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宋瓷美学(焚香点茶挂画)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不知道大家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什么时候?估计有不少朋友正是从最近的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中齐小公爷口中听来的。

其实,真正说这句话的是宋人吴自牧。在他的笔记《梦粱录》中有这样的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称为宋代“文人四艺”,亦称“四事”。此四艺者,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也是他们参禅悟道的重要方式。

分析宋瓷美学(焚香点茶挂画)(1)

■ 宋人四雅 | 焚香

中国焚香历史悠久,历代流传下来的《香谱》不计其数,但古人《香谱》记载的焚香用的香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普遍流行的线香。

香根据其形貌特征可分为原态香材、线香、盘香、塔香、香丸、香粉、香篆、香膏、涂香、香汤、香囊、香枕等。

如何焚香?分为5步,《知否》中基本呈现出来了。

第一步:烧炭。把木炭放在碳炉里烧透,没有明火变成红色,才是一块合格的香碳。

分析宋瓷美学(焚香点茶挂画)(2)

第二步:理灰。用香箸搅匀香炉里的香灰,使其蓬松充满空气,有助香碳燃烧。然后在香灰中间慢慢开一个放得下香碳的孔。

分析宋瓷美学(焚香点茶挂画)(3)

第三步:入碳。将烧好的碳放入碳孔,用香灰埋住。然后一手转炉一手用香铲压灰,压成小山状。

分析宋瓷美学(焚香点茶挂画)(4)

第四步:隔片。从香灰小山尖处开个孔直达刚埋下的香炭,感受温度合适后,在孔口放上隔片。

分析宋瓷美学(焚香点茶挂画)(5)

第五步:置香。用香勺将香品置于垫片之上。

■ 宋人四雅 | 点茶

“点茶”、“点汤”这两个茗事术语最早出现在宋代,本义是指茶、汤的调制,即煎煮沏泡茶汤的技艺。

宋人点茶是非常讲究时机的,水要烧到微沸初漾的时候冲点到茶具中才最好,水太老或太嫩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而且为了将茶叶和水更好的交融在一起,还要打茶,所使用的工具称为“茶筅”,大部分用竹制,也有金、银、铁等较贵重的材质。

分析宋瓷美学(焚香点茶挂画)(6)

唐代陆羽《茶经》中“五之煮”一章中说到烧水和煮茶的方法,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好“三沸”:

水烧到“沸如鱼目,微有声”为第一沸,这时,按水的多少加入适量调味的盐;

当水继续烧到“缘边如涌泉连珠”为第二沸,此时要舀出一瓢水,然后用竹筅在沸水中绕圈转动,再将碾好的茶末从沸水漩涡中投入继续煮;

待到茶汤“翻波鼓浪”为第三沸,这时要把汤面出现的一层色如黑云母的水膜除去,然后将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加进去止沸,使茶汤孕育出浮起的“沫饽”(指茶水煮沸时产生的浮沫,是茶之精华所在),然后开始分酌茶汤。

■ 宋人四雅 | 插花

插花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人类幼年阶段已经可以领会花卉的美丽,随手折一枝花插瓶可能算是最早的的插花艺术。

中国插花艺术始于隋朝之前,主要作于祭坛佛前供花,唐代时花艺在宫廷内大受欢迎,到宋代更普及至一般文人雅士,发展极盛。宋代插花以清、疏风格为主,追求线条美,内涵重于形式

插花类型基本根据花器不同区分,下面这张截图,从左到右出现了筒花、篮花和碗花

分析宋瓷美学(焚香点茶挂画)(7)

■ 宋人四雅 | 挂画

“挂画”,又称挂轴,最早是指挂于茶会座位旁的关于茶的相关画作,主要以茶事为表现内容,也可表达某种人生境界、处世态度和娴雅情趣。

演变至宋代,挂画改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文人雅士讲究挂画的内容和展示的形式,作为平时家居鉴赏或雅集活动共赏的重要活动。

剧中,明兰独立门户后,就将卫小娘的《李娘子镇守边关图》关在了自家院子里。

分析宋瓷美学(焚香点茶挂画)(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