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最感动的一次(我们该怎么告别呢)
看过电影《末代皇帝》的很多人应该都还记得在电影里,剧中的溥仪有一位亦师亦友,甚至可以说情同父子的老师——英国人庄士敦,剧中两人分别的场景感人至深,台词同样耐人寻味:
——我们该怎么告别呢?
——像当初见面时那样。
在真实的历史上,溥仪与这位英国老师的故事,可能远比电影里的故事更加精彩。一个是顽劣且无人敢拘束的末代天子,一个是博学且游历全世界的英国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极其偶然地在紫禁城的高墙内相遇,并由此开始了一生的牵挂。
年少顽劣的末代天子
作为末代天子,庄子在《秋水篇》追问的那个问题,似乎更符合末代帝王内心的真实写照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溥仪在年仅6岁时宣告正式退位,亲手终结清朝的统治,到1924年被冯玉祥驱逐出北京,中间在1917年甚至经历张勋支持下的一场闹剧,也只仅仅维持了12天。这对于年幼的溥仪来说,到底是留骨而贵还是曳尾于涂,似乎是一个当时的他还不可能完全明白的选择。
但与此同时,少年顽劣的自然本性也在溥仪身上显露无疑,虽为废帝,但他的尊贵身份仍然保留,因为自小被带离父母身边,身边的老师、宫女太监又无人敢于教导年幼的少帝,使幼年溥仪的顽皮更甚于同龄人,有两个例子似乎可以证明则一点:
溥仪的帝师中有一位叫做徐坊,这位帝师有一个明显异于常人的特点:眉毛特别长,称作“寿眉”。有一天,溥仪恶作剧地将徐坊的眉毛拔掉,这对于溥仪而言或许只是好玩,对于徐坊而言却无异于晴天霹雳,徐坊惊呼“大事不好,万岁爷拔了我的长寿眉,我命将不永,此命休矣。”果不其然,数日之后,徐坊突然去世,消息轰动紫禁城,人人均认为此事与溥仪脱不了干系,但无人敢于明说。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后半生》中,也曾提及这件事,但对于这件事的后果只字未言,这似乎也印证了徐坊的死与其有关。
不仅如此,溥仪还曾一度喜欢在紫禁城豢养宠物,种类之多让人目不暇接。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宫狗”与公牛。
清亡后,据老太监信修明回忆:“宫狗”者,乃大内所畜之犬也,又名“龙狗”。而据太监所回忆,溥仪在当时有一个独特的爱好:喜欢看群狗与公牛撕咬,且乐此不疲。在紫禁城内屡屡上演“群狗追牛”的闹剧,每次都引得紫禁城里鸡飞狗跳,喧闹不止。此番作为在传到荣惠皇贵太妃耳中后,却引得她整日惶惶不安,却又不敢明言,原来在她笃信的《推背图》中牛是清朝的象征。群狗追咬牛,似乎也应验了清廷末年与北洋军阀之间的关系。
钟情中国文化的英国人——庄士敦
庄士敦,1924年于 紫禁城
在清朝末年,有很多钟情于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通过各种渠道纷纷涌入中国,这其中较为出名的除了溥仪的帝师庄士敦,还有与慈禧关系暧昧不清的英国军官埃德蒙·拜克豪斯,曾长期担任袁世凯政治顾问的澳大利亚人乔治·厄内斯特·莫里森(汉名:莫理循),与庄士敦一样,而这两个外国人的传奇轶事之多,超出想象。除了拜克豪斯与清末朝廷那些晦暗不明的桃色故事外,莫理循更是与中国产生了数不清的故事,例如如今北京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王府井大街”,曾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莫理循大街”,而他的儿子也曾是朝鲜战场上的战地记者,并因误触地雷殒命在朝鲜等等。
书归正传,我们就聊一聊庄士敦的故事。
庄士敦与中国的故事,最为人熟知的显然是他作为溥仪的老师。其实,庄士敦与中国的渊源,绝不仅仅这么简单:
庄士敦与威海卫
庄士敦与中国的故事,起点是在当时英国在山东的租界威海卫。1902年,庄士敦被从当时的英租界香港借调到威海卫,担任长官助理,由此开始了他在中国内地长达十几年的游历,对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可谓了如指掌,同时他也在此期间结识了很多达官贵人,其中就有当时正在热衷于学习英语的李鸿章的次子李经迈云遮月,雾隐花:聊聊中国几百年的英语学习历史,终于从主科降级,也是经由他的推荐,庄士敦进入紫禁城,成为了溥仪的英语和地理老师,庄士敦的到来,似乎是为溥仪的日常生活打开了一扇窗,不同于溥仪日常被灌输的“恢复旧王朝”的叮咛,庄士敦给溥仪带来了关于这个世界的全新知识,开拓了他的眼界。更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庄士敦的建议下,溥仪剪掉了传统的辫子,穿上了西式的服装,这据说也曾在紫禁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庄士敦的提倡下,当年紫禁城内第一次接通电话,这让溥仪兴致颇高。据说溥仪从紫禁城的第一通电话就打给了当时的北大教授胡适,而胡适一度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反诈app了解一下)。
庄士敦与可口可乐
实际上,庄士敦的中国学生远不止溥仪一个人。在文化领域,庄士敦的另一个学生显然更具有学识素养和理论眼界,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的蒋彝。而蒋彝最为人熟知的是他与可口可乐的一段趣闻。
1927年Coca Cola被引入中国,这种奇怪的饮料以及它奇怪的口味,并不能为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进入中国时,Coca-Cola的中文名字在中国国人眼里显然要比它的口味更奇怪——“蝌蚪啃蜡”。由此可以想象,这个有着奇怪口味和奇怪名字的奇怪饮料,其销量能好那才真的是奇怪。
1930年代,Coca-Cola在英国悬赏350英镑征集中文译名,这恰巧被旅居英国的蒋彝看到,随手以“可口可乐”参与,从而成就了这一当今世界最为知名商标的中译名,这一译名往往也被拿来当做最佳示例。
回国后的庄士敦的余生
相比于中国,庄士敦对于他出生的英国,似乎天生存在一些距离感,这可能是由于其父去世时因为挪用客户资金所造成的债务亏空并没有得以清偿,挪用及由此造成的债务丑闻对于这个家族形成了巨大阴影。即使多年以后,庄士敦因在中国所获得的成就而被英国王室加封贵族头衔,也未能抚平他心里对于此事的芥蒂。从他原本试图出版介绍自己的自传,后不仅取消这一计划,而且完全销毁他生前的所有资料,也可以印证她的这一想法。
1924年,在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后,他们的师徒情谊也就此结束。庄士敦返回威海卫继续工作,并在日后作为英国的代表,在1930年向中国返还了威海卫。此后,他返回英国并未再踏足中国。
返回英国后,他将在中国的经历写成《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于1934年出版。这本书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名和利,他用由此获得的资金购下一座小岛——苏格兰国王岛,他在这座岛上设置了保存他在紫禁城获得的赏赐的房间,以作为对中国生活的留恋。直到1938年3月6日,在这座岛上去世。
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在他死后,他并未给这个世界留下任何关于他的信息,而且是他故意所为。它的所有藏品连同它的小岛被一同拍卖,他的旅行杂记、日记、以及绝大多数信函都被销毁,当然这些都是他的最后一位情人所为,而且显然是受他嘱托所为。这个游历大半世界,与中国末代王朝结下不解之缘的英国人,在死后刻意抹去了生前的一切,这不禁让人惋惜,也让人有种莫名的钦服。
也许就像电影台词里,他与溥仪告别时那样,他也以同样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作别:
——我们该怎么告别呢?
——像当初见面时那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