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的平生事迹(人物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为国铸重器)

“共和国勋章”“全国道德模范”……功勋卓著的光环之下,黄旭华百感交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

黄旭华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一样,虽然无声,却有着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的平生事迹(人物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为国铸重器)(1)

弃医学航空,参与新中国核潜艇研制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海丰一个医者家庭,从医是他幼时的梦想。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苦难,面对当时落后贫穷的祖国,少年黄旭华开始重新思考:“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造飞机保卫祖国蓝天;制造军舰抵御海上侵略。”于是,在海边出生长大的黄旭华,1949年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开启了与核潜艇一生的缘分。

对于大国而言,核潜艇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1958年,出于国防安全形势需要,中国也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8月的一天,34岁的黄旭华疾走在北京街头。此时,黄旭华是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产品设计一室潜艇科科长,接通知说北京有工作任务,请他跑一趟。报到那一刻,黄旭华才知道,要参与新中国核潜艇研制。

美国、苏联先后有核潜艇下水,为打破帝国主义封锁,中央决定组建造船技术研究室。黄旭华有过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因此被选中。因为核潜艇的研制在任何国家都是高度机密,所以领导提出要求,严守国家机密,甘当无名英雄,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打扫卫生。

为了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富强而奉献!黄旭华热血沸腾,立即决定留在北京。彼时,29人组成的造船技术研究室,平均年龄不到30岁。就此,黄旭华跟大家一起隐姓埋名,开始与妻女长达4年的分居生活。

黄旭华的平生事迹(人物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为国铸重器)(2)

黄旭华(右)在观察某新型核潜艇(1988年4月21日摄)。新华社发

克服重重困难,首次进行深潜试验

研究开始不久,苏联宣布撤回援华专家。毛主席下令:“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在位于武汉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办公大楼里,毛主席的誓言刻于墙壁之上。正是这句话,坚定了黄旭华的人生走向。“那个地方一年刮两次七级大风,一次刮半年。”黄旭华回忆说。恶劣的自然条件还不算,没人、没钱、没资料、没技术,最大的困难是大家不知道核潜艇的样子。他和同事们只能“大海捞针”——从国外报刊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

恰好,有研究人员从国外带回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儿童模型玩具。大家把玩具反复拆装,发现这些密密麻麻的设备,和他们一半靠零散资料、一半靠想象构思出的图纸基本一样。“我当时就想,核潜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创新出来的,并不神秘。”黄旭华说。

资料难找,数据计算也是难题——他们只能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那些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部件配重,他们只能靠一台磅秤一个个零件称。为保证计算准确,科研人员分为两三组分别计算,结果不同就重来,直到得出一致数据。

反复进行了各种试验后,终于建造了一艘25米长的模型小艇,只容一人进去操纵。模型艇在北海走了一段时间,大家普遍认为,“这条艇比常规艇好操作”。这让黄旭华信心大增,他毅然敲定核动力水滴型潜艇。“这就像部队行军,已经有侦察兵探出一条准确道路,再没有必要去走弯路。”

1961年11月,黄旭华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九研究室副总工程师。1962年底,妻子李世英调到北京,一家人终于团聚。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加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来自国外,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黄旭华自豪地说。

1988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首次进行深潜试验,那是中国核潜艇发展历程上的“史诗级时刻”——由于北方水浅,中国核潜艇在问世18年后,才到南海开始这项试验。有了第一次深潜,中国核潜艇才算走完它研制的全过程。

当时,美国“长尾鲨”深潜试验的失败引起了乘试人员的情绪波动。对参试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心理考验。黄旭华为了稳定人心,增强参试人员信心、减小压力,这位64岁的总设计师做出惊人决定:亲自随核潜艇下潜,亲自参与这次重要而危险的试验。黄旭华说:“我不是充英雄好汉,要跟大家一起去牺牲,而是确保人、艇安全。”

时任深潜队队长的尤庆文回忆当时情景,“每一秒都惊心动魄”。尤庆文抱着录音机录下舱室发出的声音和下潜指令。黄旭华全神贯注地记录和测量着各种数据。

成功了!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黄旭华挥笔写下了四句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一“痴”一“乐”,尽显其对核潜艇事业的痴迷,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同年,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报复力量的国家。

黄旭华的平生事迹(人物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为国铸重器)(3)

黄旭华在办公室查看资料(2014年5月31日摄)。新华社发

30年没回家,原来是在做大事

从1957年到1987年,黄旭华与老家亲人神秘“失联”30年。他去哪里了,做什么工作,家乡亲人多次写信询问,都得不到答案。只知道,父亲去世,他没有回家;二哥去世,他也没有回家。

1987年,在老家的黄母收到了一本黄旭华寄来的上海《文汇月刊》,其中刊登了一篇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详细介绍了中国核潜艇“黄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文章并未提及具体名字,但提到了其夫人李世英,黄母这才恍然大悟。

这位93岁高龄的老人没想到,30年没回家、被兄弟姐妹们埋怨“不孝”的儿子,原来在为国家做大事。她把家人召集到一起,告诉他们:“三哥(黄旭华在兄弟姐妹中排第三)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黄旭华在远方得知后哭着说:“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我继续核潜艇事业的动力。”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30年后再相见,64岁的黄旭华已双鬓斑白。

黄旭华从不讳言“爱”:“我爱我的妻子、母亲和女儿,我很爱她们。”他顿了顿说,“但我更爱核潜艇,更爱国家。党把研制核潜艇的任务交给我,让我有机会实现梦想,兑现入党时的誓言,我就要为党和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


摘自 | 《领导文萃》2020年10月上

稿件来源 | 《时代邮刊》

本文作者 | 李岩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