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后的人数(中原突围一战成名)

前言

中原突围后的人数(中原突围一战成名)(1)

图 | 皮定均将军

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的时候,皮定均最初因为资历等原因被定为少将,但是当名单送到毛主席那里时,毛主席大笔一挥,在皮定均的名字下面作出批示:皮有功,少晋中

那么,毛主席如此看重皮定均,破格将其提拔为中将军衔,这是为何?

中原突围一战成名,毛主席破格提拔

纵观皮定均的一生,他跌宕起伏的革命生涯尤其令人敬佩,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身经百战的将军、大军区司令员,皮定均自然有其过人之处,而毛主席之所以看重皮定均,主要是因为解放战争初期,他在中原突围中建立的特殊功勋。

1914年,皮定均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因为家庭贫苦,皮定均小时候没有上过一天学,7岁为地主放牛,15岁参加红军,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中原突围后的人数(中原突围一战成名)(2)

图 | 皮定均和毛主席

皮定均勇武刚烈,醇厚倔强,敢冒风险,人送绰号“皮驴子”,他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与率领的部下在战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提起皮定均,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皮旅”,而“皮旅”之所以闻名,则主要缘于中原突围

1946年6月初,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军调集重兵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企图在48小时内全歼我中原解放军,以当时的现状来看,敌强我弱,军情万分火急。

为此,中央当即做出反应,急电中原部队:立即突围,越快越好,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中原军区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主力向西突围,但主力突围之后谁来断后?经过决议,这一艰巨的任务落在了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也就是“皮旅”的肩上。

皮定均临危受命,在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面前,斩钉截铁地发下誓言:请首长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然而,以区区一个旅几千人的兵力,来对抗国民党军几十万人,几乎是天方夜谭。

中原突围后的人数(中原突围一战成名)(3)

图 | 王树声

李先念要求“皮旅”,在完成三天掩护任务后,自选方向突围,但任务艰巨,掩护完成后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但皮定均和他的“皮旅”却硬生生创造了这个奇迹。

早在几天前,围攻中原军区的国民党军各部队筑起了十万个碉堡和秘密的铁丝网、堑壕、鹿砦,把六万中原部队紧紧包围在东西长两百里、南北宽五十里的狭小地区。

敌人虎视眈眈,等待着号令,随时准备向我军发起疯狂进攻,面临重兵压境的境况,皮定均一反常规,率领部队向东挺进,佯装主力迷惑敌人,吸引敌人的兵力。

敌人误以为解放军主力向东转移,皮定均指挥部队以起伏的山包为支撑,一波又一波地向敌人冲击,敌人如潮水般涌来,接着又被解放军打得如潮水般退下。

三天过后,“皮旅”的掩护任务已经完成,但此时他们与敌人呈胶着状态,要想摆脱纠缠并不容易,但皮定均及其部队凭借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及英勇无畏的士气,最终冲破了敌军的封锁和围追堵截。

中原突围后的人数(中原突围一战成名)(4)

图 | 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突围路线图

在与敌人周旋了24个昼夜之后,皮定均和他指挥下的“皮旅”一战成名,创造了“还是一个旅”的建制,胜利抵达苏皖解放区的奇迹,在我军军史上青史留名。

中原突围成功后,延安《解放日报》的头条新闻刊载了这一胜利的消息,标题便是《突破蒋军包围追击中原东进我军一部胜利抵达苏皖边区》,正在解放区采访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听说后,也惊讶地将这称为不可思议的奇迹。

此后,“皮旅”加入新四军、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先后参加了著名的苏中战役、两淮保卫战、涟水保卫战以及宿北、鲁南、孟良崮、淮海、渡江诸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立下战功。

正因如此,在人民解放军授衔时,毛主席始终没有忘记皮定均在中原突围时为党做出的贡献,并特别批示:“皮有功,少晋中”,将皮定均晋升为中将,并由此留下一段佳话。

后来,在“九大”期间,毛主席同皮定均谈话时曾关切地问道:“你们中原突围留下来的同志也不多了吧?”皮定均面色沉重,感慨道:“留下来的是不多了,我也是幸存者。”

中原突围后的人数(中原突围一战成名)(5)

图 | 1944年9月,皮定均在河南省林县与太行第七地委领导同志合影

毛主席深知今天的革命成果来之不易,接着又说:“干革命要是怕苦怕死,肯定是干不出名堂的,就是应该有像你中原突围时候,那样冲锋陷阵的拼命精神才行!”

皮定均治军、爱民的佳话

建国后,皮定均大公无私,严格治军,在军队中口碑很好,因此深受中央领导人的器重。

1967年的一天晚上,周总理在接见全国各地党政军主要负责人的时候,当看到名单上有皮定均的名字,立即询问道:“皮定均同志来了吗?在哪里?

皮定均闻声立即站起来,周总理亲切地问他好:“你就是皮定均同志,你过去领导的那个‘皮旅’打仗真行啊!虽然只是一个旅,中央是把它当做一个方面军使用的哩!”

皮定均不负中央领导的厚望,在整顿“军风军纪”中,他下令官兵一致,军中流传着他的许多治军佳话。。

1964年,皮定均在一次去部队视察的时候,来到一个连队的猪舍,正好看到有两个饲养员裸着脊背,浑身是汗地在烈日下剁猪草。

看到这幅景象后,皮定均马上站住,转头向团长宋清渭看去:“你在这里给我站一小时!”

宋清渭不明原因,便直接问道:“司令员,这么热的天,为啥让我晒着?”

中原突围后的人数(中原突围一战成名)(6)

图 | 宋清渭

“你知道晒,战士就不知道吗?!”皮定均脸色一沉,厉声喝道。

宋清渭马上表示给饲养员搭凉棚。

皮定均语重心长地说:“干部要处处关心战士,时刻想到战士的疾苦,你让战士在烈日下劳动,说明你失职,就罚你体验挨晒的滋味,什么时候搭完凉棚再进屋!”

吃过午饭后,皮定均又专门到猪舍去看了一次,看到凉棚搭好才满意地离开。

皮定均为人耿直,在军中是出了名的敢讲真话,一次某师汇报会上,先是师长在台上讲了一个小时,后来轮到副师长发言的时候,同样滔滔不绝,皮定均看了看表,直接拍了桌子。

“不要说了,嘴巴含冰吐不出水,讲了两个多小时,我也没明白你们要说什么,军人不是耍嘴皮子的,以后不管是谁,开会都不准讲套话、大话、废话!”

一次到军中巡察时,皮定均看到一个在寒风中站岗的士兵,便上前询问:“小同志,想不想家啊?”士兵眨眨眼睛,挺着胸脯回答:“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为了报国,不想家!”

皮定均听完战士的回答,脸色却沉了下来:“胡说!你家里有父母和兄弟姐妹,如果连他们都不想,还革什么命?报什么国?谁教你说的这些假话?”

中原突围后的人数(中原突围一战成名)(7)

图 | 皮定均

说完,皮定均眼睛一转,向陪同的几位干部扫去,干部们马上看着彼此,没有人说话,皮定均又说:“不管是什么时候,军人必须实事求是,不能说假话、空话。”

后来,针对这个问题,皮定均决定在部队开展“写一封家书”的活动,希望用“想家爱家”的真实情感,来激发战士们报效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一次在军区后勤部长陪同下,皮定均视察某舟桥团训练,却看到许多战士赤脚搬器材,架浮桥,马上问团长:战士们为何不穿鞋?团长回答说胶鞋都穿破了,只能赤脚。

皮定均眉头一皱,当即命令后勤部长给战士每人发一双解放鞋,等他两天后再到舟桥团,见到团长就问是否发了鞋子,团长如实回答,只不过有的鞋眼豁了,还没有鞋带。

皮定均的倔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马上乘车到后勤部,质问为何给战士发不合适的鞋子,并要求立刻到仓库去看,部长将皮定均带进仓库,皮定均看到一箱箱解放鞋,便问:“这些为什么不发?”

中原突围后的人数(中原突围一战成名)(8)

图 | 皮定均工作旧址

“这是备战的,万一有战事……”

“胡说!你以为架桥训练不是打仗吗?现在就发,我要看着你们每人发一双。”

皮定均下了命令,部长不敢怠慢,马上叫车把鞋子拉到了舟桥团,直到亲眼看到一双双崭新的解放鞋发到战士手中,皮定均才满意地离开。

在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时,皮定均应邀去礼堂观看文艺演出,定在晚8点开演,时间到了师长却没来,演出也没开始,望着地下黑压压坐着的战士,皮定均的倔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师长不如战士,传达我的命令,让他罚在外面等着,演完再回去!”果然,迟到的师长听到皮定均的命令,没敢进礼堂,在外面的吉普车里一直坐到演出结束。

无论是对党对国家,还是对战士对百姓,皮定均都彰显出他军人的特有情怀。

1969年,皮定均调任到兰州军区担任司令员,新官上任的他经常轻车简从,深入到基层视察情况。一次到偏僻山区视察地形的途中,吉普车进山后遇到了村民的围观,但几乎每个人都是破衣烂衫,有些十几岁的孩子赤身裸体,没有衣服可以穿。

中原突围后的人数(中原突围一战成名)(9)

看到这种情况后,皮定均又亲自到贫困山民家探访,发现有的女人竟然没有衣服穿,只能围着破棉被坐在炕上,这一幕情景让皮定均触目惊心,随后故意向随同的地方官员询问:“老百姓为何不穿衣服?”

地方官员知道这是贫困所致,但却不敢直说,便支支吾吾地回答说这是当地的习俗,皮定均听后马上火了,厉声问道:“你是不是当地人?你家的孩子、女人有没有这习惯?!”

回到兰州后,皮定均心中牵挂着山区人民,他马山翻箱倒柜,从家里搜罗出所有的旧衣服、旧被褥以及布票和棉花票,全部送到了贫困山区,希望能够帮助到那里的老百姓。

1971年12月,皮定均到驻天水市某团视察,得知6里以外有个叫九台岭的村子,当即决定去那里看看,经过荒草丛生的山路,皮定均步行来到九台岭村,找到一户姚姓人家。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迎了出来,皮定均推门后心里顿时一凉,望着简陋的屋子,破旧的家具,眼睛湿润起来:“老人家,我是您儿子的战友,他有任务不能回来,委托我来看看您。”

接着,皮定均和老人聊了一个多小时的家常,关心地问了老人的身体和生活,儿子当兵放不放心,临走时,皮定均给老人留下200块钱。

中原突围后的人数(中原突围一战成名)(10)

原来,老人是军区警卫连战士姚强的母亲,不久前姚强因为公务负伤,目前正在休养,皮定均得知他家的地址后,一直在心里记着这件事,这次恰好有机会前来看望。

回去后,皮定均反复嘱咐团长要经常派人到姚家看看,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让姚强安心养伤、服役。

皮定均遇难,毛泽东送出人生最后一个悼亡花圈

1976年7月14日这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各大报纸,突然把皮定均将军的照片框上了黑边,以此来纪念东南天空陨落的这一颗将星。

对皮定均来说,当司令不训练士兵就是失职,这是他一生都在坚持的一条准则。

7月7日,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乘坐直升机视察前沿阵地,飞机经过漳浦上空时遇到了云团,不幸与山头相撞,皮定均不幸罹难,以身殉职,享年62岁。

中原突围后的人数(中原突围一战成名)(11)

图 | 皮定均将军

当时,皮定均眼睛刚做过手术,福州军区是三军反登陆演习的东道主,皮定均应该到场,没想到却不幸遇难。福州军区立即派人到现场了解情况,最终在灶山找到了米——8直升机的残骸,机上13人全部遇难。

就这样,一声惊雷结束了皮定均勇武刚烈的一生,毛主席痛失爱将,第三天,总参、总政、总后派人到漳州处理后事。在皮定均的追悼会上,花圈如海,最显眼处摆的便是毛主席送的花圈,这是他一生送出的最后一个花圈。

原总参谋长罗瑞卿得知消息后,扼腕叹息:“这样一位成熟的、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是经过半个世纪磨炼出来的,真是栋梁之才,遭此不幸,太可惜了!他的死,真比泰山还重!”

李先念称他智勇兼优,光明磊落;徐向前称他多谋善断,英勇虎将;张爱萍在住院治疗期间,则含泪写了悼念诗《东南折栋梁》,高度概括了皮定均将军的一生,内容如下:

年少扛起枪,为了工农得解放。

越过雪山草地,矢志紧跟党。

一生戎马行,千里突围战沙场。

抗美援朝破纸虎,跨过鸭绿江。

意志多刚强,爱兵爱民永流芳。

光明磊落照肝胆,东南折栋梁。

台湾定解放,一统江山指日望。

疾风尽扫浮云日,灵台祭名将!

中原突围后的人数(中原突围一战成名)(12)

2007年,漳浦县政府在将军殉难处灶山,举行了安放将军塑像仪式。

张烽托人购得一块雪青石墓碑,竖在丈夫和长子牺牲的灶山之巅,墓碑上刻着这位老军人自撰的碑文:九死一生,将军闯过枪林弹雨,永留百世英名

纵观皮定均的一生,却是如碑文上所说,是九死一生,他身上有几十处伤疤,每一处都有一个惊险的故事。

皮定均的头上有约四指长的刀疤,刀疤就在后脑的正中,这是他在红军时期与敌人拼大刀时受的伤,倘若刀刃稍微向下就会危及生命;皮定均左腿髁关节上面,前后堆成有两个凹进去的疤,是在红军时期一次撤退中被敌人子弹击中留下的;除此以外,他后背上的伤更是有几十处之多,这些伤痕始终折磨着他,睡硬床时背就痛。

抗战时期,皮定均在太行山南麓与敌人拼刺刀,深入虎穴搞侦查,后来鬼子派了特务暗杀,皮定均就在枕头底下放了一把大刀,硬是把特务给镇住了;千里突围路上,一颗冒着烟的手榴弹正好落在皮定均脚下,幸亏警卫员及时发现一脚把手榴弹踢开,才躲过一劫。

中原突围后的人数(中原突围一战成名)(13)

纵观皮定均的一生,他是一位历经40年战争硝烟,受伤十几处、多次同死神擦肩而过的战功赫赫的名将,最终因为提高和平年代军队的素质,而献上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最终,皮定均将军的骨灰,安放在三处:一处是北京八宝山;一处是河南登封革命烈士陵园;一处是福建的灶山之巅,在如海如潮的洁白花圈中,在肃立40里的送葬人群中,无不显示着人民对他的思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