修建的五大帝陵区的19座陵寝的情况。其中按照《帝乡纪略·祖陵图》复原而成的“祖陵模型沙盘”,形象生动的展示了明祖陵的地表建筑实况。当您步入文物陈列大殿,便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了解明祖陵的前世今身。过了红门,进入陵区,首先看到的就是21对庞大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从石刻群往北,过金水桥,便是棂星门遗址和正殿的遗址。正殿遗址处有石础子28个,可以想象当年正殿的宏大规模。

北宋千里江山图一共有几幅图 马培荣作品连载画说盱眙之三(4)

(明祖陵文物陈列馆大殿)

草根皇帝朱元璋

据《朱祖璋系年要目》介绍,朱元璋的祖居在金陵句容的通德乡朱家巷。元朝初年,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携带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带,居住在古泗州城北十三里的孙家岗,以替人放牛为生。《帝里盱眙县志》记载的传说: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替人放牛,经常卧于杨家墩旁草丛中休息。有一次,一个道士路过此处,看了地势形胜后便插枯柳于地,次日枯枝竟然发芽,故曰:“此为风水宝地,若葬于此,后代可出天子。”朱初一便暗自记下。到了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朱初一病重,临终前叮嘱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要将其葬于杨家墩之上。

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盱眙的太平集。据说在朱元璋出生时,自东南方飘来一朵祥云,落于土岗上朱家破屋之中,霎时红光冲天、香气缭绕,婴儿诞出。第二天,人们发现朱家破屋旁的二郎神庙竟然自动移出几十步,而且庙旁小溪的溪水色泽如霞、香气荡漾,还飘来一方红绸布作为婴儿的襁褓,故而称该土岗为“孕龙岗”,小溪为“香花涧”,飘来红绸的地方叫“红罗障”。朱元璋少年时放牛,后又讨饭,再到皇觉寺里去做童僧,受尽人间辛苦。有人说朱元璋从小放牛、讨饭、做小和尚,只知马上春秋,不懂诗词文章。其实不然,正是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小和尚的经历,终日抄写经文、诵读经典,故而文墨在胸亦在必然。有一次朱元璋外出讨饭,回来晚了,寺门关闭,只好在寺门外荒地上和衣而卧,当即吟诗一首: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可见其诗魄力之大。后来所作《阅江楼记》等也堪称佳作。

朱元璋虽说出身贫寒,却志向远大,抱负雄伟,不甘落寞。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又自己拉起盱眙子弟兵,创建了自己的义军队伍,举义反元。经过数年的南征北战,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位。朱元璋这个出生贫寒,放过牛、要过饭、做过小和尚的一介平民,来了个华丽转身,摇身一变,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北宋千里江山图一共有几幅图 马培荣作品连载画说盱眙之三(5)

(明太祖朱元璋雕像)

陵园皇城

朱元璋一统天下、登上皇位以后,便追尊他的高祖朱百六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父亲朱五四为淳皇帝。为了显示光宗耀祖,便在凤阳为其父亲朱五四修建了“明皇陵”。而后,又苦苦寻找他祖上的坟地,终于在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查找到了杨家墩。于是,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标,带领文武群臣和顶级工匠,到泗州城北杨家墩,开始大兴土木,建造祖陵,并重葬了其祖父、曾祖和高祖三代帝后,次年又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从公元1386年开始修建,以后历年陆续增修,到永乐十一年才算全部修建成功。前后历经28年,耗费大量资金人力,至此,杨家墩便改称明祖陵。

北宋千里江山图一共有几幅图 马培荣作品连载画说盱眙之三(6)

(明祖陵陵城鸟瞰图)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年明祖陵按照陵城规制建筑,枕岗临淮,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十分壮观。陵城仿唐宋帝陵的规制,总平面呈长方形,南北走向,筑有城墙三重:外为土城,周长9里30步;中为砖城,周长4里10步;内为皇城,周长2里80步;设城门四座各三间,正殿五间,具服殿六间,红门一座,燎炉一座,棂星门一座,神厨三间,东屋三间,西屋三间,直房十八间,斋房三间,库房三间,宰牲亭一所,水金桥一座。从陵西门进去,北到积水亭还有石桥三座。后有神厨、宰牲亭、享殿、配殿。明亭神道两旁,依次相对排行着麒麟、狮子、马、马倌、拉马侍,文臣、武将、太监和华表等二十一对大型石刻。陵区遍植松柏七万余株。明祖陵建成以后,每年清明时节,朱元璋都要亲自带御林军从南京出发,浩浩荡荡,到达盱眙,再沿着一条长达二十华里的下马道,前往祖陵祭祖。

祖陵重现

由于明祖陵坐落在今洪泽湖西畔的淮河入湖处,虽有“九岗十八洼”之称,但只是低矮丘岗之地,在淮河连年洪涝中常遭受水患。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淮,洪泽湖形成,泗州城沉沦于洪泽湖之中,明祖陵也同时被滔滔洪水吞没。

经过湖水长期的冲刷浸蚀,陵墓荡平,像生倾倒,原先地面建筑毁坏殆尽,仅残存棂星门、正殿、东西两庑殿的30多个大型柱础遗址、砖砌拱顶建筑3座,神道两侧的21对石像生亦倒卧水中,或被淤泥掩盖。从此,人们只知明祖陵大概方位,却不知道究竟在何处。

1963年大旱,洪泽湖水位下降,湖滩放牛人无意间发现倾倒在泥水之中石人石马,经考证,这就是“失踪多年”的明祖陵,进而进行考古发掘,明祖陵遗址逐渐露出水面,考古者发现,遗物零乱地分布在250米的中轴线上,大水塘下隐约露出的9座墓穴的拱形门,里面并排有六口棺木,棺材中装有蟒袍玉带,凤冠霞帔及大量的随葬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为保护明祖陵,筑淮堤3000米,把陵墓从湖水中隔出,并对文物瑰宝进行修复,将大型石刻全部修整复位,整齐地排列在神道两旁,基本恢复了当年的风姿,使沉沦于水下300多年的明代祖陵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北宋千里江山图一共有几幅图 马培荣作品连载画说盱眙之三(7)

(明祖陵神道石像生的修复过程和修复后的情况)

神道石刻

陵前神道两侧,共有21对高达丈余的大型石像生排列在850米长的中轴线上,堪称高超的石刻艺术陈列馆。祖陵神道的石刻体形硕大、雕琢精细,其中最大者重达20多吨,小者亦有5吨以上。从南往北,依次并行相对排行着麒麟两对,狮子六对,华表两对,马倌两对,拉马侍者一对,马一对,文臣三对,武将两对,太监两对,整齐地屹立在神道两旁,显示了当年的风姿。

北宋千里江山图一共有几幅图 马培荣作品连载画说盱眙之三(8)

(明祖陵神道石刻)

北宋千里江山图一共有几幅图 马培荣作品连载画说盱眙之三(9)

(明祖陵神道的石象生群雕)

神道石刻中的文臣、武将神态各异,生动逼真,那气势,宛若君王临朝时,文武排班一样。为首的是两对低首侧的内侍臣,接着是两对手按宝剑、气宇轩昂的武将和三对手持牙笏的文臣,下面依次是马倌两对,石马一对,拉马侍从一对。文官头戴乌纱,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脚登朝靴,胡须垂胸,相貌堂堂;武官穿甲戴盔,手按宝剑,双目圆瞪,威风凛凛。走近细看,不仅狮子嘴上、马嘴上的细毛根根可数,而且连马镫上的扣丝链环、马鞍上的花纹装饰,也都清清楚楚。就连石人的双眼皮都雕刻得十分逼真,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尤其使人叹绝的是一对拉马侍中的石马。石马与拉马侍者为一整石雕刻,底座连为一体,重约24吨。侍者一手牵马,一手扶握腰间玉带,似静候待命石马马头辔饰齐全同,辔带上间雕着花卉纹饰,辔中绒球,缰绳的绳纹、结扣,绳头的穗须,鸾铃的挂置,项上的鬃毛,全身的肌肉,以及眼、耳、鼻、口都雕刻得精细逼真。特别是石马马鞍上,四周雕有缠枝卷叶,内层密布朵朵祥云;祥云间,双凤展翅翱翔,尾羽在太空飘散。马鞍中部有一圆圈,圈内有一龙腾空飞跃,龙目圆睁,龙口大张;龙凤身上鳞甲、纹饰、羽毛清晰可见。整个马鞍,不仅纹饰华贵,构图生动,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另一对石马,雕艺与前马相同,但在腹下、裆间、胸前刻满云纹,似象行空腾云,故又称为“天马”。

神道上两对望柱亦称华表,其中一对仿唐,一对仿宋。仿唐柱高6.5m,仿宋柱高5.8m,柱身为素身,均呈八棱状,柱础为覆盆状,雕有双层错位仰莲。望柱棱面上雕有缠枝如意、牡丹、葵状菊花等花纹。柱头为乳形宝珠状,珠头饰有火焰纹。在明代帝陵中,明孝陵、明显陵、明十三陵中都只立有一对华表,而明祖陵却配立两对华表,由此可见明祖陵在朱明帝陵中的显赫地位。而且明祖陵神道石刻运用了浮雕、半浮雕等多种技法,经过精琢细磨,使石刻的细部显得细腻流畅、华丽生动。据考古专家介绍,石刻规模之宏大,刻工之精细,造型之优美,线条之流畅,在国内罕见。据传,明太祖朱元璋觉得陵寝规制不得“欺祖”,故明祖陵的石像生无论从体型大小、雕刻精美、制作精细来看,都胜过南京的明孝陵、凤阳的明皇陵和北京的明十三陵,堪称像生石雕之精品。

北宋千里江山图一共有几幅图 马培荣作品连载画说盱眙之三(10)

(明祖陵神道的文臣与武将石刻)

北宋千里江山图一共有几幅图 马培荣作品连载画说盱眙之三(11)

(明祖陵神道的华表与蹲狮石刻)

地下玄宫

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三代先祖的衣冠合葬处称“玄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墓穴”,现在可见的有砖砌拱顶建筑物。明祖陵没有按照万岁山的形制构筑穹顶,而是依据地形采用地宫式建筑,设置9座砖砌拱门,此种陵墓结构形制可谓玄之又玄。为保护地宫甬道、拱门和陵墓中的文物(诏书、衣饰和各类殉葬品)不受损坏,文物部门决定保持陵墓原貌,让甬道和地宫仍然处于水中,若遇干旱则从淮河紧急调度水源进行灌注,使明祖陵地宫甬道和拱门静默于水下,不至于因干湿交替、脱水分化而损坏墓穴中的文物。所以,我们现在只能看到露出水面的拱门上缘。

北宋千里江山图一共有几幅图 马培荣作品连载画说盱眙之三(12)

(明祖陵地下玄宫)

北宋千里江山图一共有几幅图 马培荣作品连载画说盱眙之三(13)

(明祖陵大钟)

交通:

明祖陵位于盱眙城北15公里处,在县城有通往明祖陵的直达班车。

责任编辑:周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