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改革(南大如何让第二课堂贴近第一课堂)

高校第二课堂改革(南大如何让第二课堂贴近第一课堂)(1)

文/新华社智库分析师 王宇静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力延伸和补充,是提升人才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仍存在不足: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脱节,难以发挥整合效应;偏离社会需求,第二课堂成为学生自娱自乐的课堂;忽视对学生自我价值的唤醒,缺乏梦想教育。

南京大学以“三个贴近”为指针,推动第二课堂创新发展:“贴近第一课堂”,引导师资参与第二课堂,形成两个课堂有效互动、深度融合的格局;“贴近社会需求”,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向社会,研发第二课堂成绩单,为学生就业添力加码;“贴近青年梦想”,回归教育本真,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认为,南京大学创新建设第二课堂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省内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尽快形成管理合力,以学生需求为驱动,以“互联网 ”为机遇,创新形式方法,夯实资源基础,充分释放第二课堂育人价值,推动第二课堂迈向更高水平,为江苏人才强省建设提供新的支撑点。

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空间亟待拓展

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命题。随着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向纵深推进,单纯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要求,创新发展第二课堂,成为破解这一教育困境的重要途径。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认为,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的,它以个人兴趣为起点、以个人志向为依托,主要围绕思想教育、科技创新、体育竞技、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内容开展,通过面对面、近距离的交流互动,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陶冶学生的美德和情操,锻炼学生全方位的能力素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宗旨,第二课堂在培育创新意识、激发个人潜能、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是第一课堂的有力延伸和补充。”张异宾说。

第二课堂总体呈现内容丰富多元、形式灵活多样、覆盖面广量大等特点,具有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育人作用。然而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调研发现,当前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制约着其育人价值的发挥。

其一,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脱节。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并进,才能起到“1 1>2”的整合效果。然而,有些高校第二课堂课程设计不科学、不兼容,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无法应用于第二课堂,甚至产生两个课堂相互争夺课时的问题。由于第二课堂工作不易量化,第一课堂老师参与第二课堂的工作得不到肯定,积极性不足,直接导致第二课堂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此外,很多高校的教学场所、设施等主要是为第一课堂配备,不适用第二课堂的需求。两个课堂彼此脱节,大大限制了第二课堂育人空间的拓展。

其二,第二课堂的实效作用发挥不足。社会实践操作能力不足是我国高校学生的通病。开设第二课堂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架起学校和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提早接触社会,锻炼社会实践能力。然而,很多高校对这一宗旨把握不准,偏离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存在走形式的问题,导致第二课堂成为学生自娱自乐的课堂,而非锻炼能力、涵养素质、获取真知的课堂,对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作用有限。

其三,第二课堂建设过于偏重功利价值。有些高校把第二课堂的价值集中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营造欢快的校园气氛,或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应用场所,增进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不太重视发挥第二课堂促进学生认识自我价值、激发内心梦想的作用。“这其实是一种教学上的功利主义,对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缺少回应。教育应当回归本真,去发现学生的个性价值,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更好地培养人、造就人。”南京大学团委书记葛俊杰说。

近年来,南京大学团委积极发挥第二课堂建设主力军作用,以服务学生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出发点和归宿,围绕如何让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衔接更加紧密,让第二课堂为学生就业增添助力,更好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不断探索发展、改革创新,将第二课堂建设成为南大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南京大学以“三个贴近”放大第二课堂价值

针对第二课堂建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南京大学以“贴近第一课堂”、“贴近社会需求”、“贴近青年梦想”为指针,以思想引领、学术科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为抓手,创新构建第二课堂工作体系,充分释放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

一是贴近第一课堂,实现两个课堂协同并举。以教书授课为主的第一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两个课堂互通互补、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南京大学积极引导第一课堂的师资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同时,鼓励学生把第一课堂所学应用于“第二课堂”,强化、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促进两个课堂深度融合。

以“挑战杯”竞赛为代表的大学生学术科创活动已经成为南京大学促进两个课堂深度融合,推动创新创业理论培养和实践结合的有力抓手。“‘挑战杯’是检验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赛事。以往南京大学每年参与‘挑战杯’竞赛的优秀作品并不多,原因就在于很多好作品没有被发掘出来。”葛俊杰说。2014年10月,南京大学校团委正式启动校内赛事宣传与作品征集,与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等部门合作,遴选优秀作品并跟踪孵化。经过一年多的培育,2015年11月,南京大学有5件作品入围第14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成果丰硕。

其中,特等奖作品《自供氧技术用于增效癌症光动力治疗的研究》,是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程宇豪同学,在医学院胡一桥、吴锦慧老师的指导下,提出的一种基于“光动力疗法”与“人造血液”的癌症治疗方法——自供氧光动力疗法,实现了光动力疗法在实体肿瘤治疗中的疗效突破。

“我一直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的课程体系下学习,然而,课程成绩并不出色。‘挑战杯’竞赛让我有机会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提供了个性化的施展空间。而胡老师和吴老师的专业指导,更是我能够持续下去并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程宇豪说。

——第一课堂的优势在于专业化、体系化,第二课堂的优势在于形式灵活、突出个性。南京大学着力发挥两个课堂的优势,推动其相互促进、深度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创业课程体系就是两个课堂深度融合的代表。在南京大学,创业创新不仅是第二课堂的内容,比如每年举行200余场创新创业教育讲座、沙龙、工作坊等活动,支持超过1200人次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支持超过1500人次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与学科竞赛。也是第一课堂的重要内容,并呈现出第二课堂“课程化”的特色。

“如火如荼的校园创业创新活动,对专业理论指导产生了旺盛需求,最终推动创业课程进入第一课堂。截至2015年底,南大创业课程累计开课144门次,选修学生超7000人次。而两个课堂的融合发展,又提升了南大学生的创业实效。近年来,南大获得天使投资的学生创业项目就超过50个。”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闻羽说。

“‘南京大学悦读经典计划’,则是把第一课堂的内容以第二课堂形式呈现出来的代表。南京大学从 2015 级本科生开始,打破经典阅读以小规模课程推进的传统方式,在全校范围全覆盖、系统化开展经典阅读文化建设。”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邵进说。

学校列出60本基本经典书目,邀请60位各专业领域杰出青年教师组成“南京大学‘悦读计划’荣誉导师”团队。每本经典由一位导师牵头负责组织研读及导读。分为三大学习模块:研读模块——由名师开设经典研读课,设有2至4个学分;导读模块——由导师、名家、校友/学长提供阅读指导,组织导读讲座、读书沙龙等活动;悦读模块——师生共同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课内外活动,如读书节、好书漂流、主题竞赛等。“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经典阅读,静态的阅读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阅读积极性,将经典阅读推向深入。”南京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宪说。

二是贴近社会需求、人才市场,为学生就业添力加码。据2015年《江苏省用人单位调查报告》,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不足、实践能力较弱的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兴趣,并希望高校能够强化人才的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

——南京大学校团委主动与社会各界洽谈合作,共建实习岗位,开展求职大赛活动,提升“第二课堂”活动的层次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

自2012年起,南京大学校团委设立了品牌实习项目——“南青实习岗”。分别与南京银行青年教育实习基地、中国工商银行金融实践中心、江苏省省级机关、江苏省红十字会、金陵石化公司、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凤凰网、江苏盐业集团、建设银行、新华社江苏分社等建立长期实习合作,涉及政、企、研、媒等多类机构,学生受益面达千余人次。

陈茜是第一期35名走进省级机关暑期实习大学生中的一员。谈到实习经历,她说:“暑期实习让我对机关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公务员工作绝非我们想象的‘一杯清茶一张报’那般悠闲,而是充满各种创新的挑战和务实的耕耘。实习期间,省侨办侨政处副处长沈娟老师的指导,让我在公务接待活动、公文撰写技巧、工作纪律遵守等多个方面,都受益良多。”

仇冬梅是南京大学化学系的一名本科生,一直对金融行业抱有浓厚兴趣,在看到校团委提供的工商银行实习岗后,毫不犹豫地就申请了。她说,“我的实习工作是做大堂经理协助,每天都需要接触大量顾客,有时也要回答他们关于业务办理和个人理财方面的咨询。如果要说这次实习的最大收获,我觉得就是能够提前了解金融行业的工作情况,让以后的就业择业更有方向。”

周正是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她利用暑期参加了江苏省红十字会的实习工作。“一个多月的实习,不仅系统了解了红十字会的发展历史,熟悉了机关工作的规章、制度、流程。更重要的是,在与工作人员的近距离接触中,深刻体会到‘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这种精神将会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周正说。

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的分析师王宇静,在南大读研期间就参加了新华社江苏分社的实习工作,执笔撰写多篇专题舆情,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毕业后顺利入职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自2013年,南京大学·新华社江苏分社研究生实习基地建立以来,目前已有162名来自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等院系的研究生参加实习。第四期实习生王肖飞说,“此前,新华社对我来说一直是非常神秘的存在。有幸参加江苏分社的实习工作,让我对新华社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智库老师一对一的指导下,我掌握了很多信息检索、信息编辑等方面的新技能,受益颇深。”

南京大学还在校内举办各类求职大赛。最有影响力的是“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南京大学从2008年开始已连续举办六届,并选拔校赛选手参加“江苏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每年都有参赛选手荣获“十佳职业规划之星”称号,并有学子荣膺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冠军。2015年的职业规划大赛,全校共有26个院系2186名同学报名参与。

此外,南京大学校团委连续举办两届“职面未来”求职模拟面试大赛,南京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也举办多届“南京大学求职团队大赛”。“这些求职大赛会邀请腾讯、IBM、交通银行、华为集团等顶级企业的高管或专家坐镇评审,帮助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把握就业方向、提升就业能力,也让学生在亲身参赛过程中强化就业意识,明晰自身优势短板,不断完善自己。”南京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高新房说。

——南京大学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期量化记录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经历,为学生提供成绩单之外的考评体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记录学生的校园成长足迹,此前,我们探索建立了第二课堂学生成长档案,主要针对团学骨干。现在,这份学生成长档案有了升级版,即将以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向全校学生推开。这就是我们正在构建的第二课堂信息化平台——‘南青足记’MYNJU平台。”南京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周媛说。

“南青足记”MYNJU平台,包括PC端系统、微信等社交平台、手机客户端,全面整合第二课堂活动资源,把南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活动组织经历、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等活动和课业成绩之外的奖励、荣誉全部记录下来,进行分类管理。

学生的活动经历、所获荣誉等信息,由其本人登录系统自行申报,系统自动提交给相关教师审核,生成“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生成后,会在同班学生范围内公开,既让学生相互监督,也能发挥朋辈教育的示范效应。学生需要成绩单的话,可以自行下载打印,也可以在线转发至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让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南大学子求职就业的又一张闪亮的名片。“

第二课堂成绩单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指针,也是帮助学生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它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大学生在校表现,为那些课程成绩一般的同学,提供另一个维度的考评,提升他们融入社会的竞争力。”葛俊杰说。

三是贴近学生个人的青春梦想,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价值。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可能是远大的创业梦,也可能是具体的文艺梦。然而,由于第一课堂的学业负担,很多人的精力都湮没在上课和考试中,没有机会和平台去发现自我、追寻梦想。

——南京大学积极推动第二课堂回归教育本真,激发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理想和情怀,让学生发现自我、敢于有梦。

南京大学通过举办校园音乐会、小蓝鲸体育节、小蓝鲸江苏高校原创音乐节、“青春与春天”校园诗歌节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断塑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健全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锤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的雄伟特质,让他们成为有梦想、有追求的人。

“情怀、理想、梦想这类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优秀杰出人才的重要特质。我们不断塑造高雅的校园文化,就是为了发挥文化艺术的熏陶作用,让学生有更高远的追求。”葛俊杰说。

南京大学每年都会举办校庆音乐会和新年音乐会,最后一个环节,所有在场嘉宾、老师、学生,全体起立,共唱校歌。一种南大人的自豪感,瞬间感染全场,极大增强了南大人的凝聚力。不言不教之间,学生的心中就会升出一种梦想的力量,这种力量最终又会在他们的人生征程中转化为现实动力。

2016年4月13日,南京大学84级化学系校友、大众书局创始人缪炳文,与2013级软件学院本科生高杨逸乔(创办“一可米”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获得300万元创业融资)现场对话。拉开了“梦想公开课——青年南大人说”的序幕。

“这是一场60后和90后两代南大创业人的对话,让我看到了新老两代南大创业人的思想碰撞,也看到了一种南大创业人梦想的代际传递,很受鼓舞,很受感染。我想自己也要考虑做点什么,才能不负四年的大学时光。”一名参与现场活动的同学说。

——让学生有梦,只是第二课堂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第二课堂追梦和圆梦。为此,南京大学积极搭建平台,让学生离梦想近一些、再近一些

为帮助学生更好实现创业梦,南京大学充分利用在江苏各地共建的24个政产学研合作平台、104个研发机构及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学生创业实践实训基地,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立由28位知名企业家与投资人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规划、实施方案进行咨询和论证。聘请600余位各行各业专家组成创新创业导师库,以多种形式为创业学生提供一对一专业辅导,传授实战经验。

为让学生成长为高素质复合型领军人才,南京大学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平台作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锻炼能力,拓展视野,为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山区孩子生活艰辛,学校基础设施十分简陋,可能会超出很多东部地区人们的想象。”曾在云南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支教的施文杰同学回到南大读研后,还是放不下那里的孩子们,“我希望能进一步发动社会力量,更好满足西部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成长需求。”2014年,他发起“共架彩虹桥同筑中国梦”西部中学生访学夏令营活动。南京大学校团委知悉后,联系校后勤服务集团、商学院等,给予大力支持。最终帮助云南、宁夏、贵州等地的20多名学生到南京访学求知、开阔视野。

“这次活动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学校多个社会实践平台的支持,也让我对自己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更加坚定了我从事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的信心。”施文杰说。

“‘共架彩虹桥同筑中国梦’只是南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2015年,南京大学共组织312支校级团队、600多支院级团队、8000余名师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我们就是希望通过社会实践,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发现自我价值,找到努力方向,打下追求梦想、实现理想的能力基础。”南京大学校团委副书记李兴华说。

个人梦想,如果能够结合国家需要,融入中国梦,就会更加出彩。2014年,南京大学校团委抓住南京青奥会的契机,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成为青奥志愿者人数最多的高校。

“青奥会志愿服务,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不仅让我有机会亲身体验国际大型赛事,也为我发挥专业所学和语言优势、锻炼提升组织管理能力提供了平台。”南京大学英语系学生李秋实说。

南京青奥会期间,他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话,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交谈,代表全体志愿者宣读书记的回信,与“志愿者之家”的小伙伴一起得到李克强总理的接见,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为其佩戴徽章……李秋实成为那个夏天的校园风云人物,也距离他的个人梦想越来越近。

南京大学第二课堂建设的启示

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分析认为,南京大学以“三个贴近”为导向,推动第二课堂成为重要的育人平台,为我国高校第二课堂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

其一,最大程度释放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

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高校第二课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资源、创新形式,让第二课堂最大程度释放育人价值。南京大学以“三个贴近”为导向,打通两个课堂,整合社会实践资源,最大程度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就业求职、实现个人梦想的需要。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认为,省内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团委、学工、就业等系统,应探索形成管理合力,理顺相关体制机制,集聚更多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充分释放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

其二,围绕学生成长需求驱动第二课堂创新发展。

学生的成长需求,既是第二课堂建设的出发点,也是第二课堂成效的衡量标尺。南京大学的“三个贴近”,本质上都是围绕学生成长需求驱动第二课堂创新发展。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认为,省内各高校在探索推动第二课堂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向外学习借鉴,也要注重向内听取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群体自下而上的创新动力。如此才能让第二课堂的创新发展成为有本之木,产生切实效果。

其三,推动第二课堂迈入“互联网 ”时代。

其实,第二课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新的技术手段往往会成为其创新变革的动力,尤其是在“互联网 教育”不断深化的时代,第二课堂建设将迎来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认为,省内各高校应积极把握“互联网 教育”的机遇,发挥互联网在信息互通、资源整合、跨域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架设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用人单位、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桥梁,推动第二课堂不断出新出彩。

本文系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出品。

【最江苏】:第一时间发布、解读江苏最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民生动态,用原创荡涤纷杂,用思想解读资讯,用情怀传递观点。

※欢迎关注“最江苏”微信公众号(zuijiangsu)←长按复制,看更多精彩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