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外国语学校光明区分校(深圳外国语学校宝安学校)
01. 项目背景102班九年一贯制,深圳最大规模Project Background: 102 classes, currently the largest nine-year school in Shenzhen
在深圳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教育资源的紧缺已成为城市命题。深圳市宝安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轴心,近年来人口快速增长,学位紧缺,缺乏名校资源。
深圳外国语学校宝安学校,是宝安区引入的首个深圳四大名校。项目落地为宝安区奠定了 “北有深外,南有宝中”的双擎格局,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学校拥有102个班级,4740个学位,是目前深圳规模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项目概览
▼效果动画
02. 共享校园两所学校合二为一,资源共享Campus for resource sharing
项目由两块独立的用地组成,两个地块之间有一条城市道路。北侧为66班九年制学校,南侧为36班小学,两所学校互相独立。
▼场地周边
▼校园鸟瞰
2.1一体化校园
两所学校相邻而教学质量必有优劣之分,可能埋下教育资源失衡的隐患。经过一系列努力,与政府各部门统一思想后,学校获得规划部门“将社区道路上下方空间分层出让”的审批,创造性地在规划上将两个地块合并为一所学校,并提出“一校三部”的规划布局形式,确保对周边市民的公平公正。
▼规划生成过程
2.2 共享跨街平台
两所学校合并从而形成了深圳规模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单一校区。这所“航母”学校被道路划分为两块。两个学校相邻的规划条件也会导致周边交通压力剧增,可以预见未来市民在这条路的通行必然困难重重。为此,我们提出了“地上地下双重互联”的城市设计策略。
▼设计草图
▼校园形象
建筑设计通过打通地下、空中两个维度的联系,使校园在不影响城市道路的情况下成为一个整体。
学校地下二层完全打通,两个地块之间设置位于二层的跨街平台,形成贯通南北的共享活动平台,城市道路在平台下方穿过,互不影响。两个校区在首层不连通,从而保证城市道路的畅通。
▼跨街平台
平台结合两侧学校的庭院形成双十字轴,构建校园的双活力核心,从而完成两个地块的空间呼应。规划初衷也在于鼓励师生自发组织活动和交流,并让这些活动在城市视角可见,让校园和城市产生对话,为片区创造独有的活力与生命力。
▼双十字轴 活力核心
▼校园街景
▼开阔的活动平台
2.3 共享资源中心
九年制学校里学生个体年龄差异太大,存在先天的管理难度。设计创造性地将图书馆、活动室等功能合并为资源中心,布置于中小学之间,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使得中学和小学空间巧妙划分。图书馆置入中央大阶梯,与校园主入口呼应,营造无边界学习空间,师生们聊天、讲座、讨论,是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
▼图书馆室内
2.4 共享体育场地
两个相邻学校地块的规划设计,是否要分别按照标准设置运动设施?这是本项目中一个经过多次讨论和博弈的焦点问题。最终设计采取了在统一校园的前提下,两个地块分别有所侧重的思路。
方案在北侧地块布置300m运动场和综合体育馆,运动场日常供中学生使用,重大活动时可全校共享,综合体育馆内设架空篮球馆和室内羽毛球馆。
在科学、公平地安排使用时间的前提下,明显提升整个校区体育设施的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效益。
▼运动场与综合体育馆
▼操场界面
▼综合体育馆剖面
▼室内架空篮球场
南侧地块建筑规划形态为一个巨型四合院,200m运动场布置于其中。可以容纳大型集会、表演、展览等活动,在运动场下方设置室内综合体育馆,供小学部使用。两个地块都配置了远超标准的体育活动场馆,为将来学生的使用和学校的拓展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部剖面
▼小学部中央院子
▼室内综合体育馆
03. 垂直校园高密度下,巨型体量垂直延伸Vertical campus: vertical extension of huge volume with high density
项目作为宝安区重点城市更新项目,高密度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常规九年制学校最多72班,而本项目则是102班的“巨无霸”体量。
设计策略希望在局促场地内,在垂直方向延伸突围,以期达到空间多样化和土地效益最大化。
▼资源中心剖面
3.1 首层架空
方案首先将除东北侧图书馆之外的建筑首层整体抬高,形成开阔连续的地面空间。即使刮风下雨,学生们仍可以进行户外活动,在高密度的条件下也不失却对师生公共生活需求的尊重。
教学楼外走廊侧边做花池种植垂藤植物,使建筑轮廓变得柔软,也巧妙解决暴雨天气带来的排水隐患。
▼架空庭院
▼架空庭院
3.2 地下空间开发
设计将部分礼堂、体育馆、专业教室等辅助功能调整至地下,从而在有限的用地内最大化教学空间。并结合下沉庭院的设计,让阳光和空气自然引入地下,保证地下空间品质。利用彩色地胶及景观植被,塑造自由柔软的边界,让地下空间充满亲切、柔和的氛围。
▼气候适应性分析
▼下沉庭院
04. 活力校园人与建筑的对话Vibrant campus: dialogue between people and architecture
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他们喜欢在空间中自在游戏,来建构对世界的认知。我们尝试让建筑充分兼顾使用者行为模式,从功能空间衍生到建筑形象,从而实现建筑和人的对话。
▼校园夜景形象
4.1 露天剧院
小学地块的庭院,设计为一个六十米见方的巨型庭院,除了体育活动外还可容纳全校师生集会。
庭院构思的核心源自对古老的剧院原型的演绎。结合室外楼梯设计的讲台和升旗台成为庭院视觉核心,演讲者视角与整个庭院以及四周建筑外廊发生互动,形成一个立体的超级“剧院”。这一创造性设计的初衷也是让运动场摆脱单纯的体育属性,形成有向心性和仪式感的综合活动空间。
▼充满向心性与仪式感的露天剧院
庭院四周的走廊,结合“鲁班锁”概念,以现代手法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各层的挑空设计也丰富了走廊空间。这个中央庭院,就是可以由孩子们自由创造的小世界,是构筑校园的灵魂空间,承载师生各式各样的集会活动,成为学生未来的记忆寄托。适当的留白处理,为未来校园的生长提供无限可能。
▼“鲁班锁”概念的现代演绎
4.2 内退台设计
与架空层相连的内退台设计,打破建筑封闭感的同时,将活动空间融入各个使用楼层,让课间活动自由、放松,不再受限于局促的走廊空间。
▼各楼层退台
▼各楼层退台
▼各楼层退台
小学地块架空空间由地面逐级延伸至各个楼层,通过空间上的减法处理,获得流动的活力空间。
▼立面减法创造流动的活力空间
05. 社区校园关注邻里关系,社区友好型学校Community campus: a community-friendly school that cares neighborhood relations
项目占据社区核心位置,从体量上已形成一种压力,遑论上下学时刻,接送问题对社区交通、普通居民生活休闲可能带来的困扰。我们认为学校应成为社区的积极因素,成为激发社区居民的活力核心。
▼校园轴测效果图
5.1 跨街平台下的休闲空间
设计有效利用二层跨街平台,并通过首层临街空间的合理避让,为等候接送的家长提供遮风挡雨的休闲空间,同时消除传统大体量校园为社区带来的封闭感。
▼沿街视角
▼跨街平台,合理避让首层临街空间
5.2 两套交通体系
我们并未一味强调两个学校的连通呼应,而忽视上下学高峰时段复杂人群可能带来的交通负担。设计将两侧学校入口分别对向不同的道路,在平面上组织两套流线,并在多个方向设置接送区域,减轻校方的管理负担,确保学校动线组织的清晰与高效。
▼交通流线分析
▼初中部主入口
▼小学部主入口
5.3 柔和的城市界面
理想的校园和城市的边界,应该是柔和的,一个向社会打开的窗口。于是,设计将操场置于两条道路的交界处,让活动成为城市风景的一部分。体育馆和宿舍后退城市道路拉开视距,改善片区拥挤的城市关系。
▼操场界面
同时,连续的多层次廊道、交错楼梯,结合层层平台,形成虚实结合的建筑立面,打破教学楼规整节奏,穿行在教学楼中的师生成为城市背景,让立面表情更为丰富,也向社区呈现开朗向外、欢迎融合的气质。金属线脚与浅棕色陶板搭配,彰显校园文化底蕴与活力,塑造具有仪式感的城市界面。
▼建筑生成
▼虚实结合的立面
▼小学部北立面
▼小学部南立面
▼小学部退台近景
▼初中部主立面近景
▼通高共享空间
5.4 模块化产品设计
为确保项目高品质落地,我们充分考虑设备管线的影响,通过模块研究、管综复核、穿梁等措施,形成极度科学的教学单元模块。校园的所有教室均采用多联机空调以及独立新风系统,为学生提供更为安静舒适的环境。通过严谨的细节设计,保证了建筑形象和气质,打造独具颜值与诗意的校园界面。
▼教室单元模块分析
▼教学楼外走廊
改革、创新一直被称为深圳城市的灵魂,教育模式的变革需要更多基于研究的设计能力。
作为时代的亲历者,我们坚持宏观的城市设计视角的校园规划,同时从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孩子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展开设计,通过产品体系的不断迭代回答教育和城市问题,让我们的学校建筑契合于时代的要求。
▼开阔的活动平台
▼沿街视角
▼墙身节点示意
▼墙身节点示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