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会有很多人会失忆(那些一心多用的人)

往后会有很多人会失忆(那些一心多用的人)(1)

文 余音

“一心多用的人是不是更聪明?”“怎样训练自己一心多用的能力?”这是当代人为应付繁重的学习、生活、工作而提出的问题。

看看周围,每人手上都有大把的任务。近乎满到“爆炸”的网页任务栏,来回切换的Word、Excel、PPT,同时闪动的微信和QQ......

往后会有很多人会失忆(那些一心多用的人)(2)

这个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擅长一心多用,而且多项工作从不互相干扰的超级聪明人呢?或许有,但很少。别问为什么,先看看自己的发际线吧。/图虫创意

在这种多任务共同处理的工作状态下,人们虽然焦头烂额,却能从疲惫中挤出一丝微笑:“还好,我办事效率高。”

多任务处理,是当代打工人引以为豪的高效工作方式,更是他们赋予自己的荣誉勋章。

然而,最近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一项科学研究发现:同时使用多种形式的数字媒体,对青壮年的记忆力具有负面影响。

也就是说,多任务处理究竟是否高效还有待考证,而“一心多用”的Bug已经显现,就是造成记忆力衰退。

单核心偏要多线程,这下烧机了吧?

每天能浏览过量的信息,也能交流超载的话题,怎么就忘了你妈妈曾告诉你的话:“当那只又想抓鱼,又想扑蝴蝶的猫,最后只会一无所获。”

一心一意,才是永不过时的王道。

多项任务者,总会短暂性失忆?

近日,武汉深夜某餐厅里,一程序员男子因连续加班情绪崩溃泪流不止,厨师看到后,用1火腿 两鸡蛋摆出“100分”,鼓励该男子。

暖心之余,广大打工人深表感同身受,“高压工作下,真希望自己是个三头六臂的机器人”。

往后会有很多人会失忆(那些一心多用的人)(3)

人会被累倒,但事情不会就此减少。/图虫创意

既然工作任务无法减少,那么只能从提高效率出发。同时操作多项任务,成为最常见的选择。

朋友讲述他目前的工作状态:打开手机、电脑等一切电子设备,开始写报告;卡壳后打开网页查资料;打开网页后想起要查收邮件;根据邮件内容,发现要做份数据;这时又有人发来消息,急忙回复......

思维跳跃到哪里,工作就做到哪里,如此循环往复。看似忙碌充实的背后,效率真的提高了吗?

并没有。

比如,你开始上手一个方案,却发现它漏洞百出根本无法操作。当你愤怒地打开微信对话框,想问问同事怎么回事时,却发现停留在昨日的聊天记录。同事交给你方案后,你敷衍地回复了一句“挺好,没问题”。

“关于这段对话,我为什么一点印象也没有?”

往后会有很多人会失忆(那些一心多用的人)(4)

“短暂性失忆”瞬间,出现了。

因为你回复聊天时正在与客户对接,应接不暇中根本没有点开方案仔细浏览,敷衍回复也只是你工作的惯性使然。

你可能“节省”了一个短暂浏览文件的时间,却要赔付重新改造方案的时间。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导致拉低效率成为显而易见的事实,恭喜你喜提加班。

再比如,开会时,你自信满满地展示出昨晚“赶工”至凌晨的PPT,然而面对这份精美的PPT,你演讲的卡壳却拉垮了整体水平。

“我为什么要把这份图表贴在这里,我要讲关于它的什么来着?”

明明熬夜“用心”地完成了PPT,可为什么演讲却依旧失败?

因为制作PPT时,你屡次被视频电话及各种聊天消息打断,根本没有认真串联演讲内容,仅仅是将手头素材排列组合而已。

演讲所要求的故事性、条理性、逻辑性......你自然拿不出手。

这样低效还会被带到生活中。

你回到家,却发现忘记接孩子;你煮着饭,却忘记关火;你提前好多天为双十一抢到了优惠券,却通通忘记使用......

往后会有很多人会失忆(那些一心多用的人)(5)

想想看,电脑同时运行好几个程序时,处理速度是不是会显著下降,无法对新指令做出反应,甚至干脆死机?/《穿普拉达的女王》

身边的家人、朋友也开始怀疑,在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看起来精明强干的你,怎么在一些事情的结果上却总是“不太聪明的样子”?

这时,效率的地位都不再重要,你的烦恼变成:“我怎么年纪轻轻就‘痴呆’了?”

一个多任务处理者,八成遇到过这些“短暂性失忆”瞬间,真的是记忆力出了问题吗?

自信一点,去掉“难道”。科学证明,你就是记忆力出了问题。

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凯文·马德利、安东尼·瓦格纳及其同事展开。

研究结果表明:更频繁的媒体多任务操作,或与注意力分散频率增加有关,而这种趋势会导致情景记忆力变差。

也就是说,同时处理完成更多的媒体任务,看似是很有效率的做法,但实际研究表明,这并不是适合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

这一研究结果对人们的日常习惯起到重要警示作用。但现在年轻人获知信息的方式已经改变,面对多媒体、多任务,他们或许很难重新找回“一心一意”的能力。

丢失专注力的人,最平庸

连同记忆力一起“跑丢”的,还有专注力。

从前人们看电视总看得入迷,一旦投入剧情,连你妈喊你吃饭都听不到。但是现在,电视已经不能吸引人们所有的注意力,已经沦为了刷手机时可有可无的背景音。

往后会有很多人会失忆(那些一心多用的人)(6)

专心投入其实是一种放松,如果连娱乐都让人分身乏术,那快乐的门槛也太高了。

有人说:“看电视与刷手机都是轻松娱乐活动,无需动脑也能获取信息,为什么不同时进行?”

其实,你以为的“能获取信息”只是假象,人的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同时放在两件事上。当目光从电视屏幕转移到手机屏幕后,我们对于电视节目内容的接收,其实已经中断。

但我们总能将电视内容连起,是因为大部分电视剧的情节发展速度较慢,且有上下剧情连接。如果换做电影,可能就得倒回去重新看了。

丢失对于看电视的专注力,好像也没什么损失。

但是怀想曾经看电视时津津有味的状态,那份专注的快乐,可不是多项娱乐活动的简单相加就能媲美的。

大学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是社团成员,又是团委干部,还在班级里担任职务。在学校里已经身兼数职的他们,甚至还在外接了不少兼职。

Leo就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的积极分子,然而在今年的秋招中他却屡屡落榜。原因很简单,他“死”在了个人简历中的“专长”一栏。

“整个大学,我都在忙里忙外、分身乏术的状态中度过。”Leo做这么多事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简历丰满、漂亮,然而他却在众多任务中选择了“多”而放弃了“专”,导致公司把他放在哪个位置上都可以,却又都不够好。

往后会有很多人会失忆(那些一心多用的人)(7)

当我们自以为在多任务间游刃有余时,其实早已沦为这些工作任务的奴隶。/图虫创意

在多任务带来的匆忙感、紧迫感下,他的专注力早已被摧毁。这样的“多边形复合人才”,其实最为平庸。

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很多人面对很多问题时,会下意识地照搬原来的方案。人们不再对工作任务投入过多思考,从一开始要求的“做好”慢慢变成“做完就好”。

这样下去,效率真能提高也说不定,不过变得平庸是在所难免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挤个地铁的时间就能刷完一天的热点,有兴趣的多看几眼,兴趣不大就从标题获知;

短视频发展得如火如荼,5分钟以上的视频都得拿出“看家本领”才能勉强留住人们的视线;

最关心的新事物,慢慢从科技、文学等尖端成果,变成一个个莫名其妙爆火的“网络流行梗”......

变短、变浅、变无聊,求快、求多、求“碎片”,人们不再能耐着性子了解世界,也不能从容专注手头工作。

往后会有很多人会失忆(那些一心多用的人)(8)

外在世界的繁复,信息的纷纭复杂,让我们丢失了解开疑惑、困难的钥匙——平静且专注。

如果以后我变成一个碌碌无为又记忆力奇差的“糟老婆子”,那一定是因为我年轻时总把自己置于多任务工作中。

想想就觉得可怕,所幸我还有时间改变。

多些发呆,少些“痴呆”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为无数读书人、打工人照亮了前程。

然而,现在很多人用时间已不仅是“挤”,而是“榨”。

身边朋友曾发过这样一条朋友圈:“以前最烦碰到红绿灯,因为红灯会阻碍我的脚步,还让我等得百般无聊。而现在我却很喜欢等红绿灯,因为只有它能让我有理由停下脚步,在那短短的几十秒里,我不刷手机,什么也不想,光发发呆都觉得很幸福。”

生活中,类似等红绿灯的碎片时间并不少,如何高效利用这些碎片时间也成为人们青睐的学习方向。

洗漱时听学英语,喝咖啡时回复消息,上厕所时逛逛网站......事实上,这样“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就是在给自己的生活加入任务,逼着自己时刻处于多任务的工作状态。

“无论如何,我绝对不能让自己的时间在发呆中度过,那太浪费了。”多任务工作者往往这样认为。

往后会有很多人会失忆(那些一心多用的人)(9)

关闭电脑,放下手机。你有多久没有发呆了?

在人们心目中,发呆一直是种负面评价,发呆的状态代表这个人目前思维发散、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继续高效工作等等。

但是,发呆真的一无是处吗?

心理学家们关于发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美国心理学之父William James提出:

心智游移(发呆)的过程增强了无意识联想加工,而这一过程促进了新奇的想法或者不常规的解决办法的生成。

也就是说,发呆能提高人们的创造力。

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开会时面对一个议题,冥思苦想也不得解,却在起身接水的间隙有了灵感;在办公桌前从早坐到晚也没有为自己的文章想到切入口,却在回到家洗澡时找到答案......

往后会有很多人会失忆(那些一心多用的人)(10)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发呆,那你快要看到结尾了。

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家们总会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与他们本身职业无关的事以寻求灵感。可能在发呆的时候,精神飞扬思绪漫游,灵感乍现的瞬间才会来的比较容易吧。

试想,如果这些能放空自己的“发呆时间”全部被背单词、找信息等工作填满,哪里还有Idea的诞生空间?

获取再多信息,不内化为自己的思考就是垃圾信息;处理再多工作,没有复盘得失、沉淀经验就注定平庸。

那些碎片化时间,或许天生就该碎着。

那些“三头六臂”的打工人,或许应该找回自己的“一心一意”,如果还想保住自己记忆力的话。

参考资料:

zhuanlan.zhihu/p/46325203zhuanlan.zhihu/p/26668569zhuanlan.zhihu/p/35902905thepaper/newsDetail_forward_981290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