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作品赏析贝多芬(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结合体)

国产综艺,自从认真原创各类主打专业,优质,以实力说话的良心口碑款以来,真的如同一股清流,给观众不同层次的感受和感动。比如让实力演员绽放光彩的配音节目《声临其境》,让观众为舞者的努力和坚持的极致美心醉的《舞蹈风暴》,以及将音乐剧,美声民族唱法,歌剧等高雅艺术带入大众视野的《声入人心》。

我也是从《声入人心》开始,才慢慢去关注和欣赏歌剧这种略显小众的艺术。就如《舞蹈风暴》冠军胡沈员说的:“艺术不应该是天上触不可及的繁星,而是埋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种子,静待发芽”。

我也想要给自己一个真正去了解,去感受歌剧的机会,所以除了观赏片段,为了更好了解这个已经有数个世纪悠久发展历史的艺术形式,我选择了先去了解歌剧的基础知识,以及走进歌剧发展史上,不能被错过的经典大师——瓦格纳


古典音乐作品赏析贝多芬(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结合体)(1)


(一)天才 魔鬼莎士比亚 贝多芬=瓦格纳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乐大师。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在戏剧理论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因为他提出了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艺术理论。

很多专业人士会把瓦格纳看做和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这三位音乐巨匠比肩的大师,虽然他的故事不像其他三位那样家喻户晓。有人甚至评价“天才 魔鬼莎士比亚 贝多芬=瓦格纳”。

歌剧是戏剧的一种,但本质上的差异是,歌剧以音乐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脚本,舞台制作,布景,服化道具对烘托整个表演气氛很重要,但能将一部歌剧的内在灵魂传达给观众的思想,角色和情绪,人物关系,故事走向,情节与矛盾,不像戏剧一样主要依托台词,而是大量依托音乐。

所以对歌剧而言,音乐性的好坏是决定剧目能否经久不衰,代代相传的首要决定性因素。

而歌剧脚本,自然也不同于一般的戏剧脚本的创作——不仅要兼顾戏剧冲突,好构思精妙情节,更要学会将脚本当做骨架,能融入音乐的整体构想里,顺应和配合突出音乐表现的前提下,去弥补音乐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必要的旁白介绍,定名叙述等。


古典音乐作品赏析贝多芬(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结合体)(2)


瓦格纳为什么伟大?

1.颠覆——他对上述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改革。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革后的歌剧被称为乐剧(Das Musikdrama)。真正的戏剧应当在纯粹的音乐的基础上创造出来。他认为戏剧与音乐是不可分割的。他所感到兴趣的只是那些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又有很高的音乐潜能的戏剧情节。

2.高产——创作了《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

3.创新——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制或四管制),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

4.影响力——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对20世纪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5.前无古人,后暂无来者——唯一既能为歌剧作曲,又能撰写歌剧脚本的艺术家。其他歌剧作曲家几乎都是为剧作家撰写的脚本谱写音乐,瓦格纳的歌剧脚本都是吸取流传已久的神话与民间传说, 由他自己剪辑、撰写而成。

6.跨界高手——唯一在其漫长创作生涯中,认真研究哲学的作曲家。

可以说,他将自己长期以来受哲学家的影响,自己对哲学的思考,意识观念的转变,全部潜移默化影响着他的音乐创作。所以为了更好了解他的作品,才有了这本

《瓦格纳与哲学:特里斯坦和弦》

古典音乐作品赏析贝多芬(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结合体)(3)

用瓦格纳的哲学思想发展来解读其作品,用作品去印证更生动,更具体的瓦格纳的人生故事。

(二)《指环》——哲学思想的巨大转变

艺术家的创作,不能否认,一定和他的经历,大环境所影响。

瓦格纳创作最旺盛时期,与他颠沛流离,作品大胆创新,不被接受,几度惶惶不可终日的境遇相重合。所以创造力被激发,感受力也受方方面面的因素的影响,变得丰富多样,打破常规,包容,富有艺术性,颓废,感性,有声有色,有难以愈合的伤口,但也焕发着百折不挠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复原力。

瓦格纳的代表作《指环》脚本创作于一个特殊时期的尾声。

那个阶段,他的政治思想从年轻时的热情,坚定,积极,活跃到中年是的幻灭厌倦,从沉溺于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到醉心于费尔巴哈,再到对自己长久以来坚持的信条准则丧失信念。所以当他经过长久努力创作完《指环》的脚本时,他自己都已经完全不相信,原本想要刻意表达的许多内容。

但他没有完全否定自己,也没有推倒重来。1849年德累斯顿起义失败,36岁的瓦格纳因积极参加革命而被迫流亡,却也开始积极创作《指环》,1864年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突然出现,开始赞助他,结束15年的流亡,直到10年后61岁之前都在为《指环》工作。这部作品见证了他在经历“中年危机”怀疑人生的阶段,重新找到了新立足点,找的新的方式看待世界——邂逅叔本华,发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他反反复复研读叔本华的思想,去填补自己信念缺失以后的空白。在叔本华进入他的人生之前,他依然已经形成了价值观,艺术观,社会观;在受到截然不同的新思想的冲击后,他也并没有轻易全盘否定过往,他一直在与叔本华的思想不管融合,纠正,进步。

比如,早期的瓦格纳,坚信社会就是现实,艺术也是社会政治的产物。遇到了把现实当做南柯一梦,艺术最重要的意义应该在经验世界之外,音乐就是要比其他艺术不可估量的优秀的叔本华后,他反而从两种极端的思想冲击和流亡的动荡中,坚持去建立属于自己的戏剧理念:

瓦格纳保留了艺术与现实的联系,戏剧能反映出反映出人的状态个性和发展程度,反映出人的性格养成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戏剧的情节如何反映出各种生活形态的问题,这也是瓦格纳戏剧理论最富于独创性的部分。他相信歌剧的理想形式,是各类艺术表现形式平等的结合,音乐不应该比戏剧,文字,舞蹈,乐队更高等。


古典音乐作品赏析贝多芬(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结合体)(4)


(三)不人云亦云,一直思考,创作,突破的瓦格纳

瓦格纳一边不断总结和实践自己的理念,一面坚持在极端条件之下,不断“任性”大胆尝试,完成风格迥异的创新作品:

  • 《莱茵的黄金》,特意让音乐从属于文字,证明各类艺术可以平等结合。
  • 为了突如其来挥之不去的灵感,在创作《指环》的第三部时,突然中止,全力以赴,完成另一部代表作
  •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一作品,首开音乐向无调性发展的先河。
  •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虽然有大量能让人看到他受叔本华影响的细节,将形而上学融入音乐创作,让歌剧反映哲学思想;但也存在着被人忽视的理念不一致,比如受早期浪漫主义影响,坚信一对恋人在生命之后,才能合为一体。
  • 接下来的《纽伦堡的名歌手》,音乐风格突变,明亮夺目,一扫前作阴霾。
  • 然后回归未完成的《指环》创作,最后一部作品《帕西而发》,又是对自己的一次颠覆。

所以有人总结到,瓦格纳和观众都在学习,瓦格纳在不停学习创新和哲学,追求艺术的创造力和创新性,而观众要不断学习如何去欣赏这个多变又充满惊喜的叛逆颠覆瓦格纳。


古典音乐作品赏析贝多芬(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结合体)(5)


(四)专业性,艺术成就,哲学思想深度以外,瓦格纳身上闪闪发光的特质

瓦格纳的一生,可以说,面对的不止艺术创作中的问题和瓶颈,有现实社会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摆布,更有个人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巨大观念转变。

一个不断转变和颠覆自己人生观,艺术观和价值观的人,他所经历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激烈起伏。现实社会的困难,就足以让人怀疑自我,更何况信念都在动摇和丧失?

这个过程中,瓦格纳反而选择将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了早已定好的工作上。而且经常不断自我挑战,从不设限:

比如挑战前所未有的巨型歌剧,比如同时开工两项工作量巨大的作品,比如顶住压力,在保持延续性和创造力的尺度平衡,在两难里找到可能性。

现实和他自己的高要求都在难为自己,但看他一生的艺术成就,真的就能看出瓦格纳在创作这件事上,有多强大的信念和专注力。

创新,就是来源于每一次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目标”的颠覆。




不管是歌剧也好,哲学也罢,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深不可测,遥不可及的话题。

任何人都无法用文字来概括任何一件艺术品的“意义”,所以瓦格纳和他作品,并不是一本书就可以掌握的深度,更何况要读懂这本书,一遍只是浅尝辄止。

但《瓦格纳与哲学:特里斯坦和弦》的作者布莱恩·马吉,巧妙地选择了一个小的切入点,将瓦格纳的艺术生涯置于他那个时代的哲学背景中,详细而全面地研究了瓦格纳与哲学家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全新的方式阐释瓦格纳和他的作品。

就像在《奇葩说》里,勇敢走向大众的京剧大家“瑜老板”说得那样,她坚信,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喜欢京剧的人,以及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任何艺术,都应该是属于全人类都能去走进,了解,欣赏的文化宝藏。

歌剧最本质的音乐性,就是能轻易吸引大众,打动观众的地方,音乐一定是开放和包容的——我们都可以去感受歌剧,即使不懂专业或哲学。

我们在感觉浮躁和疲惫的时候,也许走进剧场,走进陌生的艺术,会有不一样的风景和感动。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 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只想写有思考的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参考:《郭建英先生谈<瓦格纳与哲学>》

《瓦格纳哲学理论指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