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也是一种美德(虚心受教认真倾听)

学会倾听也是一种美德(虚心受教认真倾听)(1)

先小人后君子古语有云:“先小人后君子。”为人处世,要把计较利益得失的话说在前头,然后再讲情谊。这样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对于维持双方关系的稳定也有直接的帮助。特别是跟人合作之前,最好把利益分配先讲清楚。不吃独食,好事不能独自享受有利益不要独吞,有功劳不要独享,有什么好事要记得分给大家。这是立身处世取得成功的最好方法。一碗水要端平,别忽视公平原则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追求公平是最基本的人性,人人都希望自己能被公平对待,不平则鸣,甚至不平则反。这个世上绝大多数的争执、动乱,都是因为不公平。经事长志,历事成人。不经事不知事艰,不历事不晓事难。经事越多越聪颖,历事越多越干练。诚如雨后彩虹最鲜艳,霜后腊梅更娇媚。痴成才,迷入道。痴者专心致志,苦其心志,别无旁鹜。入其里,究其实,悟其奥,故而学业有成。迷者执其念,笃信不移,劳其筋骨。纯其道,悟其理,达其观,故事业有成如人人 。浮之聪者未必精明,讷之愚者未必笨拙。聪者往往由精而愚,愚者往往由痴而明。诚则,痴是聪的根本,精是愚的化身。凡成大事者皆为痴人。静则思己,动则达人。静中观心,真妄毕见;动中观人,机趣盎然。心不静则不能剖心,行不规则不能喻人。静中修心,动中达理,才是修身之道。动乃健身之道,静乃养心之术。无动则无以有生机,无静则无以有纯念。动静相宜乃修身养性之根本。淡泊者心清,心清则志明;奢糜者心浊,心浊则淫乐。无淡泊无以清心寡欲,无奢华无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故洁由淡泊污由奢。淡泊是高洁人生之源,奢华乃糜烂人生祸根。人无自信无主,过于自信则拗。自以为是乃自缚绳索。人不聪明乃愚,过于聪明乃奸猾,自作聪明乃掩耳盗铃也。人情冷暖,需有戒人之心;世态炎凉,需有防人之术。行事谨慎,处世谦恭,话到舌尖留半句,事到眼前思三分。正人先正己,思己之过,正己则生威;正己先正心,思心之妄,正心则生纯;正心必正行,思行之邪,正行则生信;正行必正风,思风之谬,正风则生清。世事繁杂,变化多端,处事不难于诚而难于敏,执事不难于着而难于通变,明事不难于悟而难于认同,行事不难于艰苦而难于同心。人生的意义在于通达,为人所赋予。由理想、信念、追求而生,并随着理想、信念、追求的不同而各异。为谁而生,为谁而死,为谁奉献一生都是个人的操持。高低贵贱都是人的写生,善恶美丑都是人生的足迹。人之私本能也。虽非与生俱来,但生而有之。人之公教化也。教而有之,立身之必须。欲去私必立其公。人之善本性也,乃人类文明之产物,由修身而来。人之恶劣性也,乃愚昧而衍生,由放荡而来。除其恶善自存焉。人之清正气也。洗涤而清,陶冶而洁,非生来之清也;人之浊邪气也,污染而浊,侵蚀而腐,非其本性也。清与浊都是个人造化。万物水洗而净,不洗则污;万物沐阳而艳,不沐则衰;万物静寂而清,不静则罔。人间万事皆在陶冶。苦累是一种体验,触而得之,避之不知其艰;酸辣是一种品味,尝而得之,不尝不知其味;福祸是一种境遇,临而悟之,不悟不知其吉凶;乐忧是一种心态,思而有之,乐时不思其乐,何乐之有?忧时不思其忧,何忧之有?善恶只在一念,荣辱只在一差,福祸只在一霎,座上宾与阶下囚多是一步之遥。吉凶祸福,兴衰际遇皆在个人审时度势的把握。一世英明莫如一生清白,赤条条来去,不染纤尘,留正气于大地;不垢污迹,遗清白于人间。成事于勤,成名于俭。物欲横流中,脱俗者成名,超凡者入圣。挂嘴之名一时一世,入心之名万古流芳。清心寡欲乃做人的真谛。心清于平淡之中,欲寡于贪婪之妄。无平淡无以清心,无真知无以寡欲。清淡之中识真味,平凡之中见伟大。世事纷杂,对浊流不近者为洁,不染者为纯。唯无欲者不染,无求者至洁,乃为之高。勤俭致富,富则殷实,必珍惜,品之则别有趣味。如山林之花,栉风沐雨而茁壮。巧取致富,富则奸猾,必挥霍。品之如水,淡而无味。如温室之花,风吹雨淋之易折。豪夺致富,富则骄逸,必奢华。品之不知其味。如瓶中插花,虽艳而无根,必短命矣。廉从俭出,腐由奢生,正由公来,清由洁来。无勤俭无以廉洁,无奢侈无以腐化,无公心无以正直,无清白无以清明。清白是立身之本,勤俭是做人之根,奢侈是万恶之源。人生一世,不留清风虽声名显赫也徒有其名,不留功德虽高寿百岁也枉度一生。利泽万民,福荫子孙者,位再卑,寿再短,也虽死犹生。世间万物,存有其原,灭有其因,存亡皆有其规律。人间祸福,祸有其兆,福有其端,福祸皆在自己造化。身居高处,虽出人头地,未必高尚;身置低处,虽人微言轻,未必卑微。皆在人之品行清浊。立身高,高瞻远瞩,立鸿鸪之志,展鲲鹏之雄。立身低,鼠目寸光,虚度光阴,一任韶华流逝。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能有奢望。欲望起,信心足,精神振,士气旺;欲望消,颓其志,惰其身,混迹人生;奢望起,贪婪生,穷奢侈,堕落人生;奢望无,气定神闲,宁静淡泊人生。知悲者并不悲哀,不知悲者却甚是悲哀。知悲者知羞耻,讲良知,何悲之有?不知悲者蒙昧道德良心,发不义之财,淫不义之乐,何其悲哀也。权,人所欲也。为权伤身殒命者不乏其人,代代相续。有权者显达,显达之中易污。无权者平淡,平淡之中有豁达。有权者尊贵,尊贵之中有唾骂。无权者卑微,卑微之中有平实。得意时不要太狂妄,狂之则骄,骄之必败,是失意的祸根。失意时不要 太悲伤,悲之则馁,馁则必衰,一蹶不振,是对生命的亵渎。万事随缘,不可强求,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方能有个好心情。诸事,能为之则为,不能为之则不为。不苛求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苛求于己,勿施不欲之事,任其天然。人高在忍,诸事能忍品自高。人贵在善,积德行善方为贵。人杰在悟,悟透人生则杰。英雄未必在成败,在其身体力行。人生苦短,盛衰荣辱转瞬即逝,唯其心志长久。功名利禄如过眼烟云,随时幻灭,唯其芳名千古。智者谦恭,装愚守拙,不露锋芒,是非曲直任人评说,庸者骄横,炫耀张扬,凌驾于人,不知天高地厚。抬己意贬人,贬人意抬己,乃不尊人也。谦恭者抬人贬己,贬己抬人,乃君子之风也。多疑生是非,多虑生烦恼,多思生忧郁,多怨生愤怒。心平则气顺,心乱则事纷。心态失衡,万事执偏。待人要诚恳,与人为善,体人之心,恕人之过。待善者宜恭,待恶者宜厉,待友者宜厚,待贤者宜谦,待庸者宜宽猛相济, 相得益彰。读书,心净方能入深;修身,念纯方能入道。无专心致志无以喻其理,无寡欲焉能养其德。学则在其悟,修则在其真。得理勿张狂,咄咄逼人反而失理,寓理于情,理自伸然。得势勿骄横,得意忘形反而失势。寓势于谦势必大焉。诸事适可而止,不可尽兴,乐极生悲,福极生祸,物极必反。交人交素心,素面朝天,冰清玉洁,肝胆相照。交友交铮友,直言相告,不存芥蒂,痛陈其弊。得意时相助乃不足为友也,失意时相帮才是挚友,铮铮侠义心。业,不必求其满;功,不必求其盈。诸事满则亏,盈则虚。尽善尽美往往并不完美,追求完美者往往以不完美而告终。助人不求感德,处世不求邀功,做事不求奖赏。处世无过便是功,作事无功便是过。为人,无悔便是道,无怨便是德。问心无愧足矣。正气不伸邪气不除,邪气不除正气难伸,除邪必须伸正。伸正必须正心,去妄现真,邪则无藏身之地。无欲者无求,视功名富贵于粪土,等闲人间利禄,圣洁人生;无私者无怨,苦中求乐,默默奉献,高尚人生;无愧者无憾,上不愧天,下不愧地,中不愧良心,坦然人生;无我者无忧,达观畅怀,笑对人生,逍遥人生。总观人生,脱俗方能高洁,超凡才能入圣。成功时宜谦虚,得意时宜谨慎,富贵时宜宽厚,风光时宜敛藏。切勿骄奢淫逸,得意忘形。违之便是衰败的开始。做人要有铮骨,铮骨挺,直人生。铮骨无,媚骨生,玷人生,污人世,塌了脊梁,奴颜婢膝,丧失尊严、气节,断了魂灵。退让是人生之福,退一步海阔天高,让三分息事宁人,抢一步没有退步,争一分失去底分,得不偿失也。失败后对失败宜等闲处之,可思而不可忧,更不可惧;成功后对成功不可忘乎所以,可悦而不可狂,更不可肆,狂生险,肆生衰。人之命运并非天之驭,而是人之操。命者人之机,运者人之遇。机遇至,命运兴,机遇无,命运衰。成人在己,谋事在人,成事在人之造化。自命清高者,孤僻。冷漠、脆弱;刚愎自用者,傲慢、固执、偏激,目空一切;争强好胜者,倔强、执着,不达之则易狭隘生妒;自轻自贱者,卑微、猥琐,放浪形骸;装愚守拙者,精明、干练、沉稳,运筹帷幄;安贫乐道者,坦荡、旷达、超脱,于无奢中自慰,于无求中恬适,于无声中幽然。走出穴居方知天之大,登上高山之巅方知地之阔,走遍天涯方知天外有天,踏遍坎坷方知世事艰辛。眼界不开,见识不广,不经风雨,怎能通达人生?优者荟萃,不知其优,只见其劣。优者出优处,唯鹤立鸡群方知其优。劣者在劣处,不知其劣,步优处方知其劣。优与劣相比较而存在,因时因事而转化。此之优许彼之劣,彼之优许此之劣。扬优之长方优,扬劣之长则劣。去劣存优则永优。诸事利弊共存,有利就有弊,有弊就有利,无无弊之利,也无无利之弊。利大于弊则扬之,弊大于利则弃之。权衡利弊,诸事顺达。无知者无畏,不知畏;无私者无畏,无所畏;无求着无畏,何畏之有?民不畏险奈何以险惧之。人无欲方能无畏于天下。人怕鬼,自欺欺人;鬼怕人,人间正道。心中无鬼何惧鬼哉?人若是鬼,其鬼何其凶险也?有德者,人相助,济危扶困,仗义疏财。无德者,人相残,互相倾轧,尔虞我诈。有德者受良心支配,无德者受利益支配。宁静中方能悟出远大志向,淡泊中方能体味出人生之本。天地之玄机,皆在一个悟字;人生之玄机,皆在一个静字。心如明镜方能体味出心性。失意时立得意之志,苦中寻乐,方无失意之悲。得意时不忘失意之痛,乐中怀忧,方无失意之患。善有善报,不是时时都报,恶有恶报,不是事事都报。以恶报善,以善报恶,时而有之。但善终以善终,恶终以恶毁。凡事都要有度,不达则不张。过之则易折,适得其反。乃过犹不及也。凡事不可做过头,话说过头不好收场,事做过头不好抽身。更不要做绝,要留有充分的余地。这样才能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名,人所欲也;利,人所欲也。不求,人无以有生气,业无以有生机。求之,则欲壑难填。过求则生丑陋,酿罪恶。乃人之祸,事之殆,业之毁,人生一大陷阱耳。忠孝不可两全,名利不可双收。忠者无以服孝,孝者无以事忠。修德者盛名,钻营者厚利。求名者图利无以成名,求利者沽名无以牟利。机关算尽未必聪明,不谙事故者未必愚钝。世事洞明未必明事,人情练达未必喻情。而那些愚者拙者却往往聪明过人。人生不能无乐,无乐则无以畅其怀;人生不能无忧,无忧则无以避其险。于乐中思忧,忧中寻乐,才是人生的一道风景。知足者常乐也,乃怡心之本。人心不足则贪婪生,贪之不足则烦恼生。不知足者心态总是不平衡,烦生怨,恼生恨, 一脸阴云,郁闷一生。遇不平莫生气。气则心态变异,失去理智。一气之下易失言,一怒之下易生事,乃至招来祸患。心平则无气,无气则诸事坦然。与人同伍,遇艰难不相推,遇险处不相退,遇好处让三分,才是做人的美德。行不通处,奋然前行,行得通处先人后己,风范自存。万事勿相攀比,与人攀比生愤怨,忧心不已,自寻苦恼矣。与己比,自得其乐,悠然由然,一笑终生。人生不能言言悦耳,事事顺心,处处如意。悦耳之声往往并不悦耳,顺心之事 也未必顺心,如意之事也未必如意。悦耳寓于逆耳之中,顺心伴着坎坷而生,如意和挫折并行。一味飘然于悦耳、顺心、如意之中,则如吸食鸦片矣。自省者为智,以善其身;自警者为清,以修其行;自重者为贤,以养其德;自立者为强, 以达其志;自强者为高,以举其业。无理辩三分者失颜,得理不让人者失尊。得理者让三分,其理何止增三分,其尊何止增三分。无理者辩三分,其减何止三分?切勿揭人之短,道人之隐,触人之痛,此乃尊以处人,善以待人之修身之本,对有隙者更不应为之。看人要看其优,识人要识其劣,辨人要优劣同看。看其优可学之,识其劣可避之,辨其人可从容处之。智者张驰有度,能屈能伸。屈时能忍受一切,容纳一切;伸时能藐视一切,战胜一切。屈乃伸之术,伸乃屈之果。屈伸相宜,大事必成矣。动中品静方能品出静的清幽,忙中悟闲方能悟出闲的恬适,苦中嚼乐方能咀嚼出乐的情趣。人,只有勤奋才能感知人间苦乐,忙闲真味。修德宜通达,不可偏废。气度宏达而不疏狂,思维慎密精细而不谨小慎微,志趣淡泊而不枯躁,操守严明而不暴烈。乃厚德之术。修身有术也要有度,聪明过度易奸诈,谦虚过度易虚伪,老实过度易愚讷,简朴过度易吝啬,清高过度易傲慢。宜掌握好分寸。读书皆在悟。悟出其理,释疑解惑,达观开怀;悟出其真,喻事明理,以善其身;悟出其奥,教化不尽,趣味无穷。读而不悟易为妖言所惑,步入邪路,易为纷乱所迷,走向深渊。读书在学以致用。用则聪颖,格物致知。不用则废。学以正用,正人生之路;学而不用,乃镜中花、水中月也;学以歪用,如自饮毒酒。人生苦短,世路艰难。人生之旅如登山,峭壁悬崖,荆棘丛生,沟壑纵横,无涉险无以见无限风光。世路之途如涉海,波涛汹涌,浊浪滔天,不立涛头无以显出英雄本色。修道必须六根清净,超凡脱俗,物我两忘,抛弃一切欲念,摈弃一切恩怨,不跳出红尘情欲无以成正果。养德必须修心,心净则意念纯,意念纯则百邪不入。不跳出名利圈子无以脱俗,不脱俗无以厚德载物。交人难,伤人易。十语中一语听之不悦便生恼,十事中一事办之不成则生怨。记其恼、怨忘其恩德。善者无论言词多么怪戾,气势多么凶暴,其心也善,不做诡诈之事。恶者无论言词多么悦耳,面目多么温和,其心也恶,温中孕阴险,笑中藏杀机。恶人甚于狼。狼心易露,狼性易察,狼行易观,足可防之、避之。而人心不可测,诡计多端,防不胜防。人若是狼其险恶不知其胜于狼多少倍。为官之道在于廉,为人之道在于诚,为商之道在于精。处人之道在于和,处事之道在于谦。处逆境,居危思安,以自立、自强励之;处顺境,居安思危,以自重、自省警之。任其逆来顺转。诸事勿急躁,急则易草率、鲁莽,欲速则不达。沉着应对,方寸之中生巧机,可逢凶化吉。天道酬勤,勤者天官赐福,苦尽甜来。天道罚懒,懒者天不容之,无生存之路。天随人意则兴,人随天意则旺。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是互惠互利不管是感情还是功利,人际交往都是为了满足双方各自的需求。而人际交往的延续或不断加深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交往双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满足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人际交往就会中断。谈利要看情况,有时金钱会坏事当人表现出崇高感时,就不要诱使他走向功利。当人的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等崇高感散发光辉与魅力,而没有想过得到利益时,就不要用金钱的声响去打扰心灵的宁静和平和。所谓圈子、关系,植根于利益交换没有什么圈子是绝对单纯的、不涉及利益交换的,同学会、校友会联络感情,都难免要交流一下信息与资源,所谓互帮互助、互惠互利,说穿了不就是利益的交换吗?提升自己的利用价值,让别人需要你要想赢得别人的帮助,或者得到他人的器重,我们首先就要有“被利用”的价值。“被利用”的价值决定了我们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决定了他人是否愿意帮助我们。就如同买股票,谁不想买绩优股呢?因为绩优股能带来更大的收益。只有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智慧时,眼前已不足为意,而是把心思放在了远处。当远处妥妥地安排适当,那么,以后走的每一步,就会少去许多的障碍。而人生,需要生出更大的智慧与眼前和解,那么,心会放宽许多,路会平顺不少。否则,何尝不是与自己过不去呢?《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说,孔子告诉我们: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所以,那些眼前的忧虑,从哪儿来的呢?是因为从前没有足够的远虑思想,而造成的。而很多的人,在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之前,对于未来的把握,总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他们纠结以前没有安排好的事情,现在报应到了眼前。这些困难,正把他们的思绪,牵扯着,劳累着,疲惫着。如果,放下对过去的谴责。从现在起,与眼前不计较,多和解,才是智慧的升腾。《史记·卷九十二》:“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是宴子回答齐景公的话。所以,当一个人后悔以前,没有想周到的时候,不如放弃一些心中的不快,不必要纠结过去,更没有必要为难眼前。而是明白:无论你多么智慧,都有算失一棋的时候;不论一个人多么愚笨,也总有走对一棋,赢局的时候。当你明白这句话真正的含意时,就必放得下那些怨恨的心态,而与眼前的自己和解。正如,有些人,埋怨自己当初,这也没有做好,那也没有做好,每天活在痛悔之中,而忘了明天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才能过得更好。人非圣人。圣人尚且有做错事的时候,自己又何苦如此不放过自己呢。人生的成长,本就是一步一步趋向更稳,而不是一下子就能够飞起来啊。所以,又何苦如此不放过自己呢?想明白,也就放下了责备,放下了后悔,那么心情变得好了,前途就会更加光明起来。人生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与眼前和解的过程。曾经为一本绘本写过书评。绘本写的是一个很丑的女孩,她一直活在卑微的世界里,她胆怯、她惊恐、她无助、她被孤立。直至有一天,她勇敢地从大灰狼锋利的爪子下,救出了小伙伴们。从此,她被小伙伴们奉为英雄。从那以后,她不再嫌弃自己长得丑,她不再嫌弃自己长得矮,也不再嫌弃自己长得黑。每当照镜子的时候,她都会发现自己的眼睛亮晶晶的,像极了天上的星星,美丽璀璨。以前,她埋怨妈妈长得丑,所以,她生下来,也是这么丑。像在,小朋友们喊她的妈妈:“好厉害的妈妈”。她就感到格外自豪。她现在,也忽然觉得自己不但长得不丑,而且还会唱歌,会跳舞,会演讲。是啊,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懂得不和眼前计较。而是放过自己,努力向着更好的明天靠近。曾经有个朋友,一直努力地生活。但他命运非常不顺,不论做什么,都是失败居多。但他,从来不责备自己,不为难自己。没有人见他发过牢骚,也没有见过他沮丧无助的神情。有一次他与朋友一起经商,朋友骗了他的钱,跑了。结果,他背了一身的债,受到了所有至亲好友的责怪。甚至是上门催债。但从他身上,依然没有看到半点的悔不当初。或许,在他的心里放着吧,不便发泄出来。也或者是,发泄也没有用,反正他想得特别开。后来,在他中年之后,事业终于好转。被一个大投资商看中,一直用心地扶持他,他也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问及他为什么,每次失败,都没有表现出难过与沮丧呢?他回答道:我从不和眼前计较,而是把目光投下向一站。与人交流的时候,不要抢着说话,要给人说话的空间,让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有句俗话说:“会讲话的人想着说,不会讲话的人抢着说”,这句话中不仅体现出讲话对错的会与不会,更是体现说话时候做人的会与不会。有时候,人是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认真的去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说话,更不能抢着说话,不然就会很不礼貌。也有时候,人是要表达内心的苦楚或是心酸,作为朋友向你倾诉苦痛,那么人那你当朋友当做倾诉的对象你更要认真的倾听,并适时的给予安慰。还有时候,别人为了打破尴尬,随意聊天,这个时候就需要予以配合,别人给你接话的话题,你就需要及时接话,配合沟通,避免尴尬。再有就是自己说话的时候,如果看到别人想接话,就需要及时调整话题,让别人能合理的接话,这种谦让可以让避免自己被人抢话双方的尴尬,也可以让自己的话题被打断后能再合理的衔接上。只有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才能收获更多的知识。都说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学说话,却要花一辈子去学会闭嘴。曾经的我以为,会说很重要,但慢慢发现,会听更重要。会说,是一种能力,因为言语本身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的许多问题。倾听,是一种修养,因为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明亮。古代帝王,都有早朝的惯例;早朝期间,就是帝王在倾听群臣的谏言,然后颁布政令。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从谏如流的帝王代表,认真听取并接纳学士朱升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策略,也正是他能从一无所有成为千古帝王的关键。慎言是一种境界,孟子曾说过: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暖心的话能让人如沐春风,而一句狠话就能把人拉入冰窖;俗话说得好,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如果不能确保,我们说出口的每句话都是动听的,那么宁可少言,也别话多;因为会说话的人说话时候像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往往寥寥数语就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得到别人的认可,然而不会说话的人就像一个小丑,涛涛不觉得说个没完没了,不仅让人无法理解还会引人反感,自己还不自知。清朝重臣曾国藩,曾经就因为不懂得慎言吃了很多的亏,甚至差点丢了性命。曾国藩在做官的时候,因经常批评朝廷那些官官相护的官员,进而得罪了众多大臣和地方官绅,因此处处受打压。并且在太平天国运动渐成燎原之势时,曾国藩为了挽救大清,他直言不讳的指出皇帝的三个缺点,进而得罪了皇帝,差点丢了性命。为此曾国藩在家反省了两年,在研读了老庄后,明白了自己处处碰壁的原因就是不懂得慎言。为了能改掉这个毛病,曾国藩通过日记,每天记录对所见的人,所说的话,之后不断研究,不断反省。当再次出山时,他因自己说话谨慎,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曾国藩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领悟到了慎言的重要性,并留下了“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的经典语录。懂得慎言,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最聪明的策略,我们可能被多言伤害,但不会寡言伤害,故智者都寡言。人人都能说话,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说话”。为人处世,我们要明白,有些话不得不说,而有些话宁可不说。失足犹可追,失言难挽回。言而无当,不如缄默为上。人生在世,有些事,看透没必要说破戳破,只要自己心里明白就行了;正所谓“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有些话,放在心里不必说出来,如果嘴上说出来,不仅害己而且还害人。有些人,只适合听不必抢着说,如果时常打断别人,不仅让人觉得反感,没准还会背负上没教养的骂名。为人处世,不会说的,就不要说;不该说的,就不必说;直话,转弯说;反话,正着说。人生本就是一场无声的修行,眼睛学做事,嘴巴学做人,耳朵学自己。虚心受教,认真的倾听,是你的修养;谨言慎行,不搬弄是非,是你的境界!人人都有一张嘴。嘴的功能挺多的,不用细说,朋友们也都知道。嘴能为我们带来便捷,却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伤害。有人说:守不住自己的嘴,就守不住自己的福。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仔细琢磨了一下,好像真有这回事,至少我们能从两点看出来。病从口入,我们的这张嘴啊,吃东西是第一功能。从生下来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懂得了张开嘴。小时候管不住嘴,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想吃个饱。所以有时,病就来了。有句话说:眼睛害病从手起,肚子害病从嘴起。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用脏的手擦眼睛,就会把细菌带进眼睛里;我们管不住自己的嘴,就有可能会因为吃得太多或者吃得不对而生病。想来还真的这样的。去看病的时候,医生大多会说:别吃这个,别吃那个。其实,也不是不能吃,只是吃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吃适合自己体质的东西,适合的也要适量。很多时候,这两样大多数人做不到,特别是年轻人。我经常听到有人说:“撑死我了!”这个“撑死”就是吃得太饱。其实,人的胃最适合的量,是吃个七八分就可以,不要过分饱。如果让胃长期处在“撑”的状态里,就容易让它受到损伤,这样人就容易得病。记得那句“吃嘛嘛香”吧?能够感觉到吃什么都香,就说明胃口好。人的胃口一好,身体就健康。有了健康,人自然就是有福报的。所以,管好自己的嘴,也就守住了自己的福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语:宁叫嘴受穷,不叫病缠身。就是这么个道理。祸从口出,这嘴的第二个功能的,就是说话了。这个,你也懂的。只不过,人人都有同样的一张嘴,说出来的话却没有一句是相同的。不信,你让几个人同时说了一句话,肯定是不一样的。嘴里说好话的人,是多有福报的;而只会说坏话的人,却是会惹祸的。所谓“祸从口出”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总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好的话能够让人感觉温暖,也会有让人重获希望的力量;相反,一句伤人的话,有可能让人更加绝望和失意,甚至走上不好的结局。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能够从嘴里发出来的语言,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惹祸的。喜欢说人坏话或者经常说没有善意话的人,很容易招到别人的讨厌和憎怒。人有一张嘴,却有两只耳朵。之所以耳朵会比嘴多一倍,就是因为人需要倾听。倾听好的,也倾听不好的。但一般来说,听到不好的话,人的心情就会不怎么美丽。这是人的正常反应。所以,你如果总是说出让人讨厌的话,就不要怪别人不喜欢你。有句话说:快嘴会失信,快腿会“失足”。人说出伤人的话,往往就是不经大脑而出来的“快话”。这样的话,最容易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引起别人的反感。第二种:比较中立的话。能够说出中立话来的人一般都是比较理性的。他说出来的话不会得罪任何人,而且喜欢就事论事,而不是针对任何人。所以,这样的人,还是会有人喜欢,但却不会有太多的朋友。因为,人都是喜欢寻求和自己相近的人成为朋友的。第三种:说温暖话的人。这样的人,情商相对比较高,能够说出让人喜欢的话。特别是能够经常给人鼓励和安慰的话,更能打动别人的心,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人,能够得到别人的好感,能拥有更多的朋友,自然,他也会拥有自己的福报。因为,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所以说,你能不能守住自己的嘴,福报也就跟着来或者去。我一直认为,富兰克林的那句名言就是最好的概括——“傻瓜的心在嘴里,聪明人的嘴在心里”。人性之恶千百种,但最致命的是:仇视近在眼前的亲人,见不得眼前人过得要比自己好。什么意思呢?弟兄宁愿弟兄穷,这是常态。更为甚者:父子之间都会有相互仇视的,也就是希望对方过得穷一点。或许有人会有说,弟兄宁愿弟兄穷,这个到说得过去,父子之间也会这样吗?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从心理学上来分析:有的父子之间为了争能耐的大小又或者是本事的大小,难免不会有仇视,只要有争的心理,就会有见不得对方好的想法,也就是希望对方穷一点,因为只有对方穷了,才会映衬出自己的本事或能耐。这正如郭德纲的一句话:人心弯弯曲曲水,道路重重叠叠山。这句话温柔的道出了人性之恶。他们宁愿看到外人好,宁可看到离得远的人好,就是容不得身边人比自己要好。远在天边的人,哪怕是远远胜过自己的人,他们有的只是羡慕崇拜;近在眼眼前的人,哪怕是稍微胜过自己的人,他们有的只是嫉妒仇视。大多数人的痛苦,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落魄,而是因为别人的幸福。这也正如大多数人的开心,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幸福,而是因为别人的落魄。其实这是人性里最阴暗最愚蠢也最可恶的一面,这是人性之恶,特别是仇视自己近在眼前的亲人,这是万恶之首。这样的人恐怕会大大消减自己的福气。要知道:近在眼前的亲人都不如你,和近在眼前人的都比你历害,显然后者才对你更有利,因为后者你永远都是顺势之中。而往往许多人却宁可生活在一个都不如自己的人群里,为了自己那可怜的一点尊严,宁可被连累,那怕是自己遍体鳞伤,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身边人飞黄腾达。要知道:如果你身边人都是落魄不堪,你又能好到哪里去呢?身边都是富人,总比身边都是穷人好;近在眼前的人有钱了,总比远在天边的人有钱要好得多。在危难之际,能拉你的人,一定是和你熟悉的身边人,而那些陌生人,再发达也不可能和你会有半毛钱的关系。人性之所以会很荒唐,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仇视近在眼前的亲人,只有把离自己最近的人打压下去了,才会显示出自己是多么的高明,这也只不过是为了获得外界对自己的一个认可。可是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外界的认可往往会有很虚伪的一面。乞丐不会去嫉妒一个千万富翁,但是却会嫉妒一个比自己混得要好的乞丐。许多人由于嫉妒攻心,他们对离自己越近的人越会是更歹毒,表面上会不动声色,关键时刻就会偷偷摆上别人一刀。世上最悲伤的事莫过于战胜了外界的困难,却被身边人暗地里捅了一刀,而你平时却还生怕他受委屈。如果一个人近在眼前的人都不好,那么这个人一般也不会强到哪里去;如果一个人近在眼前的人都很强,那么这个人一般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一个人不明白这个铁律,那么就不妨去仇视吧!这是一种大大恶心,如果不及时修正,足以可以让一个人万劫不复。共勉!作者:青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