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状语后置(古汉语中的特殊句式之)

从文言文发展到现代汉语的书面语,文言文存在着特殊句式现象,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文中的状语后置?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文中的状语后置(古汉语中的特殊句式之)

古文中的状语后置

从文言文发展到现代汉语的书面语,文言文存在着特殊句式现象。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共有四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一般都有标志,较易识别,省略句也较常见,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具体来说,倒装句又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这四种类型中,又以状语为常见,其他三种,主谓倒装非常罕见,宾语前置教师一般在课堂上强调较多,因形式最为特殊,不再赘述,这里重点把状语后置及定语后置说一下。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之前,比如:同学们在教室里学习。其中“在教室里”就是地点状语,它修饰谓语动词“学习”。当然,也可以转述为:同学们学习,在教室里。实际上,这就是状语后置句,目的是为了强调,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尤为常见。

(一)状语后置

要准确地理解状语后置句,要搞清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理解状语后置这一术语的定义。

我们说现代汉语中状语常位于谓语动词之前,但实际上,也有一些例外,如:

1.生于1949年。

2.黄河发源于青海。

3.高于正常值。

4献身于科学事业。

5.嫁祸于人

句中的所谓状语,全部作补语,并没有前置。鉴于此,有人认为状语后置这一说法本身并不准确,因为既称为状语,则状语是修饰谓语动词的,不能和补语混淆起来。就文言文而言,有的状语也并不后置,如:

1.空以身膏草野。(班固《苏武传》)

2.卒廷见相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有人主张取消状语后置句。

笔者个人认为一方面要照顾中学传统语法教学的实际,另一方面又要尊重语法事实,不能将错就错。我觉得还是把状语后置句描述为介词结构后置句比较恰当。

二是搞清介词结构后置的特点,或者说标志。

必须明确对文言文而言,介词结构是什么?假如用一个公式来描述的话:就是:介词 名词(名词性词组)。其中介词主要有三个,即于、以、乎,其中“乎”相当于“于”。

三是要注意灵活的翻译,介词结构并非都要前置,要视具体语境才能决定。笔者将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既可作状语,也可做补语。换言之,翻译时可前可后。

如:

1.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归去来兮辞》)

这种介词后置句的介词的名词,一般为地点。但需注意,若让介词结构后置,则是为了强调地点。

(二)第二种情况,只能做状语。即必须将介词结构提前放至谓语动词前。

如: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4.而耻学于师。(韩语《师说》)

5.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司马迁《鸿门宴》)

这种介词结构后置句中的介词,一种译作“比”,表比较。另一种是译作“对”“向”,表一方对另一方。其他则需要根据句意具体判断。

(三)第三种情况,做补语,无需前置。

如: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7.善假于物也。(《劝学》)

8.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诗经·氓》)

上述介词结构中的介词,有的只是引出动作对象不用翻译,有的可以译作“到”。

(四)第四种情况,介词结构汇中的介词往往省略,翻译时需要补出,然后根据上述三种情况,具体确定如何翻译(前置或位置不变)。

9.悟言(于)一室之内。(王羲之《兰亭集序》)

10.翱翔(于)蓬蒿之间。(庄子《逍遥游》)

11.空自苦(于)亡人之地。(班固《苏武传》)

12.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本文节选自我的原创书《中学语文文言翻译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