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

漆器是我国的又一项重大发明,发展到今天已经有7千多年的历史,汉代是漆器发展的鼎盛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可以说是汉代漆器的代表。

马王堆漆器数量和种类众多。出土漆器7百多件,有餐具、饮具、梳洗用具、家具、玩具、丧葬用具等,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还有成套漆礼器出现。鼎、锺、钫、盘等礼器成套出现,原本也很常见,但从前所见的,都是陶器或青铜器,马王堆漆礼器成套出现,是很少见的。

本文将以湖南省博物馆拍到的实物图片为基础,介绍一下其中的部分漆器,及它们反映的汉代贵族生活习惯、汉初礼制。

一、奉匜沃盥—关于洗手的讲究

早起盥洗,饭前饭后洗手,可不是现代人才知道的卫生常识,早在西周时期,它就成了上层人士要遵守的一种礼仪,由此形成了一套以匜浇水,以盘接水的礼器组合,称为“奉匜沃盥”

沃的意思是从上往下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奉匜沃盥”是先秦祭祀、宴饮前的重要礼仪。《礼记》说“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也就是说,行沃盥之礼的时候,一般要年长与年少者两人在旁辅助,年长的人负责为贵族浇手,年少的人负责用盘或盂承接弃水。辛追、利豨墓一同出土了盘、匜、盂等物,说明汉初时仍承袭了先秦的沃盥之礼。

这也是接弃水的,叫云龙纹漆盘,高13厘米,口径72.5厘米。内部髹红、黑漆各两组,黑漆上绘着云龙纹。外部髹黑漆,口沿和外壁绘着几何鸟头纹。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1)

二、分餐而食—关于吃的讲究

1、分餐制的起源和特点

现代人吃饭时围坐在桌边,除了饭是分开盛,其它菜肴和汤类均共享,这叫合餐。而在汉代,人们都是分餐而食。

分餐的起源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那时生产力低下,没有桌椅,猎获的食物又有限,于是将食物等分成小份,再给每个人享用,这是为了保证共同劳动,共享结果。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分餐慢慢演变成身份地位的象征,最终在西周形成了制度,汉代仍承袭这一传统。那时的贵族阶级等级森严,连吃饭这样的场合都十分讲究,不同的坐向,不同的案几,不同的餐具,不同的食物,表现着用餐者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当然,分餐制在民间并不适用。

汉代用餐时,先铺上尺寸较大的筵,再铺上尺寸较小质地更细腻的席,贵族按照身份地位的不同,以跽坐的方式坐在不同方位的席上,面前摆上食案。

2、分餐时的食案

由于汉代座椅还没有诞生,人们遵循“席地而坐”的习惯,所以案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时期的案多为食案。

这是辛追墓出土的云纹漆案,高5厘米,长78厘米,宽48厘米,内红外黑,底部四角有2厘米高的矮足,以云气纹为主,器底也写着“轪候家”三字。出土时案上摆着5个盛有食物的小漆盘,两个饮酒的漆卮,1个漆耳杯。据说辛追是正在宴饮时去世的,后人按她生前的宴饮场景布置,大约是希望她在地下也能享受到同样的快乐吧。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2)

3、各种各样的餐、酒具

贵族在分餐制下使用的餐具,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盛食器

“君幸食”漆盘

案上放置的餐具也算是五花八门了,上面食案上的漆盘,辛追和利豨墓共出土了58个,大小相似,纹饰相近,内底壁上都写着“君幸食”三个字, 字面意思是“请你吃饭”,其实还含着“吃好喝好”的热情。外底壁上一般写着“一升”或“半升”的字样,表示的是容量。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3)

下面这种叫“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辛追、利豨墓共出土30件,纹饰以同心圆的方式向外展开,底部与内壁可见散布的云纹,云纹中藏着狸与龟两种动物,所画的狸猫没有一个是相同的。汉代以前,以狸猫作为纹饰的情况非常少见。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4)

“轪候家”云龙纹漆平盘

分大、中、小三种,小盘用来盛放食物,大、中盘相当于现在的托盘。底部写着“轪候家”三个字。内部可见红漆和黑漆各两组,黑漆底上用朱漆绘着云龙纹。内壁绘着鸟头形图案。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5)

漆鼎与漆匕

鼎原本是煮食物的,但漆鼎显然无法加热,所以它仅作盛食器,往往与匕配套使用,用匕来搅拌食物。辛追墓出土了漆鼎7件。《周礼》规定,天子可以用九鼎,卿(包括诸候)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辛追墓中的七鼎符合其诸候身份。

这类漆鼎三足,鼓腹,内部以红漆为主,外部以黑漆为主,盖上有三个环形钮。纹饰以涡卷纹和方连纹组成几何云纹,足部绘兽面纹。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6)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7)

“君幸食”、“君幸酒”漆耳杯

漆耳杯有两种,写着“君幸食”的是盛食器,底部同样有“一升”或“半升”等表示容量的字眼。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8)

“君幸酒”的是盛酒器。辛追和利豨墓出土的君幸酒杯有100多个,外形都相似,容量大小有不同。据馆内简介,制作这样一个漆杯需“百人之力”,所以它的价格,与10个铜杯的价格相等。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9)

收纳耳杯的盒子更漂亮,内用朱漆,外用黑漆,上面装饰云纹,称为云纹漆具杯盒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10)

盛酒器

汉代饮酒风气盛行,无论是婚丧嫁娶、日常宴饮还是节日聚会,酒都是必不可少的,贵族和官僚将饮酒称为“嘉会之好”。酒宴上,男女可以混坐,但仍要遵循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的礼制。

盛酒器大多体积较大,通常放在筵上。马王堆出土酒器很多,其中方形酒器漆钫有7件。下图为云鸟纹漆钫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11)

锺有4件,外底用红漆写着“石”字,即汉制的120斤,专家实测有19.5升,比饮水机上的水桶更大。下图为云纹漆锺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12)

这是云纹漆壶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13)

这是龙纹漆竹勺,用来舀酒的。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14)

酒器中也有较小、较轻巧的,比如漆卮,有“斗”、“七升”、“二升”等不同规格,器内底上用黑漆写着“君幸酒”。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15)

二升漆卮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16)

七升漆卮

三、一椁四棺—关于丧葬的讲究

作为汉代墓葬的代表,从马王堆汉墓,可以看出汉代丧葬的三个特点。一是讲究厚葬。《后汉书·成帝纪》记载:“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惮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马王堆墓室的规模之大,随葬器物之丰富,正是厚葬的典型。这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坚信“事死如生”的神鬼思想非常浓厚。二是偏好漆器葬具。《盐铁论》记载,汉代漆器乃“养生送终之具也”,汉代人不仅生前要大量使用漆器,死后还要用漆器作葬具。辛追墓保存完好的套棺,就全部是漆器。三是葬具使用有严格等级。古代贵族使用的棺材是不止一重的,具体能使用几重,则根据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制定了严格的规定。《荀子·礼论篇》说:“天子棺椁七重,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利苍家为“轪候”,属于诸候级别,所以用的五重葬器——一椁四棺,是完全符合礼制的。

本文要介绍的,是辛追墓的复棺,也就是四重漆棺。不过为了方便了解,还是先从椁讲起。

简单来说,椁是指整个套棺最内层以外的棺,也可以是指椁室,本文所说的椁,指的是椁室。椁室和棺的区别是,一般用木料,也可以是砖石,加工成一定的形状,除此以外一般没有其它的装饰。

辛追墓的椁是木质的,叫做“井椁”,这是一种具有楚国特色的椁室,在其他地区并不多见。井椁四边都有边箱,可以放置随葬物品,从它的上方看很像一口井。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17)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18)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19)

最中间就放置真正意义上的棺材。

这个棺材就是我们要说的漆棺,一共有4层。由外而内,最外面是素棺,漆色内红外黑,完全没有纹饰。虽说它也和椁一样没什么装饰,但因为髹了漆,不是原木,所以和椁还是有区别的。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20)

第2层是黑地彩绘棺, 黑色底漆上, 以红、黄、赭、绿、灰白等色彩绘制复杂的云气纹, 中间穿插着100多个形态诡异的仙人鸟兽。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21)

第3层是朱地彩绘棺, 外部用朱漆, 再以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颜色,在盖板上画着二龙二虎相斗,头档、足档分别绘制高山奔鹿和双龙穿壁,左侧也画龙虎,右侧是勾连云纹,整体构成一幅令人神往的蓬莱仙境。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22)

最里层是直接殓尸的锦饰漆棺,盖板上盖着“T”型帛画,画面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界、人间和地府的景象,其作用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内棺漆色也是内红外黑,外壁用贴毛锦和铺绒绣锦,粘贴成“日”字的形状,所以叫锦饰漆棺。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23)

马王堆汉墓狸猫纹漆器(奉匜沃盥分餐而食)(24)

T型帛画

这些马王堆漆器,让我们了解到汉初贵族一些生活习俗的同时,也让我们惊叹于汉代漆器的工艺水平,接触到汉代艺术文化的一个侧面,而这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图片拍于湖南省博物馆)


参考:湖南省博物馆简介

《马王堆汉墓出土油画漆器研究》

《汉代马王堆墓漆器装饰特点研究》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棺椁制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