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个月的上海(宛平南路600号的呼吁)

来源:健康时报网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陈龙飞)“上海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前两天的发布会,还特意邀请了‘上海600号’的精神专家给大家讲,如何在疫情期间不抑郁。”3月24日晚,因疫情被封控在小区的陈海(化名)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瞬间觉得上海还挺有新意的,除了保障物资供应,还担心居民心理健康。”

“宛平南路600号被戏称为上海最后的家底”,这是谢斌在3月22日发布会的开场白,谈到本轮疫情大家有焦虑和担忧,他表示“今天我到这里来,大家完全可以对上海这次抗疫有底气”。

抗疫一个月的上海(宛平南路600号的呼吁)(1)

本轮疫情导致的心理问题与以往不同的,主要跟生活受到的影响有关。不同的人群,生活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谢斌建议,对于普通市民,无论在“决赛圈”内外,心理调适有四个重点:有盼头、有放下、有自律、有念想。

有盼头,就是把不确定转化成确定性。了解防控的各种要求,包括如何去测核酸、如何居家办公、上网课等,心里有底就可以大大减轻焦虑情绪。

有放下,就是要学会接受现实,接纳自己,也接纳他人。很多事被耽误了,肯定心烦。与其抱怨抵触,不如顺势而为,给生活做个减法。静下来,享受慢生活,哪怕每天就是发个呆,也一定会有收获。

有自律,就是即便每天只能在家里、在小区里,也不要在形象、作息等方面太过潦草。神清气爽的状态不仅是对自己的褒奖,也是对家人的爱护和激励。自律,也包括遵守防控相关要求。不找事、不添乱。

有念想,就是无论当下多不方便,也要憧憬未来,想象幸福的时光,并且坚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怀着念想,把每天作为蓄积力量的机会,为美好未来一点点做好准备。

谢斌表示,面对这些天新增感染者人数较多,一些市民朋友可能也会产生恐慌紧张情绪,是正常的反应,但不用过分恐慌。只要想想,两年来,对疫情是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是否不断更新了对付它的办法?诊疗效果是否已大大提高?答案都是肯定的。上海之所以叫“魔都”,就是它总能化解各种各样的难题,在打怪中升级。

“谢医生的话就像及时雨,提醒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好好享受疫情带来的‘慢生活’。”陈海表示。

本文来自【健康时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