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规划引导推部省合作(强规划引导推部省合作)
每经记者:张蕊 每经编辑:陈星
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对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9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主题是“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促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结合各地主体功能和发展定位,系统推进东部地区产业高端化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西部地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东北地区重塑产业竞争优势,产业梯度转移有序开展,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区域比较优势有效发挥,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生产力布局持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推动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等方面,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向工信部提问。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王伟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坚持市场化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
发布会现场 图片来源:工信部
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能够加快地区工业化进程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长江、黄河横贯东西,秦岭、淮河分异南北,各地区基础条件差别之大世所少有,统筹区域发展是“国之大者”。
中西部地区包括18个省份,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82%、53%,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叶振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也有利于形成区域互动的产业分工体系,能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有利的条件。
“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能够加快地区工业化进程,形成内生发展动力。”叶振宇说。
事实上,“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
“承接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布局、壮大区域经济规模的有效途径。”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杨正华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重庆以加工贸易大规模转移机遇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着力打造“芯屏器核网”产业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软件 硬件”营业收入已近万亿元,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朱鸣在发布会上表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制造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先进制造业大省地位更加巩固。
“河南省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产业体系更趋优化。”朱鸣介绍,连续举办6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十年来,全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48万亿元,落地建成项目近5000个。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24.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7%。
长城汽车重庆永川工厂智能化生产车间作业现场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共创建445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王伟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详细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信部在推动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等方面开展的重点工作。
具体而言,首先是强化规划和政策引导。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支持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上海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建设等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
同时,“深入推进部省合作。”王伟介绍,“十三五”以来工信部先后与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部省合作协议,围绕国家战略方向和区域发展定位,指导各地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帮助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地区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发展县域经济和乡村产业。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带动乡村特色产品发展。
在推动重点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方面,“工信部持续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重点产业集聚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截至目前共创建十批445家示范基地。”王伟说,自2017年起,每年组织开展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引导示范基地对标先进,加快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依托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支持各地“抓集群、促增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谈及推动重点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对于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赛迪研究院规划所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侯彦全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推动重点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方面可以激发地方资源禀赋优势,不断促进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在一定区域空间内的高度集聚,实现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极大提升区域生产效率,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可以凭借集群内跨区域发展和集群间的链接互动形成的集群网络,有效推动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在产业链上的分工协作,实现集群与城市(城市群)互动共生,进而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畅通产业链国内大循环。”侯彦全说。
明确制造业“转什么”“谁承接”“如何承接”
除了强化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重点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工信部还着力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王伟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介绍,工信部制定实施重点行业布局方案,引导石化、船舶、航空等重点产业优化布局。按照“主体集中、区域集聚”的原则,有序引导和规范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发展秩序。
与此同时,统筹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引导各地差异化协同发展。推动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名园建设,支持创建6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区,4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8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积极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
在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方面,则“先后制定2012年和2018年两版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在河南、江西、新疆、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累计举办20余次产业合作对接活动,引导地区间产业有序转移合作。”
王伟提到,2021年底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制造业“转什么”“谁承接”“如何承接”。“同时,我部分别与宁夏、广西共同举办产业合作论坛,促进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合作。”
在诸多举措之下,我国制造业区域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制造业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东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王伟说,“2021年,东部地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高地,58%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53%的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位于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作用更加凸显。通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中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中部六省份聚焦工程机械、智能语音、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西部地区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2-2021年,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6.7%,是四大板块中增速最快的,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17.84%上升为19.21%,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王伟说。
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取得新进展。2021年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2016年增加了近万家,辽宁工业战略性新兴企业数量比2017年增长一倍。“大型电站成套机组、大型压力容器、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大国重器不断涌现。”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 王伟 图片来源:工信部
需下更大力气推动解决制造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王伟坦言,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制造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需要下更大力气推动解决。
为解决这一问题,还可以从何处发力?
对此,侯彦全认为:“推动区域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持集聚、梯度、联动的原则,不断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构建形成区域联动、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
为此,他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建议相关部门完善相关政策,统筹我国制造业区域布局,做好分区指导、分类施策。
其次,在空间战略上,建议优化完善极点支撑、轴带辐射、板块联动的主体架构,构建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区域发展战略体系。
再次,在发展格局上,建议以“集聚—协调—绿色”为原则,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为纽带,着力发展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的全面提升,培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最后,在治理机制上,建立健全区域产业链布局的利益分享机制,鼓励多主体共同参与区域治理,持续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上下联动性。
叶振宇也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引导一般性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促进东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二是鼓励建设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在产业转移的利益分配方面要有体制机制突破。
三是优化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要为产业转移创造较好的承接条件。
在回应每经记者提问时,王伟明确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各项落实举措,推动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每日经济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