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经典解析(阳明心学的核心架构)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体系,看起来似乎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往往不知所入,但是如果深入其中、了解其思想整体的一个架构,主要是由三大部分内容所构成的,而这三大部分内容主要也就是体现为三个命题,第一是心即理,第二是知行合一,第三是致良知,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阳明心学经典解析?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阳明心学经典解析(阳明心学的核心架构)

阳明心学经典解析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体系,看起来似乎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往往不知所入,但是如果深入其中、了解其思想整体的一个架构,主要是由三大部分内容所构成的,而这三大部分内容主要也就是体现为三个命题,第一是心即理,第二是知行合一,第三是致良知。

从王阳明整个生活实践、整个生命的发展过程总体来看,这三个命题的提出,时间上来说是心即理是最早,知行合一是其次,致良知是最后。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致良知思想的提出,就代表着王阳明整个心学思想体系建构的完成。

(一)心即是理,思想逻辑起点

我们从王阳明的生活实践的过程来看,我们都知道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结点,那就是龙场。在龙场悟道之前,王阳明实际上一直是照着朱熹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去从事生活实践。但是在这个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他总是发现一个问题。他曾说过,大家都说格物致知要照着朱熹的话去说,可是有几个是照着朱熹的话去做的?我是曾经把朱熹的格物致知付诸实践的,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总是发现一个问题。我即便是把朱熹所说的一草一木当中所包含着的天理,所包含着的至理,真的都把它格出来了,如何诚得自家的意?也就是外物所谓的理和我们人本身内在的诚意究竟又有什么关系?

到了龙场,在龙场那么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下,他终究开始向内寻求,走出了一条和朱熹不同的思想道路。圣人之道,吾性具足,是他在特定环境之下对于自我真实生命存在本身的一种内在体悟。这个内在的体悟,或者说圣人之道,吾性具足这一观点的理论凝结、理论提炼就是心即理三个字而已。心即理在阳明先生那里被他当做自己整个心学思想的一个逻辑起点、一个基础,同时也是他所确认的一个人要试图获得真正属于他自身本源生命存在的一个生活前提,一个在信念上的前提。

(二)知行合一,理论转为实践

有了这样的一个信念,我们如何去把这样的一个信念或者说信仰,转变为自己生活的事实呢?这就需要知行合一的,实际的生活行动。也正由于这个缘故,龙场悟道之后,贵州提学副史席书先生请王阳明到贵阳给文明书院的学生去讲学,他首先宣讲知行合一之说。

我们现在关于王阳明思想的研究,从事阳明心学研究的许多朋友,似乎都未曾完全关注到心即理和知行合一之间的内在关系。龙场悟道的记过是圣人之道,吾性具足,是心即理。席书请他去贵阳讲学,按照我们一般的思路,那么他应该讲心即理,可是在文明书院讲学,阳明先生却是开始宣讲知行合一之说。那么知行合一和心即理之间一定是有内在关系的,心即理实际上是一个逻辑前提,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预设。而要把这一个前提、这一个预设,这一个关于自身存在之本真的这样一种体悟,把它转变为现实的生活事实,是必须要通过个体自我的生活实践活动来呈现的,所以他要讲知行合一。

江西阶段,阳明先生主导的各类平定战争,可以看到他对知行合一进行了切实的实践。也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促进他关于知和行这两者之间一种内涵的不断地提炼。

(三)致良知,心学终极总结

阳明先生经过宁王朱宸濠之变,最终提出致良知,完善发展了他的思想,使他的思想自龙场以后的整个发展理路,有了一个最后的总结。所以从这个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心即理是核心基础,知行合一是关于心即理的实践方式,致良知是关于知行合一之说的进一步完善和提炼。这三个命题互相之间就构成了一个理论的圆环,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在结构上是完整的,在思想上说他是不断深入的。所以在晚年的时候,他曾经和学生们讲过。他说我的思想,从龙场以来所说大致的就不出良知二字,可是我在当时还点不出这良知两个字,和弟子们说话、和朋友们讲学,费却多少口舌。我如今点出这良知二字,人人都一点即透,那真是无限的快乐。

这个话,至少可以看到一方面王阳明从龙场悟道以来,是保持着一种内在思想结构的完整性的。龙场提出心即理,讲知行合一之后,一直到他晚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也从没变过,这一点不像别的一些思想家经常改变自己的主要观点。从这个意思上来讲,王阳明的心学也可以说,从逻辑上说、从思想上说,基本上是寻引着同一个方向,只不过是在不断的深入而已。

(四)自宋以来,圣学殊途同归

第一点,王阳明的思想仍然是在宋代以来新儒学、或者说理学,这样的一个整体的运动过程之中所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他表达了和二程、朱熹他们不同的一种思想观念、一种哲学方式、一种关于人本身思考的不同维度。从目的性上来讲,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和二程、朱熹的思想体系学术目的是一致的。至少他们自己都称自己是圣人之道、圣人之学。

第二点,他们为了达成自己的学术目的所结构的思想体系,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逻辑方法、思想观念等,的确是有差别的,但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其实最后境界是一致的。

(五)包容开放,集文化之大成

整个北宋,又经过了南宋,宋代以来的真个理学思想、新儒学的发展,如果我们把它看作是一整个历史过程的话,王阳明实际上是处在最后一个环节。所以可以说他是宋代以来整个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他的总结显而易见,还包含着对于孔孟以来整个儒学思想发展过程的核心问题的提炼。正因为他处在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他就必然是具有包容性的。

在王阳明的整个思想当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儒家、道家不同观点的一种理论整合。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包括佛教不同观点的整合,他的集大成的性质就决定了他的思想整体体系,是具有强大的包容性的。因而,王阳明的思想同时也是可以在不同的学术视野下对他进行不同解释的。

这就可以解释阳明先生去世后,王学学派可谓遍布宇内,不论是浙中王门,还是江右王门,还是北方王门,所有这些王门都有它独特的、各自的学术特征和思想面貌。就今天而言,如果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研究王阳明先生的思想,不仅说他是具有某种意义上集大成的性质,是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而且实际上是具有开放性的。正因为它是具有开放性的,那么在今天它就有可能向我们展开属于现代的、属于当代的某种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