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安旧事(东大街的陈年旧事)

老西安旧事(东大街的陈年旧事)(1)

东大街华侨商店 绘图/@陶浒

八十年代末,东大街惠群皮货商店、雅莎琪和韩森寨采供站,几乎占据了西安电视荧屏,非常火爆。惠群皮货商店在碑林分局旁边,它的前身是家寄卖店,而这样的寄卖店西安有很多,东大街上有三四家,菊花园口有一家。

菊花园这家寄卖店的退休职工张叔和我因服装结缘,他搞一辈子寄卖工作,练就一手绝活,只要出手一摸便知料子质地、价值,因此他只卖裤子。他家在菊花园口不远路边,他每次坐硬座去上海进三五十条裤子,一部分在寄卖店代卖,一部分在自家卖,不紧不慢,四平八稳。有次在上海,看他拉着小车很吃力,我就帮着他拉了一路,他回西安后非得请我吃饭,我俩也成为忘年之交。我搞不懂面料时,经常去向他请教,张叔说得非常细致,还常常讲以前寄卖所里的故事,他的陕西话慢条斯理,轻柔动听。他进货量小,赚钱也不多,却感觉格外满足。

菊花园对面一栋五层建筑非常洋气,那是建国初期苏联援建的中国建设银行西安分行,是东大街上唯一可与华侨商店比肩的建筑。建国初期其一层二层为银行,三、四、五层为西北商贸局西安综合零售公司。建筑上雕刻的“中国建设银行”六个大字很有时代感,令人印象深刻。这幢楼后为西安市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皇城医院,皇城医院最早是在老陕报旧址,乃市饮司一医生承包办的,颇为有名,开医院改革之先河,后迁到路北。西侧是伟志服装商场、白云章饺子馆、明星商厦,明星浴池,斜对面是陕西日报社。伟志来东大街是九十年代末,我曾用伟志西装做工服,伟志是值得尊重的陕西品牌。

老西安旧事(东大街的陈年旧事)(2)

西安皇城医院便是建行大楼 图/@网络

老西安旧事(东大街的陈年旧事)(3)

炭市街副食品市场 图/@网络

炭市街副食品市场是西安人的菜篮子,每天早上人头攒动。每到下午四五点左右,卖副食品的收摊后,小吃夜市就摆出来了,这里鸡丝馄饨、虾肉饺子、麻酱凉皮都很地道。许多同龄人当年跟着家长在大同园洗澡,出来后在炭市街喝碗馄饨,或在山西饭馆吃碗刀削面就是满满地幸福感。我常常骑着三轮车,在炭市街南口外卖搪瓷制品,时间久了听到个笑话,说明星浴池有一股盐味,大同园有一股甜味,开始不得其解,后来恍然大悟。

东大街上真正的大十字是端履门十字,东北角华侨商店,西北角五一剧场,西南角亨得利钟表店、民主剧院,东南角老孙家,四个角全是老字号。老孙家在西安家喻户晓,羊肉泡馍是一绝!是来陕考察的国家领导常常莅临之处,迁移到东关正街后,店堂里挂满光临贵宾们的照片,成为一种特色。

老孙家东侧儿童食品商店也是老西安人为儿孙成长常常光临的店,再东侧的腊味品商店,直面炭市街,橱窗里一挂挂火腿羡煞路人,即便不买看一眼都觉着过瘾,解馋。

我家住在解放路,来东大街的机会不多,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妈妈带我去了华侨商店。我想,或许是这里来了一批别处没有的好布料吧!那时候我还没上学,一进华侨商店发现它的高大、洋气和好玩!尤其是里面的水刷石地面,光滑如镜,几个小朋友坐在地上玩耍,我便加入进去,在地上爬来爬去,就像拖地。在二楼,妈妈挤进人群,费尽力气扯了块布,便气喘吁吁地带我下楼。下楼的时候,楼梯的扶手光滑得像打磨了一样,实际上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儿当滑梯打磨出来的,我也是从那儿滑下来。从那以后,我一下子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这座楼是一个拐角楼,有点像老上海的建筑。

九十年代初,在华侨商店和华联商场中间诞生了西安第一家大型超市,是去法国学习模仿家乐福的产物,一开业声势浩大,人潮如涌,不过没坚持多久就偃旗息鼓了。东大街一直在创新与消亡之间前行。

老西安旧事(东大街的陈年旧事)(4)

东大街上的怀念 图/@网络

痛心的是,这样一座承载西安市民怀旧情结,令几代人难以忘怀的经典特色建筑竟然在2010年被拆了。一座城市的DNA终究败给了GDP!我觉得拆掉了华侨商店就像割了东大街的肾,痛的是西安市民,他们只有在过往的影像中去找寻昔日的记忆。

民主剧院不得不说。当年民主剧院不仅演话剧、秦腔、豫剧,还放电影,改革开放初期放了一阵子内部电影。内部电影一般是没有公映的电影,是福利票,多为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包场。当时我二姐在西安市食品公司工会工作,他们经常有包场,有时人们大厦、市委礼堂,有时民主剧院。记得有一个电影叫《勐垅沙》,说的是1950年春,解放军某部工作组到云南傣族地区勐垅沙开展工作,与敌特斗智斗勇的故事,是解放初期拍的片子,遭禁后复解禁备受关注。歌剧有《屈原》,还演过《白毛女》,以前人们把样板戏看烦了,到了九十年代重新回炉,音响舞美都有了大的提升,加之经典剧目,又掀起一轮热潮。不得不说,艺术也有回潮,就像平时穿衣服一样,今天宽明天窄,今天穿紧的,明天穿松的。

我院子的高叔,睿智低调,平时老戴一个茶色的石头镜,见我总是热情招呼,还爱说“你可是咱巷子里的好孩儿!”当年我们做服装生意的时候,两眼只盯服装,两耳不闻窗外事。高叔不声不响地租下民主剧院门口的书报亭,一边卖着报刊,一边摆着香烟矿泉水,抽着雪茄谋时而动。终于等来夏天,他在亭子外边摆上冰柜,开始卖冷饮。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平素很寻常的书报亭,火爆起来竟难以抵挡,令人瞠目。

老西安旧事(东大街的陈年旧事)(5)

老西安旧事(东大街的陈年旧事)(6)

八十年代东大街端履门十字 图/@网络

当年剧院市场化,电影、话剧、歌剧、杂技等在民主剧院你番下场我登场,演出多人流量大,购买报刊、香烟和冷饮的人就多,尤其在候场期间,人们蜂拥着去买雪糕、冰水、香烟,把高叔忙得晕头转向,后来又增加了一个冰柜!因此他的姑娘、儿子们常来帮忙,高叔在这里颇有所得。

高叔习惯戴一顶灰色帽子,戴着茶色石头镜,手里夹着雪茄,有时候还提着黑色提包。我看到他则会寒暄到:“高叔,还是你厉害,不显山露水就把钱挣了。”他淡然一笑便转了话题。高叔属于先知先觉,他首先想到用书报亭来试水,从香烟、矿泉水开始,一点点发展到烟酒、冷饮,完全覆盖了报刊主营业务。后来当大家都想复制他的模式时,一波红利已经过去。以前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以及解放路上,只要有门面房就能赚钱,在这些路上整个报刊亭、早餐摊也能有所收获。现在城市多中心化,报纸都没人看了,报刊亭也销声匿迹了。

端履门十字西南角向西依次为,工艺美术商店、亨得利钟表店、少儿读物门市部、清雅斋、大同园、新中华甜食店、西北大酒店、东方照相器材商店、柳巷,大家现在应该明白光顾明星池多是卖海鲜的,吃了元宵上大同园嘛!虽是笑谈,亦能看出这条街上的人不乏幽默。大同园是1913年成立的老浴池,也是老西安人怀旧的场所之一。它西边有块凹进去的地方是东方照相器材商店,之前是几间平房,八十年代末建成一栋四层大楼,是摄影爱好者购买拍摄、冲洗器材的地方。

老西安旧事(东大街的陈年旧事)(7)

七十年代的东大街 图/@网络

再往西就是西北饭店和柳巷了。西北饭店的大厅直对东大街,柳巷有个西大门,大门旁边二楼曾开了家以三黄鸡为主打的上海菜小馆——小宁波酒家。这家老板狄先生长我十多岁,我们在一个时期往上海跑服装,他跑着跑着娶了个上海老婆,特别会做三黄鸡,味道十分正宗。于是他不再跑服装,开了小宁波酒家。喜欢看西安晚报的人都会记得“上海三黄鸡飞到古城”的广告。由于爱吃上海菜,我经常到他那里去吃。

小宁波酒家店面不是很大,大概三四十平米,从一个窄窄的楼梯上二楼,店堂摆着精致的方桌,墙上贴着上世纪三十年代老上海电影明星的招贴画,一台老留声机里不断回放着“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春季到来柳丝长,大姑娘窗下绣鸳鸯……”等老歌,活脱脱一个典雅的上海小馆。后来西北饭店拆迁,小宁波酒家迁到了南二环东段,面积成倍扩大,但客流却少了许多,不得已又迁回城里,迁到钟楼小区西门外,一个小楼的二层,面积有百十平米。狄老板有上海厨师,装修风格很上海,上海的老摆设、影星旧海报、老上海唱片、并亲自招呼,这些独特之处令人感觉温馨,我总爱往小宁波跑。时间一久,我越发感觉老狄也像上海人了,从他的接人待物,举手投足都透出一种海派韵味。

柳巷斜对面西北电影院是家老影院,占据着天时地利,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送片的时候,候影的人常常站在人行道上非常壮观。其东侧冠生园食品公司是家老字号。电影院西侧有个中苏友好协会,门脸不大,里面挺深,还可以放映电影。再隔壁是个窄巷,约有3米宽,100来米长窄窄长长,其里边是青年会所在。“青年会”全名为西安市中华全国基督教青年会,是基督教界主办的青年活动和社会服务团体,成立于1914年,历史逾百年。是辛亥革命先驱、中国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实业家,陕西宗教界著名的爱国人士,现代慈善事业的先行者,被誉为“陕西慈善第一人”的张子宜先生倡导并建设的。青年会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常举办书画、摄影作品展,是我常去的文化场所,有场展览至今难忘。

老西安旧事(东大街的陈年旧事)(8)

八十年代西北电影院 图/@网络

八十年代初,东大街青年会曾举办了个抽象艺术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那时候国内很难接受外来艺术和新思想,但是一些前卫青年却敢于突破和创新,办了个抽象艺术展。这个艺术展不同于寻常画展,有的是一幅画,颜料却五花八门,用牙膏、用鞋油、用……令人瞠目结舌!装置作品中,用一些看似费料的东西组成造型,有的是抽象的人体器官,有把咖啡泼到了纸上,用笔随便去勾勒出一个臆想,起个看不懂的名字,让人在被抽象的同时云里雾里。展览在社会上曾引起强烈的讨论,一些评论家大肆地批评这个脱离了现实的展览,斥责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是“资产阶级思想回潮”,我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如今看来,小题大做,一个《黑炮事件》而已。

青年会西侧依次是,工商银行、外文书店、五一饭店、美术家画廊和唐城大厦。五一饭店是一家集合多家老店而成的名店,以陕菜著称,我曾多次参加朋友婚礼在此吃席。1999年,一个经我经纪买房结婚的青年请我作为男方代表在婚礼上讲话,虽非亲非故,却是一种荣耀,也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肯定。记得女儿两三岁时,常带她逛东大街,每次走到五一饭店时就走不动了,她特别爱吃五一饭店的虾肉大包,每次买四只配一罐可乐,吃饱后非让我抱着。一次刚抱起,她“啪”地亲我一口,“爸爸你真好!”顿时感觉温暖、满足。

老西安旧事(东大街的陈年旧事)(9)

人民服装店 绘图/@陶浒

骡马市口东侧人民服装店在西安人心目中很高大上,与东临的长发祥绸缎庄珠联璧合。再东边前进鞋帽店也很知名,九十年代初变身西安商业大厦,后来成了阳光KTV。人民做的西服、中山装是西安服装的标杆,计划经济时期出国考察人员服装多出于此,直到八十年代,其中山装一直引领西安服装潮流。我的第一件中山装是母亲找人做的,自我经营服装后在人民做了一件,当时一件成衣120元上下,在人民做一件要140元,但穿上后立马给人提了气,朋友们戏言,穿上拍张标准像,可惜那时没有远见,没有留下实证。

九十年代初,我的生意伙伴阿存在人民服装店租了一个橱窗,现在说来有点天方夜谭。人民服装店东西两个玻璃大门,中间挨着两个硕大的橱窗,橱窗原来是死的,拆了玻璃做成了门面对外出租。阿存租了东边这个,窄窄的不足一米深,人站在里面跟站在外面没有区别。就那个三四平米的小橱窗,一个月要两三千块租金,每平方600元,绝对的高租金,由此可见东大街寸土寸金。阿存常年在解放路,炼就了一双慧眼,当年与我合作半年,只去了一趟上海,一屁股住下来便迎来滚滚的财源。他租人民橱窗是看穿了“贵有贵的道理”且先入为主,只要在东大街,只要货对路,没有不赚钱的道理。

人民服装店对面的唐城百货大厦筹建于七十年代,在1984年9月建成,开业之前一直是个大坑,唐城是西安第一家面积过万的商场,也是第一个设置有自动扶梯的商场,当时搞流通体制改革,顶楼曾是西安工贸中心,后来莲湖路工贸中心建成才搬走。唐城自1990年以来连续10年跻身 “中国百强店” 之列。1991年销售达16000万元。繁荣时,门口不大的广场整天做活动,硕大的充气气球占据了大部分地方,也是东大街上不得不逛的百货大楼。

老西安旧事(东大街的陈年旧事)(10)

1997年唐城百货门前 图/@网络

唐城有丰收的喜悦,也有酸楚的痛,这个痛源于1994年4月28日。这是一个震惊西安的日子!一凶犯在唐城百货大厦五楼黄金屋一次劫走了价值106万元的黄金饰品,并残忍地杀害了两位值班老人。案发20天后案犯张小健落网,逝者的亡灵得以告慰。唐城的痛也是东大街的痛,后来案板街口的惨案无不时刻在警示着人们,和平、平安来之不易,繁华的大街上随时都隐藏着风险,商业的落寞不可怕,人心的落寞才真正令人不寒而栗。

老西安旧事(东大街的陈年旧事)(11)

骡马市服装市场 绘图/@陶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