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创业的我教你一招就成功(我身边的创业人)
认识周工很多年,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
是其对待技术的态度。
态度,
谁都会有,
但能达到又精又专、孜孜不倦这个层级的,
少之又少。
一、
未创业前的周工,
在一家台资企业做技术,
努力多年后,
做到了技术总监。
总监,
听着高大上,
但在一些进口设备代理商业内,
十来个人的公司里,
总监可能就有七八个。
周工不看重这些虚衔,
只要活干好、钱到位就行。
在行业还算景气,
进口设备的招牌还很响亮的十多年前,
周工及同事们努力地工作,
让台湾老板过上了骄奢的生活。
只要你足够地努力,
老板就能过上足够好的生活。
当然,
作为员工的周工,
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
和奖金、薪酬相比,
积累的行业知识对周工来说更重要!
看透了台湾老板经营公司的套路,
看到了这个行业可观的利润空间,
周工与两个同事一拍即合,
咱们也要当老板!
二、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周工他们三个,
可不是皮匠,
也不是裨将,
更不是副将,
而是主将。
一个出技术,
一个出资金,
一个出客户。
万事开头难,
都说头三脚难踢。
但到周工他们创业时,
头三脚就踢开了门路,
打开了销路。
刚开始虽然没有拳头产品,
但那个年代流行仿造啊!
进口设备“林他”火,
周工就造“雷他”跟上…
别家转鼓设备口碑好,
自己钻到鼓内研究人家的技术…
忙忙碌碌,
碌碌忙忙,
扣完各种成本后,
也只是发点小财,
辛苦一年到头,
cao,
还没收厂房租金的房东赚得多…
三、
寸土寸金的珠三角,
运营工厂的成本太高,
周工决定回河南老家发展!
(无独有偶,
周工原来的台湾老板,
听其美女销售总监的建议,
后来也把工厂迁到了内地。)
工厂选址,
先在地级市,
人生地不熟,
需要各种交际成本,
周工嫌“打点”太累,
后回县级市老家选址,
新的工厂最终开张了。
经过多年的摸索,
“吃一堑、长一智”。
啥都想做,
太难了,
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源。
继续去模仿,
即便成了,
那也会被认为是个杂牌,
搞不好还被扣个假冒伪劣的帽子。
回过头去做洋品牌代理,
当个洋行买办,
也失去了那个兴趣,
不擅于鼓嘴摇舌的周工,
只能在技术这条道上跑到黑。
四、
小企业啥都想做,
结果会是啥都做不好。
必须要有主打的拳头产品。
缩减开支,
集中资源,
做别人没做成的,
做别人不会做的,
做这个市场还没有的,
才会是条出路。
那就做装刀机,
国内还没有哪家皮革机械厂做这东西。
说干就干,
搜资料、出图纸、做系统,
九个字写着容易,
但困难犹如唐僧取经路上那九九八十一难...
想当年,
周工为研究转鼓设备,
自己在开机状态的设备内测试数据时摔断过腿。
凭着对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国内第一台多功能带动平衡系统的自动镶刀机做成了。
内中有多少不易?
恐怕只有业内人士才能感悟,
就那套特殊的动平衡系统来说,
周工是破解了德国某品牌的系统后,
揉进了自己的设计思路。
我司在十多年前买了他的第一台装刀机,
现在已经有第三台机器了。
采购部门有人说,
别的机器能货比三家,
还有个竞标比照,
这设备却只能要他的,
被周工做成了独门生意...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更何况周工的这套机器可是台两吨多的庞然大物,
经过十几年的磨砺,
周工的机械厂还延伸出了刀辊加工及修复、镶条耗材制作、刀片及镶材定制、技术服务等一系列多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五、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说说容易,
干着很难。
若已经放手一搏了,
切勿好高骛远,
一口想着吃胖。
一定先打造好自己的拳头产品,
有了特色拳头产品,
你才能在这个血腥的战场打出立锥之地。
莫觉得立锥之地太小,
小微企业,
首先要活下来,
然后才是谋求发展。
做大,
谁都想。
周工也曾经想啥都做,
如果走“大而广”,
而不是“精而专”,
那周工的企业也不可能存活了这十多年。
在我国,
任何一家创业公司,
如果仅凭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能活十年以上,
那真真是极不容易的,
更是令人佩服的。
全国工商联推出的第一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
所公布的国内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
这一结果让很多创业人难以接受,
但事实就是如此残酷,
尤其是经历过近两年的疫情灾难之后,
倒闭的店铺、小微公司不计其数。
泰山管理学院教授马方:
我国99%的企业死掉的原因,
是因为想快速做大而死掉的。
从周工的身上,
我看到:
技术人创业,
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又精又专”的拳头产品。
【附诗】:
《小微创业》
通韵十一安/林旭生
小企想长命,拳头产品先。
技术来铺路,磨砺造精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