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琵琶亭原唱 琵琶亭唱和

作者:陈才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寄情琵琶亭原唱 琵琶亭唱和?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寄情琵琶亭原唱 琵琶亭唱和

寄情琵琶亭原唱 琵琶亭唱和

作者:陈才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曲琵琶万古情。琵琶亭因《琵琶行》而建,诗歌乃因诗迹而传。亭难自胜,因诗而显;诗不自美,借亭而彰。建亭时间最迟在北宋——仁宗朝宰相夏竦《题江州琵琶亭》云:“流光过眼如车毂,薄宦拘人似马衔。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掩泪湿青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十二)讪笑司马涕泣多情,以宦途羁束而欲借声色自快。承此基调而继和者,亦多讽乐天未能忘情仕宦,如梅挚、戴复古、岳珂、萧立之等。然也有对乐天报以同情之理解者,或超然物外而寄托今昔之慨者。随着题诗倍增,琵琶亭渐成人文胜景,以致有《琵琶亭诗》《浔阳琵琶亭纪咏》之辑,惜皆先后散佚,有目无书。琵琶亭诗今存者,据拙编《白居易资料新编》尚有600多首。

其中琵琶亭唱和之作,一类是后人与乐天遥和,如李兰《题琵琶亭即用香山原韵》、桑调元《琵琶亭叠白韵》、沈金鳌《续琵琶行仍迭香山韵》、秦万资《琵琶亭歌咏》(次白司马韵)等,另一类数量更加繁密,是后人彼此唱和,代表是九江关督唐英所倡琵琶亭雅集。其《春游琵琶新亭唱和序》云:“琵琶亭,唐白香山遗迹也。在九江榷署之左,相距不里许。历久倾圮,间有古今题咏碑碣,半沦没于寒烟蔓草中,孤亭攲仄,旦晚莫支。予司榷江州,数至其地,不忍古迹荒落,因捐俸,新其亭,更创小楼三楹以供登眺。以冬春雨雪,未遽竣工。癸亥二月九日,始得明霁,而楼宇适成,爰偕同事诸君子,泛舟一游,凭栏远瞩,兴会勃然,率成俚语二章,诸君属和。”(《陶人心语》卷三,见《唐英集》,辽沈书社1991年版)时在乾隆八年(1743),其诗第二章曰:“欲开尘眼每登楼,此日登临兴更幽。远水浮来舟似屐,孤亭闲立客如鸥。偶捐匕箸留风雅,喜附人文作胜游。却笑当年白太傅,琵琶声里泣深秋。”时当春月,自迥别于昔年江州秋枫之境界,情绪已超然于前代琵琶亭诗的悲欢,风格轻松明朗,与夏宰相异曲同调。

唐英(1682—1756),恰与乐天同寿,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素仰乐天,寓私淑于瓣香,称其“文章风雅即吾师”(《陶人心语续》卷九《琵琶亭乐天祠小跋》,见《唐英集》,辽沈书社1991年版),乾隆四年(1739)即有《和友人琵琶亭宴集诗》十首,中云“一曲琵琶引胜游”;后来不仅捐俸重葺琵琶亭,更创小楼三楹,以供登眺,而且撰有100多首琵琶亭诗,还在亭壁悬诗板以征题咏,始自乾隆八年(1743),迄于乾隆十六年(1751),八阅寒暑,后辑为《辑刻琵琶亭诗》,可谓风雅长留,其《辑刻琵琶亭诗小引》谓:“是役也,浓中淡,热中凉,风雅种子,于是乎在……后此佳篇,陆续附入,将见唱余和汝,扢雅扬风,诸君子驰骋于青衫司马之队……于以鼓吹休明,辉映今古,是诗与亭,且不胫而走天下。”登琵琶新亭者,徘徊眺望,见江山如画,闻枫荻水声,朝飞暮卷,景物如旧,乐天之名篇,唱和之新构,后先辉映,共垂不朽。风雅关督唐英,乐乐天之所乐,而无须忧乐天之所忧,由此亦以文采风流闻名于世。

《辑刻琵琶亭诗》所辑近300篇,其压卷之作是维扬方梦骐(1700—?)《游琵琶亭唱和》,诗云:“琵琶亭子夕阳边,红粉青衫已窅然。江上月明秋最好,于今司马正芳年。”(《辑刻琵琶亭诗》,清乾隆十一年古柏堂刊本)酬和者依次为陈钟、方怡、方根茂、汪纯、傅鸣玉、唐英、沙上鹤、方原博、汪文运、吴宗讷、施雨田、顾锡鬯、程林、唐毓蓟、钱纯、徐谦、刘正武、胡师涛等。以下则多为与唐英唱和者,诗体以五七言律绝为主,也有排律、七古等,还有词作。和韵形式既有常见的依韵、次韵、用韵和答之作,也有追和、再和、叠和等,如唐英《叠和重游琵琶亭四首原韵》《己巳立秋前三日琵琶亭望秋叠韵四首》,还有回纹体唱和,如唐英《中元燕集琵琶亭旧作二首近有友人以二韵合作回纹体互合者因更作此答之(回纹体)》。

唱和诗人中最年长者为萧震(?—1674),最年轻者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林煐,前后相差近百年,其余有蔡光斗、蔡存希、蔡继祖、曹元俊、陈奉兹、程世瑛、程德洋、冯秉仁、黄超然、高显宗、殷惟德、史肇鹏、邹绍朱、马梅卿、江邦鉴、江之璇、叶鹤生、吴绍英、吴一璸、李庄然、金秀文、余祖澜、宋学海、谢溶生、徐之礼、徐洪图、元克中、沈松伍、沈金鳌、张文斗、孙继美、秦义均、游方震、伊尔谨、易祖拭、汤广、骆标、蒋[~符号~]、唐钊、李笨、脱斋、钮镇、钮让、万璜、王杰、王臺、王寉、汪沂、汪图、汪夏、汪镇、张达、竹岩等。唐英次子唐寅保(1723—1772),亦在此列,其《次原韵》所次即乾隆八年(1743)唐英《春游琵琶新亭唱和》原韵,其二云:“琵琶亭畔起高楼,碧树红栏入望幽。冠盖漫言皆俗客,江湖难必尽闲鸥。随行胜日趋庭乐,归咏春风继点游。雪霁雨晴丰稔兆,伫看绿野麦将秋。”典雅流畅,丝毫不逊其父原唱。另《德化县志》收录寅保《琵琶亭》七律二首,写“踏青节访香山老”之所见,抒“尘海心忘半日机”之寓怀,韵脚全同,亦自唱自和也。今尚存其乾隆七年(1742)《楷书琵琶行》册(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可谓风雅关督之衣钵传人。

翰林编修蒋士铨(1725—1785)有《丁卯秋日过琵琶亭瞻香山先生遗像登忘机阁和唐使君原韵》:“停舟拾级豁双眸,身入云霄江上楼。柳老花残商妇照,天青月白乐天秋。琵琶音续鸣风籁,亭阁基新映水流。三径人来瞻大雅,吟今问古不知愁。”末句与唐使君《春游琵琶新亭唱和》的乐观情绪一脉相承。蒋士铨撰有《四弦秋》,一名《青衫泪》,写白居易与琵琶女同病相怜,天涯同慨,曲词凝练,清丽洒脱,较元代马致远《青衫泪》杂剧、明代顾大典《青衫记》传奇,可谓天渊之别,故一时洛阳纸贵,尤其是最后一折“送客”,是昆剧舞台上长盛不衰的保留曲目。其《唐蜗寄榷使招饮珠山官署出家伶演其自谱杂剧赋谢》八首其一云:“公是香山老居士,我原竹屋旧词人。怜才一见称知己,识面初来喜率真。别署合题书画舫,长吟何碍宰官身?性情诗可千回读,满饮深杯不厌巡。”(《忠雅堂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可见撰有《古柏堂传奇》的蜗寄老人唐英与忠雅堂主人之惺惺相惜。

缘事成诗,因诗有亭;琵琶一样听来惯,听到浔阳便有情。蔚为大观的琵琶亭唱和,概而言之,主要围绕着叙写故事与遗迹咏怀两大主题,却逗惹出不同身世境遇诗人的千姿百态的情感取向,成为琵琶亭主题诗歌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使得《琵琶行》原作所抒发的天涯沦落之感,绽放出多种接受样态;而琵琶亭因为诗歌、故事、胜景等诸多元素的融入,也早已从诗歌胜迹衍为文学意象,并通过琵琶亭唱和文本的不断叠加,从物质空间(第一空间)和历史空间(第二空间),升格为真实与想象交织的“第三空间”,一个真正永垂不朽的空间。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2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