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为什么人们总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
拍摄:东沙湖的美景
(作者:王小雷)
今天早上发生的一件事:
在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太阳城附近的道路上,正直上班高峰,车水马龙,行人匆匆。
在一个绿灯兼可左转的车道上,一辆左转的行车,在礼让行人的前提下,同时给后面的直行车道留些空间,让直行车道通车,避免造成拥堵。左转行车稍微往前开了下,刹车停下,触到了斑马线,就被路过斑马线的大叔怒斥不守交通规则,不让行人,大叔以为行车要抢到现行。
司机也很无奈,解释也没用。
行人大叔站在制高点,骂骂咧咧发泄了好大一会。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以自己视角的某个点看问题,并极端化,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其实稍微放大点系统,看问题,可能更容易理解这个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点。
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为什么让一些人如此愿意做?我反而觉得道德制高点上总是站满了蠢人。
“道德制高点”的意思是:站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用道德去审判别人。
其“思维模式”的总结,大概有两种。称前者为主角,后者为法官。一种从自我出发,一种是由于信奉正义。
这两种人的思维有一些交叉:
1. 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无视动机,只关注程序和结果是否符合理性。
2. 往往会(甚至无意识地)以正义作为法槌,去审判犯错的人。最简单直白也最常用到的批判叫做“三观不正”。有时这种审判会伴随着戕害,有时不会,但是本质不会改变。在做这种事的时候这些人往往是没有意识的,只是因为自己所受的教育而发声,但第三者旁观时,能感到他们把自己摆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毕竟审判者往往比被审判者更高。
能有上帝视角的人一定是局外人,你怎么要求一个局外人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是共情,不是共理。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生存生活环境,不同的立场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可能让人们得出完全一致的思考结果,对同一个公共事件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声音,从舆论中也能看出发言者所站的不同立场。不处在这个事件里,不能站在当局者的角度,其实大多数人发表的观点都是宣泄情感,要不就是“我能理解当事人的感受”要不就是义愤填膺地批判。
有时候当局者尚且捉摸不透剧中谜底,局外人又能多做到些什么呢?人是复杂的人,没有什么事情的发生脱离得了千丝万缕的原因关系。很多事情我们身在其中都不能理清楚前因后果,不能明确自己要做的事,要表达的感情,一个和这件事毫无关系的人他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能去哪呢?对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有看法和态度一定是因为在你的心里有一把衡量的标尺。处在这个事件里,那这个事与你息息相关,牵扯你的情绪,关乎你的利益,你要站在这样的立场里做出判断和选择。
若这个事情无关乎你,首先,你能看到的听到的关于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就有很大可能不完整不客观,仅此,就不可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发表意见的人大多都不会把时间花在关注真相上,就像行人大叔怒批行车司机一样。
默默拍下大叔的背影,时刻提醒自己
这时候,大多局外人的标尺就是至高的道德,人们站在社会的角度,对违背社会道德,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声讨批判,根本无法联系到当事人的角度,这就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样。
人们总会不自觉的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品头论足”,殊不知,也许就是一个“楚门的世界”。而正义,并没有那么复杂,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安其位、各地其所而已。
道德制高点没有什么错,只是需要下个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