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情境教学的研究计划(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华钟)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德育和美育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德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德育贯穿于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音乐教育进行德育的特点是潜移默化。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能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的美感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侵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音乐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力量,可以蕴含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音乐给人的熏陶和感染不是生硬地灌输,而是润物细无声。如果德育缺乏感情基础,就会陷入空洞的说教。

小学音乐课情境教学的研究计划(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华钟)(1)

本文作者:陕西省小学音乐学科带头人、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张华钟

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铃木镇一创立的儿童小提琴教学法,他认为,音乐好比一种语言,要掌握一种语言最好是从小开始,开始的越早越能把语言掌握的像母语一样。他在教学中先不教授乐谱或音乐理论知识,而是先听音乐,学乐曲前先重复听录音,强调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聆听,像吃饭、嬉戏、听家人谈话那样听他要学习的音乐,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使儿童自然地熟悉乐曲,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凭记忆把乐曲在乐器上奏出。整个过程由聆听到模仿,就像儿童说话一样自然。他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提倡才能教育越早开始越好。

教育和德育之间不是从属关系,时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其独特的手段和方式,如果忽视音乐教育特点,将“贴标签式”的思想说教代替音乐教育,就会失去音乐教育的本体特点,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

爱国主义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音乐教材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音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三课《祖国您好》单元中聆听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年级新生从进校开始,就应该懂得国歌和国旗的意义。首先,学生要了解国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收集、整理国旗与国歌背后的故事,围绕“爱祖国”这一主题,能用崇敬的心情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懂得升国旗是应肃立,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要敬队礼,用专注的神情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结合每周升国旗、唱国歌的经验,让学生说一说感受。让学生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理解祖国的庄严、伟大。

人音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歌唱祖国单元中演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之前欣赏的基础上学唱国歌,音乐教师应结合指挥手势引导学生感受国歌的风格特点,了解词曲作者生平、歌曲创作背景,从音乐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国歌的风格及表达的情感和力量。关注国歌引子部分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 mi 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教师在教唱歌曲时,钢琴伴奏织体选用柱式和弦,力度掌握中等或较大力度,速度平稳,表现出歌曲坚定有力、气势磅礴、庄严宏伟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节奏、情绪上下功夫,用自己的声音唱出坚定、勇敢的气势,唱出中国人的精神。学会歌曲后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让学生知道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通过观看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前夜》,进而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人音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课难忘的歌单元中聆听曲目《少年先锋队队歌》,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时轻声哼唱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少先队知识、红领巾的故事等素材,还可以聆听《红领巾飘起来》《红领巾之歌》《红领巾心向党》等歌曲作为律动、素材背景音乐,模拟、回顾入队仪式,模仿行进的步伐,感受歌曲的特点,进一步体会歌曲所表现的少年队员的精神风貌,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感。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材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内容,可以培养青少年熟悉、热爱民族音乐文化,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人音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二课幸福的歌单元,欣赏弹拨乐器合奏《快乐的啰嗦》、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彝族);曲调“do re sol”三个音构成的旋律特点;《乃哟乃》(土家族)、曲调“do mi sol” 三个音构成的旋律特点;两首歌曲都属于旋律简单而不单调,欢快而热烈的风格特色。对歌曲中出现的衬词,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中的“阿里里”表示很高兴、很快乐的意思;《乃哟乃》中的“乃哟乃”是快快来的意思,“乃哟嗬”是知道了的意思。通过对语言的了解为唱好歌曲进行铺垫,音乐教师在授课中要关注低段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教学中运用图谱辅助聆听、歌唱、表演等活动,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还可以结合各民族服饰、头饰、舞蹈动作设计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只有通过对祖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与体会,才会喜欢和热爱祖国各民族的音乐艺术,增进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学习音乐和提高艺术素养日积月累过程中所需要的自尊、自律、自信、潜心投入、持之以恒以及不断追求完美的自我激励和反思、超越等品质和习性,会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及生活的其他方面产生迁移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及良好品性的形成”进一步阐明了音乐课程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活动的集体形式(齐唱、齐奏、合唱、合奏等)感人至深,影响巨大,有益于个体和群体的交往,合作有益于融洽人际关系,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从而领悟共处的真谛。音乐教育的审美性质、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学会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他人,拥有宽容的情怀。这样既培养了青少年善于合作、交往的人际关系和群体意识,又培养了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喜爱并参与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抵制低俗不健康文化的侵袭。

音乐教学必须根据音乐艺术特点和教学规律,使学生在乐于学习的状态中接受音乐教育。音乐教学向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不是靠理论的说教,而是通过对音乐的感知、体验、表现、理解和创造,在充满快乐和趣味的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实现小学音乐学科德育真正落地,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深刻理解学科的本质,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引领学生发现学科知识潜在的思维方式、思想品质、价值观念、情感认同。我们的教师应把育人价值作为职业价值追求和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把育人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最终达到德育、智育双重目的。


延伸阅读:

对于中秋,音乐老师说可以“歌赋佳节”

西安市高新区邓店小学卢建斌:难忘的一节音乐课丨育人故事

渭南白水县收水中心校薛婷婷:一堂音乐课带给我的思考丨课堂观察

渭南市实验小学任慰宏:音乐课《大树妈妈》教学设计丨“防疫有我·课程助力”


编辑:关中小伙

小学音乐课情境教学的研究计划(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华钟)(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