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人们之间的三观(到底什么是三观)

中国文化似乎跟“三”有不解之缘,儒家有“三达德”,“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道家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佛家也有“三宝”,一曰佛,二曰法,三曰僧……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也跟“三”有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依自己的三观而行,但多是习焉不察,甚至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三观”作一个系统而深入的省察,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什么叫人们之间的三观?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什么叫人们之间的三观(到底什么是三观)

什么叫人们之间的三观

中国文化似乎跟“三”有不解之缘,儒家有“三达德”,“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道家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佛家也有“三宝”,一曰佛,二曰法,三曰僧……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也跟“三”有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依自己的三观而行,但多是习焉不察,甚至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三观”作一个系统而深入的省察。

一、 世界观

什么叫世界观?简言之,就是人们对世界、对宇宙的根本观点。

南宋心学大师陆象山(1139—1193)三四岁时就问他的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他的父亲笑而不答。于是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以至于废寝忘食。十三岁时,他阅读古书,读到前人对宇宙二字的解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德明《庄子音义》),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宇是无穷的空间,宙是无尽的时间,时空无穷无尽,哪有什么尽头。(《象山年谱》)

《楞严经》上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也是从时空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的,世为时间的迁流,界为空间的方位,二者都是无穷无尽的。

时空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承认世界或宇宙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止步于此,不免流于浅陋,须知自然世界或自然宇宙只有现实的存在意义,却没有任何超越的价值意义,世界或宇宙的价值意义,从根本上说是人所赋予的、构建的。

古语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孔子创立仁道,赋予世界以人文价值,才为万古长夜擎起了意义的火把。王阳明说:“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传习录》)“我的灵明”就是良知。天、地、鬼神都是客观的存在,若没有良知赋予它们以高、深、灵明的意义,就没有丝毫的价值。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自然世界是客观的存在物;“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传习录》),价值世界是人为的构建物。只有在价值世界中,人们才能赋予自然世界以意义,才能对自然世界心生敬畏、念念谦卑。

二、人生观

什么叫人生观?简言之,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态度、价值的根本观点。

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观,就会过怎样的人生:如果持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就会在生活中拼命追求感官快乐与物质享受;如果持厌世主义的人生观,就会在生活中力求摆脱俗世的烦恼与痛苦;如果持禁欲主义的人生观,就会在生活中厉行禁欲等等。在众多的人生观中,有的错误,像享乐主义,有的悲观,像厌世主义,有的带有宗教背景,像禁欲主义等等,而要对人生观有一个真切而深刻的认识,还须回到对人、对人性的探讨中来。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记·礼运》)人不是柏拉图所说的“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如果是这样的话,把鸡扒光了毛,也就成了人),也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城邦的动物”(只注重人的社会性,而忽略人的个体性),而是天地之精气,五行之秀气。

人何以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说文解字》)?这就涉及到人性。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孟子说,“性善”(《孟子·告子上》)。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天命所赋的一颗仁心,在于人所固有的一颗善心。人性不是现实层面的生物之性,而是超越层面的仁善之性。

人生天地间,有一大事因缘,就是超越现实层面的生物之性,而实现超越层面的仁善之性。用古人的话来说,就叫做“希圣希贤”。颜子志在大舜:“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所以能成为孔门第一高徒。王阳明志在“天下第一等事”,读书学做圣贤,所以能成为一代心学宗师。只有认清了这一点,人生才能够豁然开朗,既不为名缰利锁所困,又能在人事上磨练,一步步走向圣贤之境。

三、价值观

什么叫价值观?简言之,就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根本观点。

孟子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是非之心“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是天命所赋的常理美德,是人所固有的良知良能,而非通过外部环境训练塑造而成。有的人之所以丧失了是非的准则,是因为他为物欲所诱,不能反身而求,以致本心(是非之心即是本心之智)像鸡犬一样丢失了。

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传习录》)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是每个人自家的善恶准则,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善”便知是“善”,“恶”便知是“恶”,一点也欺瞒它不得。哪怕是无恶不作的强盗,你若当面叫他一声强盗,他也会忸怩羞愧。可见强盗的良知也不曾泯灭,他虽然不得已做着强盗的营生,但也知道这是恶劣的勾当。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纵使一字不识,亦须还我堂堂正正做个人!”(陆象山语)。有所为,就是要“诸善奉行”。只有像狂者一样进取有为,“是”的便行,“善”的便做,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造就一个和善的社会。有所不为,就是要“诸恶莫作”。只有像狷者一样有所不为,“非”的便绝,“恶”的便断,才能使自身免于罪恶,使社会更加吉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坤卦》)积累善行的人家,必定会有享不尽的祥庆;积累恶行的人家,必定留下许多祸殃。因此,我们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语)。善,就要锱积铢累;恶,就要防微杜渐。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正如主席所说的,我们不管做什么,都应该“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真正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把握好思想的“总开关”,才能从源头上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