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例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2月5日,我偶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感觉有点内容可以分享给大家结果6日就收到头条的悟空问答推送的问答题:“怎样看待除了读书不行什么都行、除了读书行什么都不行的2种人?”也算是巧合了吧,这个问法和我准备的题目就是一个意思,说明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一下那我就说说自己的看法,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例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例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例子

12月5日,我偶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感觉有点内容可以分享给大家。结果6日就收到头条的悟空问答推送的问答题:“怎样看待除了读书不行什么都行、除了读书行什么都不行的2种人?”也算是巧合了吧,这个问法和我准备的题目就是一个意思,说明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一下。那我就说说自己的看法。

所谓尽信书,有道理。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有人确实通过读书,获得了金钱和娇妻,这是事实,无可否认。如果不读书,那么原子弹,氢弹,月球探测器和火星探测器,哈勃望远镜也不会出现。

所谓不信书,也有道理。古代不乏不识字的人有很多新奇的发明或创造性的发明,通过口口相传的智慧,获得生活资料,也获得了一定的金钱和地位。如慧能大师,幼小时贫穷,打柴为生,不识字。后遇见路人念《金刚经》的语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拜见五祖法师,而习得大法,成为六祖,所述《坛经》广为传颂。

所谓“尽信”,就是全部信任,就是肯定的意思,所谓“不”,就是全部不信任,就是否定的意思。

书是什么?就是一个载体,就是别人的经验的总结。尽信书,就是全部信任别人的经验,而忽视自己的行动或行为,以别人为标准,忽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栽跟头。不书,就是不信任别人的经验,完全以自己的行为为标准,因为可能吃过别人的亏。如小马过河,昨天水浅,趟过去了,今天由于昨天晚上暴雨,而导致河水暴涨,如果再继续昨天的经验,那么就可能被冲走。昨天的河底没有变化,但是水有了变化。你应该认为昨天,是上天欺骗了你吗?昨天没有骗你,今天也没有骗你,是你骗了自己。从而,你再就不信任前人的经验了。完全靠自己独立去面对一切,这不是一个今人应对事情的态度。

书是什么?是事物后面规律的总结,是每个人看世界不同的角度,没有人看错。人类看到地上一块小石头,那么对蚂蚁,就可能是一座巨大的山。前人看的只是人体的外表,那么现在可以通过显微镜,看到细胞,甚至能确定相关微生物的基因,金属也可以看到原子,中子、质子等更细微的底部。前人的某些经验,现在看是错误,但在以前的时代未必就是错误。我们现在认识的规律,在将来被推翻,也是有可能的,但至少,我们现在可以用现在的知识为我所用。就看你在什么角度看问题。

“信”与“不信”的区别在哪里?在于书吗?不是,在乎事情背后的规律和本质。事件的发展总需要各种条件,有时候需要的条件比较苛刻,如氢弹的爆炸,就需要原子弹爆炸级别更高,否则就不是氢弹了。某些航天仪器的制造和安装,都要求非常高。大多数时候,事情成就的条件不非要一定,可能多几个,或少几个都可以。就像人吃饱饭一样。不是那么精确。

有人要一定精细,那么就不再信任,有人对某个事情成就不需要那么精细,就信任和认可。事情的规律和本质总会发生作用的。这个不以人的内心是否认可而改变。

所谓“无书”,其实也是执行了背后的规律,书和事情背后的规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认识了事情的规律,那我需要书吗?关键在于,你是否认识事情的规律!

书只是一个比较方便记载和记录的一个工具。现如今,迅速发展的“云计算和云储存”,你将来只要打开手机,或者某些终端,就可以获得无法想象的知识,那你不会说“尽信手机不如无手机”吧

书背了千年的“锅”,该平反了。人不应该被“物”所束缚,而应该利用“物”为我所用,认识自己,智慧地过完自己的人生。

应用慧能法师的入门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作为结束语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