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为什么人要先学做人(面对先救谁的人生难题)

有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男孩在被女朋友考察的时候,常常会被问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我是不是变胖了”,“你觉得我穿这件好看,还是穿那件好看”,以及送命题“如果我们分手了,之后谁来照顾猫呢?”当然还有经典的人生难题“先救谁”。

古时候为什么人要先学做人(面对先救谁的人生难题)(1)

这也是一个古老的难题:当你的妈妈、妻子、孩子同时掉进了水中的时候,你先去救谁?

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说我要先救妈妈,因为人的一生中,妈妈是唯一的;也有人说我先救妻子∶因为妻子与我共患难。

正常情况下,回答“先救妈妈”的,有很大的机率会被一脚蹬开,让情感专家来分析,大概会说,这种问题就没有标准答案,无解。

古时候为什么人要先学做人(面对先救谁的人生难题)(2)

不相信,不甘心,想要自己找到答案,那么有国外的例子可以参考,有一个小故事“从最近的目标开始”,

一次,法国一家报纸举行了一次有奖竞赛。其中,有这样话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结果在该报纸收到的上万张回答中,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获得该题的奖金。贝尔纳的回笞是这样的。“我先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虽然听上去有道理,但对于这一道送命的问题,似乎不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帮助。

古时候为什么人要先学做人(面对先救谁的人生难题)(3)

这么一个让无数青年头大的问题,并不是在现代才出现的,其实远在几千年前的曹魏时期,就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所谓满意,就是没有不良后果。提问者是谁?名气不小的魏文帝曹丕,而回答者是汉末名士邴原。

【裴松之注三国志】:太子燕会,众宾百数十人,太子建议曰:“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

《三国志》中出现的太子就是曹丕,在几十人的宴会上,他当众问大家:对于得了不治之病的主公和父亲,应该救谁?

古时候为什么人要先学做人(面对先救谁的人生难题)(4)

对比两种情景,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相似性:男孩面对女友提出的“送命”难题,需要小心作答,否则会失去欢心;臣下面对君主提出的刁钻问题,答得不好,轻则失宠,重则送命。

那么,邴原是如何回答的?同样是无解的难题,为什么邴原的答案能够让刻薄寡恩的曹丕满意?从中现代的人们又可以学到什么?

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前,先来看看曹丕是怎样一个人。魏文帝不仅对待亲兄弟刻薄寡恩,对待大臣也心胸狭窄。例如,在曹丕是太子时鲍勋得罪过他,等曹丕登基后,就抓住鲍勋的小把柄不放,借机处死他;即使对胞弟曹植,如果不是卞太后求情,也不会手下留情。

古时候为什么人要先学做人(面对先救谁的人生难题)(5)

所以,既然深知曹丕的为人,在回答时,邴原不可能不慎重考虑曹丕听到答案后的反应。

在问到邴原时,他带着怒气,面色不渝的回答:“当然是父亲”。

【裴松之注三国志】:原悖然对曰:“父也。”太子亦不复难之。

值得一提的是,听了邴原的回答,曹丕也没有再为难他。

古时候为什么人要先学做人(面对先救谁的人生难题)(6)

而对于曹丕的反应,可以有多种解答。

第一种,记恨在心,留待日后报复,或者不再重用。

对于君王来说(曹丕虽暂且不是,但也是未来的主君),试探众人的心思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下属不能同心同德,自然不会视作股肱之臣。前几百年有著名的“指鹿为马”,曹丕虽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同样的事,但小试一番也无伤大雅。既然连想法都不愿意尊上,那么邴原在曹丕心目中的位置,只会直线下降——体现在男女之间,便如同女孩马上晴转多云。

第二种,也是可能性更大的推测,了解邴原的为人,不以为意

中国一向有酒桌文化,即使在现代,酒席上没有顺从领导,扫了领导的面子,时后肯定避免不了穿穿小鞋。在古代,讲究尊卑高低,虽然是在比较随意的宴会上,曹丕作为地位最尊贵的主人,哪怕说几句戏言,也不希望宾客轻慢回答。

古时候为什么人要先学做人(面对先救谁的人生难题)(7)

曹丕的反应是“不复难之”,这是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邴原的回答并不符合曹丕的心意,但应该是意料之中。对于其他人的回答“众人纷纭,或父或君”,曹丕怎么应对没有详细描述,但可以大胆猜测,回答“父”的很少,而且被曹丕多次问难,甚至有可能立刻改口,才得以过关;着重提邴原,主要缘故是因为曹丕对他的不同之处。

那么为什么曹丕能够接受邴原的“反骨”呢?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三国时魏国人。家贫、早孤,有邴原泣学故事。年轻时和管宁、华歆同游,合称“一龙”,华歆为“龙头”,管宁为“龙尾”,邴原为“龙腹”。初为北海相孔融所举。曹操为司空,任原为东阁祭酒。建安十五年(210),任为丞相征事,后又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

应该是邴原一贯的言行让曹丕明白他的为人:坚持原则和刚正不阿。邴原之前在辅佐孔融时,也说过关于君子慎言的话。

【裴松之注三国志】:“君子於其言,出乎身,加乎民;言行,君子之枢机也。”

古时候为什么人要先学做人(面对先救谁的人生难题)(8)

而且,邴原一向不喜奉承,这一点连曹操也深为了解。

【裴松之注三国志】:太祖曰:“孤反,邺守诸君必将来迎,今日明旦,度皆至矣。其不来者,独有邴祭酒耳!”

所以,虽然曹丕无情残忍,令人畏惧,但邴原仍然坦然的回答不同的意见,表现的也与他一贯的为人相符:邴原心中能把持信念,不会曲意待人,所以,曹丕不以为怪。

在封建时代,邴原的“守道持常”可以成为士大夫的楷模;而千载之后,邴原仍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不惧权贵,保持人格尊严的品行。其实,邴原的故事也可以为人生难题提供思路。

再回到最开始讨论的“先救谁”问题,婆媳之间的关系,以及怎么和谐处理未来家庭的矛盾,属于家庭伦理讨论的范围,不在这里展开。然而,倘若一贯的表现,已经让女孩看出了男孩的顾家、孝顺——对父母孝顺是理所当然的事,在问出人生难题时,她心里已经对会听到的答案有了准确的预期,如果不满意“先救母亲”的回答,那么,还真不用在意呢;不是一路人,何必勉强。

从邴原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君子之道,也有可以学习的智慧。

〈参考〉

裴松之注三国志

〈完〉


古时候为什么人要先学做人(面对先救谁的人生难题)(9)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