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作为创作元素之一的鱼纹图案,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被我们的先人作为装饰图像运用到陶器上,历经数千年发展至今,在年画、剪纸、服饰等题材中仍有出现。

我们今天对于鱼纹图像的使用,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含有的吉祥、富足寓意,比如“连年有余(鱼)”、“鲤鱼跃龙门”等。而这些寓意也是从古流传下来的,那古人为什么会喜欢鱼,甚至把它作为一种绘画元素呢?究竟又是什么时候开始鱼有了吉祥、富足这样的意义呢?

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1)

一、自然界的鱼类,从饱腹作用到精神意义的演变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远古时期,食物来源极为有限,人类狩猎也相当危险。当时地球上最为丰富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资源,为人类提供了最丰富的食物资源——鱼类。

鱼作为一种水生动物,对于人类基本没有攻击可言,进行捕鱼,危险远比狩猎要小得多。所以在早期人类眼里,鱼是一种资源丰富又相对容易获得的生物,无疑是很好的食物来源。正如著名生物学家与遗传学家摩尔根所说,“鱼类是最早的一种人工食物,人类有了鱼类食物,才开始火的利用及大规模的迁徙”。可见,从生食到熟食,从即食到贮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鱼类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鱼类也为促进人类的发展起着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

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2)

作为可以进行独立思考的人,原始先民在逐步进化的历程中,开始有自己的意识,会对自然界里的存在产生好奇、疑问。但受到思维水平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科学认识,先民对于自然中很多奇异怪事都理解不了,更无法掌控。所以他们产生出了恐惧和敬畏心理,只能认为自然世界中那些无法解释的事物都是有神秘力量的。

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先民在饱腹后,开始思考自然中所看见过的这些事物。而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的鱼类,也成为原始精神思考的一部分,使先民产生出了早期对“鱼”的观念和幻想,并将鱼骨制作成饰品佩戴在身上。而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草鱼眶上骨,就是最早的鱼类实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先民开始学会种植作物、驯养家畜、烧制陶器的时候。鱼的形象开始作为人们对于丰衣足食、年年富足的象征,并大量以绘画的形式出现,形成独特的鱼纹图案。

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3)

图|史前时期陶器上的鱼纹

二、从生殖崇拜、神灵信仰到寓意吉祥,3种独特鱼纹图案文化内涵的发展演变见证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从史前到清代,鱼纹图案的发展历经数千年,其蕴含的内涵是人们的意识对自然事物的升华,体现的是一种和谐、淳朴、含蓄的人文思想和世界观。

1、史前的生殖崇拜:代表了人类始祖在恶劣生存环境下对繁衍的祈求

史前时期,由于先民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导致死亡率变高。作为群居生活的人类看到这种现象,自然渴望自己的种族可繁衍昌盛,因此他们对于生殖繁衍的愿望十分强烈。作为食物来源之一的鱼类,先民自然观察到它们的繁殖能力,进而心生敬意,成为崇拜的对象。他们以为对鱼进行崇拜,可以让女性族人也拥有强大的生殖能力,从而进行后代的繁衍。

闻一多在《说鱼》说,“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动物,所以在我国古代,男女青年若称对方为鱼,就等于说‘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这就引申出了一种双鱼形象,而仰韶文化的陶器里就有大量的双鱼图案,或是连体双鱼,或是交尾双鱼,反映出原始先民生殖崇拜的象征。

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4)

图|仰韶文化时期的双鱼图案

受生产技术的限制,史前时期发现的鱼纹图案基本都存在于陶器器物表面。早期先民的陶器大多是非常普遍的圆形底盆,而发展到末期,罐、壶等器具开始成为鱼纹图案新的载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鱼纹图案,就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

对此,李泽厚认为,“在半坡彩陶文化遗存下来的鱼纹中,人面鱼纹组合图案中的鱼形是最为简朴、最为古老的,较早的表达先民对心中神抵的描绘。在精神上神圣而又隐晦地主宰着所有信奉它的部族的命运”。

可见,史前的半坡人已经把鱼作为了本部落的图腾崇拜对象。另外,学者石兴邦对半坡陶器上的“人面鱼纹”,解释为是“寓人于鱼”或者“鱼生人”的意思。可见,先民对于生殖繁衍有多么渴望。而且,除了有和人面组合在一起的图像,还有鱼与蛙、鸟等组合在一起的图像。在史前时期,鱼、蛙、鸟等都是生殖旺盛的生物,被先民赋予生殖崇拜的寓意,两两组合更能表现先民对生殖的看重。

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5)

图|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2、先秦到隋唐五代的神灵信仰:从单纯的追求繁衍上升为上层阶级精神需求

夏商周时期出现了国家的形态,国家统治力量的强大,让人们以为有神灵在主宰着世间的万事万物。在统治者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开始宣扬鱼是上天神灵的化身。

庄子的《逍遥游》里,名为“鲲鹏”的巨鱼,力量强大,可以随意在遨游天地之间。《玄中记》中记载,“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不至,万物无不润”。地浮于水,天在水外。而鱼又是水中之物,因而鱼有浮天载地的能力。而陆地之下就是冥界黄泉,而黄泉喻指地下之水域,鱼身为水中的神物,进而又成为了地下冥界、黄泉的象征。

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6)

图|画家画的鲲鹏形象

在河南出土的一件商代青铜器,其内壁上有鸟纹、虎纹、鱼纹组成的图像。三种动物的纹饰图样分别象征着古人心中的天上、人间和地下三个空间,这也是统治阶级希望可以统治三界的无限欲望的证明。同时,随着秦汉、隋唐的厚葬礼仪的发展,带有神灵意义的鱼纹图像也被大量应用到墓葬活动中,其形象在随葬的玉器、墓室壁画、帛画、汉画像、陶俑中都有出现。

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7)

图|旅盘,商代青铜器,其上的鱼纹象征着地下

另外,同样演变于史前时期的图腾“龙”开始与“鱼”发生联系。鱼跃龙门、鱼龙变化、摩羯形象等具有特定内涵的鱼纹图案开始流行,而到了唐代则发展得更为兴盛。《论衡·龙虚篇》中记载,“龙少鱼众,少者为神”。“龙,鱼类也”。可见,鱼龙实际上同属一类,鱼成神就是变龙。之所以会出现鱼化龙的现象是因为,虽然龙、鱼都被视为神物,但由各个部落融合而成的龙图腾信仰远比鱼图腾的影响范围大,因而出现了“龙尊鱼卑”的现象。

关于鱼化龙,在《三秦记》中有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渔苑杂谈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龙门横跨在黄河两岸,浪高势险,鱼类想要逆流而上是难上加难。而鱼越过龙门就可飞化成龙,其寓意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通过不懈努力就可青云直上。周鹭在《唐五代科举习俗研究》指出,唐时期就有以鱼跃龙门、烧尾来表示科举及第的现象。在他们看来,考科举虽然同鱼跃龙一样艰辛,但高中之后就可青云直上,仕途一片光明。

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8)

而鱼龙化式的图像则主要表现在摩羯纹饰上。文献记载,摩揭本是外来物,在汉末时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传入中国的原初摩揭纹进行了本土化的演变。其最初形象是兽头鱼身,到唐代演变成龙首鱼身。龙头逐渐显现出来,背部演化出飞翼,同时保持了鱼身和鱼尾。这种纹饰图样大量出现在唐代的铜镜、壁画、玉雕等艺术品中。

总的来说,在先秦到隋唐五代这一段发展时期里,鱼纹图案被赋予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是史前时期的生殖崇拜,转而演变成一种承载世界的神灵。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象征意义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权威、巩固统治需要而延伸发展出来的。

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9)

图|唐代摩羯纹金花银盘里的鱼龙化图像

3、宋元明清的寓意吉祥:从上层社会走向平民化,成为大众美好寓意的精神寄托

从宋至明清时期,人类文明社会得到了高度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鱼纹图案的传播发展。鱼纹图案自先秦以来所赋予的神性逐渐弱化,开始转向人性,吉祥的寓意被不断地强化。

在唐以前,鱼纹图案大多出现在墓葬、祭祀等比较隆重的场合活动中,有一定的阶级性。平民大众接触的不多。直到唐代之后,鱼文化才开始走向大众生活,鱼纹图像的出现也开始更趋日常化和民俗化。

但直到宋代,尤其是雕版印刷技术大规模地应用于年画制作,以表现吉祥寓意的鱼纹图案才真正全面地出现在大众生活中。同时宋代五大官窑以及八大民窑的制瓷技术渐趋成熟,有鱼纹图案的碗、盘、罐等瓷器大量涌现。另外,剪纸、服饰、银饰、锁具等领域也都留有鱼纹图像的发展。

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10)

图|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开光鱼纹梅瓶里的鱼纹图案

古人向来就喜欢用谐音来表现美好寓意,“鱼”与“余”、“鲫”与“吉”、“鲢”与“连”、“鱼”与“玉”等都是谐音,所以鱼纹图像就有了年年有余、连年有余、吉庆有余、金玉满堂等吉祥含义。

寓意“连年有余”的鱼纹图像,在民间的年画和剪纸中最为常见,其造型大都是一个胖乎乎的小娃娃抱着一条大鲤鱼。寓意“金玉满堂”的鱼纹图像,在剪纸中也极为常见,经常是在一水塘外面围着一圈的金鱼,象征子孙满堂。

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11)

图|寓意“连年有余”

另外,鱼纹图案还可以寓意爱情。在新石器时代,作为生殖崇拜的鱼纹图案就被画在陶器上。古代太极图就是首尾相连追逐的两条鱼,含有一阴一阳循序变化、生生不息的哲学意味。而多子多孙是古时家庭婚姻幸福的标志,人们渴望像鱼类一样拥有旺盛的生殖能力。最为常见的鱼纹图案造型,就是在年画或者剪纸等艺术中,众多莲花或者莲叶当中簇拥着一条大鲤鱼,寓意“连生贵子”。

可以说,发展到明清时期的鱼纹图案已经完全变得世俗化,渗透到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鱼字与“玉”、“余”等字谐音,被赋予的意义也都是对人们美好生活的祝福,基本同今天的鱼纹寓意是一致的。

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12)

图|寓意“连生贵子”

三、鱼纹图案发展演变过程中具像到抽象相互转变间的形式美感

鱼纹图案,除了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想象之外,其本身的造型发展经历了抽象、写实不停转换的发展,使得鱼纹图案在不同的阶段具备不同的美感。

  • 写实到抽象的转变
  • 史前时期,受到工具与技术的限制,陶器上鱼纹图案的线条虽然比较生硬,但基本上还是自然鱼类的写实描绘,比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刻画有写实的游鱼图案。

    在之后的创作中,先民形成了比较理性的抽象审美意识。陶器上鱼纹图案的局部开始几何化变形,最终演变成由三角形和直线构成的几何形图案。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鱼纹图像可以分成三类:写实性的鱼纹图案、经过变形概括的鱼纹图案以及几何形化的鱼纹图案。

    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13)

    图|史前时期鱼纹图案演变,从写实到几何图案

  • 抽象回归写实的发展
  • 在神灵信仰时期,鱼纹图案呈现出不同于之前的形态变化。神化象征的鱼纹图案显现出更多的信仰内涵,其图案也从几何抽象变得自然写实。在先秦时期,即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这时候的鱼纹图像从几何抽象变回了早期的自然写实风格。

    但是鱼纹的局部细节,如鳍、鳞等部位被夸张和扩大,出现鱼脊上或无鳍,或双鳍,或以线代鳞,或以方格为鳞的现象。同时在造型刻画上,使用了更加流畅的线条和弧度。而到了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鱼纹图案摆脱了先秦鱼图像的部分变形,比例变得更加协调,鱼纹图案已经是完全自然写实的状态了。

    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14)

    图|从左往右,战国、汉代、东晋时期的鱼纹图案变化

    • 抽象、写实之外的夸张艺术

    宋以后的鱼纹图案仍然保持了隋唐以来的自然写实风格,但在不同的艺术术门类中又有点小区别。比如在建筑中,有时会有适度的组合变化,鸥鱼就是鱼龙变化在这一时期的表现。又比如在图案装饰中,鱼纹图像的特征有时会被刻意地夸大,或把鱼眼画大,显得十分传神,充分表现吉祥美好寓意。

    鱼纹图案,从史前发展至明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造型从最初的自然写实,发展到几何抽象,又回归到写实,其形态发展脉络一直在抽象与写实之间不断地发生着转变。其中,古人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鱼纹的演变(从神化到世俗化)(15)

    图|元代青花鱼藻纹盘,鱼眼、嘴巴被画大

    总结:

    鱼纹图案是艺术中常用的绘画元素,但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的鱼纹图像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然,这是因为各个时代人们的思想、需求不一样,从而导致鱼纹被赋予的精神文化内涵发生变化。

    尽管不同时期的鱼图案具有不同的形式表现,但是透过鱼图案,我们可以较为客观真实的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与思想。中国古代鱼图案的信仰是从生殖崇拜时期的神秘,到秦汉隋唐鱼图案的神灵信仰,再到明清俗信当中鱼图案的吉祥寓意。概括说来就是鱼纹图案从神秘不断演进走向世俗化的发展过程,而这一历程浸透在整个中华文明史的进程当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