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让俄罗斯失去了哪些东西(俄乌战争愈发残酷)
《军武次位面》作者:捷联初制导
最近这几天,乌克兰频频放出“收复失地”的重磅消息。
像9月6日,乌军在哈尔科夫方向发起反攻,连克交通枢纽伊久姆等若干重镇,迫使俄军从乌克兰东北部的哈尔科夫地区和南部的赫尔松地区撤离,战场形势转瞬发生了重大变化。
总统泽连斯基甚至宣称,自从9月开始攻势以来,乌军已收复6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乌军的大反攻让不少挺乌者兴奋异常、“乌克兰必胜!”的口号在网上此起彼伏,似乎这场战争已经走到了战略转折点。
这种一边倒的声音似乎让人想起了半年前,俄军刚刚展开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时候,那时网上不也是为俄军一片叫好,以为俄军肯定能势如破竹,轻松加愉快挺进基辅吗?
俄乌冲突最大战场在中国?
今年2月24日,普京宣布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后,俄军空中突击旅便突袭了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安东诺夫国际机场。
与此同时,俄军地面部队开始从基辅、苏梅、哈尔科夫、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克里米亚几个方向分路向心攻击乌克兰纵深,试图复制上世纪苏军在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的经典成功案例。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讲,苏军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无疑是成功的
那时几乎没人看好乌克兰,包括整个西方社会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俄军这一仗就是热刀切牛油,有人说乌克兰挺不过48个小时。
不过,从那时起国内网友的舆论立场就分化成了挺俄和挺乌两大阵营,并且随着战争的延续,这两大阵营逐渐变得对立,甚至发展到了不能容忍,相互敌对的状态。
两大阵营之间甚至也打起了“舆论战”,用“俄粉”或者“乌粉”去称谓对方,一些原本关系不错的朋友,也因为所谓的“阵营”不同互相拉黑。
不过,在开战初俄罗斯所表现出“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的时候,挺俄言论在网上占了主流,即便平台上有关于战争责任问题的讨论,也没能翻起多大浪。
但是随着战局胶着,人们慢慢发现,乌克兰并非那么不堪一击,泽连斯基也没有逃跑,反倒是俄军走一路掉一路装备,连乌克兰大爷都能开着拖拉机把俄军道尔防空导弹发射车拉回家,几个人的乌军反坦克小组就能把俄军的装甲车队打得满地跑。
这哪能对得住“战斗民族”的称号啊?
于是,有一部分人开始从俄罗斯那边“脱粉”,尤其是近期欧美国家援乌力度加大,又是送装备,又是送钱,再加上这几天乌克兰搞的反攻,战场的天平似乎很快就要到向乌克兰了,于是就变成了“乌粉”。
其实,甭管网上舆论的风向咋变,变来变去的主要就这么几种人:
第一种,无条件支持俄罗斯的。
对于这些人来说,俄军丢了装备是因为老旧装备本来就该被淘汰,指挥官被狙杀是因为身先士卒,撤退“转进”是因为要保存有生力量,反正俄罗斯的一切行动都是合理的,一切曲折都是俄军走向胜利的必然道路。
他们强行把支持俄罗斯和爱国立场捆绑起来,谁胆敢不支持俄罗斯,谁就是1450,不是杀头,就是要坐牢。
对于他们来讲,俄乌冲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通过这种强行捆绑来表达自己所谓的爱国情绪,哪怕其观点压根经不起推敲。
第二种,逢俄必反的。
这群人跟上一种差不多,凡事先提《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不要问,问就是侵占中国那么多领土啥时候还,只要别人一说支持俄罗斯,甭管是什么态度、什么理由,立刻就给人扣上“黄俄”的帽子,至于当前局势怎么样,他们并不关心,自己的情绪表达才是最主要的。
第三种,理解并倾向俄罗斯的。
他们是比较理性的群体,能够从朴素的情感或者中俄两国的现实利益角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俄罗斯,理解俄罗斯的做法,但仍然遵循我国官方看法,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同情乌克兰的普通民众,希望尽快依靠谈判恢复和平。
第四种,同情并倾向乌克兰的。
他们跟第三种差不多,他们支持乌克兰人民保卫祖国的行为,同情平民的伤亡,一定程度上反对俄罗斯发动军事行动的行为,但不是逢俄必反,能够比较理性看待乌克兰方面的问题,第四种很容易被第一种人扣上“不爱国”的帽子。
事实上,大多数人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网络媒体平台毕竟流量为王,你费劲巴拉地说出“大多数人的意见”时,根本不会博得人们的关注。而当你的言论向两极靠拢时,一方面极端的看客会点赞认同,另一方面会引发大量评论,这都会变成流量,而真正的“大多数人的意见”则会被大数据尘封。
所以说,别看网上舆论此消彼长,其实也就是那么点人当墙头草,这又不是《让子弹飞》里面的谁赢他们帮谁,更何况输赢这不还没定呢么?
不过话说回来,客观来讲,俄军这仗打的确实拉垮了。
俄军确实有点拉胯
无论俄罗斯愿不愿承认,在哈尔科夫战线确实有点丢人了,无论是撑不下去的溃败,还是战略收缩的舍弃,都掩盖不了战场失利的窘境,连车臣总统卡德罗夫都看不下去了。
在俄乌冲突之前,近些年俄军在俄格之战、叙利亚战争,以及前不久哈萨克斯坦的维和任务的表现,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起码也是可圈可点的,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精兵强将感觉。
而这次冲突暴露出的问题,就像是一根钢针刺破了俄军的肥皂泡,令世人大跌眼镜,那俄军究竟是个啥水平呢?
很多人对俄军的印象,还停留在当年誓要用钢铁洪流荡平欧罗巴平原的苏军时期,然而苏联都解体三十多年了,俄军早就再也不是当年的红色巨兽了。
苏联解体初期,俄罗斯以为自此可以加入西方阵营,再加上海湾战争的影响,俄罗斯认为没必要维持规模庞大的军队尤其是陆军,只需将俄军打造成一支量少质高,能打赢局部战争的精锐力量即可。
于是到1998年,俄军取消苏联时期的军级建制,指挥体系转为集团军-师/旅-团三级,陆军司令部被撤销,212个陆军师番号裁得只剩下24个,人数也从150余万人减到32万。
然而,在1994年爆发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接连失利,仅仅12月31日这天,俄军就阵亡了1000多人,改革的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车臣战争靠着堆人头取得惨胜后,俄罗斯在战争暴露出来的问题基础上,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性的军改。
俄军陆军从32万人增加到37万人,明确了以师/旅为主战兵团的理念,并在各战略方向组建地区司令部,重点区域组建常备机动兵团,还在2001年3月重新恢复了陆军司令部。
这次改革整体效果不错,但是由于之前欠账太多,导致主要功夫下在了头部,而对基层战斗部队的顽疾整治并不够理想,而这一切又反馈在了2008年的俄格战争中。
为了把俄军打造成一支机动灵活、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精干职业化武装力量,商人出身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在俄格战争结束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新面貌”改革。
▲谢尔久科夫对俄军的改革成效
然而,在操之过急的两次提速下,原计划4年完成的“新面貌”改革,在一年内就搞完了,这样带来的结果其实是灾难性的。
一方面,由于缺钱,导致信息化建设滞后,合成旅下面的各个营合成化程度几乎等于没有,这些旅就相当于以前的师改了个名,换汤不换药,战斗力没提升多少,人却少了不少。
另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精简军官,导致经验丰富的中高级军官大量流失,而且原本非常关键的准尉制度也被取消,使得数以万计的骨干人员流失。再加上指挥层级的减少,仓促组建的战役司令部又难以发挥作用,使得俄军实际作战能力不升反降。
所以后来绍伊古就任国防部长后就开了倒车,一边重新恢复陆军集团军建制,把部分叫做旅但实际上是师的单位干脆改回师,部队恢复之前以单一兵种部队的训练、驻扎及管理模式。
一边重新拾起源自苏联时代的“营级特遣队”作战思想,从2014年起尝试把原先基本的合成单位由原来的师、旅、团下沉到营,大力推广临时编成的“多兵种合成作战群(ОТГ)”,也就是与美军类似的“营级作战群”。
这种ОТГ就是一个以摩步营为基础,糅合上临时抽调的兵种单位,它的好处是作战编组形式灵活,可以随意按照任务需求实施调整。
由于在顿巴斯冲突和叙利亚战争中表现出色,ОТГ迅速在俄陆军中推广开来,在俄乌冲突的开场表现也确实亮眼,甚至有ОТГ4天疯狂突进360公里的极限记录。
然而,ОТГ其实是俄军没钱却又要快速反应的折中产物,因为它的各支援兵种单位平时都是配属在旅建制内,作战时才会加强给ОТГ形成“刀尖子”。
这种依靠临时加强来保障的突击力量,最大的问题就是战斗力持续性很差,一方面是因为这种ОТГ只有2个连的坦克和步兵,人员捉襟见肘,只能在一两个方向重点突击,也缺乏控制和占领能力,一旦出现伤亡,战斗力就会迅速下降,需要迅速撤离,进行整补。
像解放军在与俄陆军进行联合演习时,就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一旦行进超过一个半小时就得停车等一会,不然俄军装甲部队跟不上。
所以,对于俄罗斯陆军在俄乌冲突的近期表现也就不难理解了,毕竟这次打的旗号是“特别军事行动”,核武器不能动,国内的义务兵不能动,面对乌军这种已经准备了八年的对手,还想短时间取胜,确实有点异想天开了。
当然了,作为咱们中国来说,从现实利益角度来看,俄罗斯吃了瘪对我们确实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要因为这个就让中国亲自下场去帮俄罗斯,那可能又有点拎不清了。
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俄罗斯?
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总体来说是磕磕绊绊的。
清末的时候,沙俄虽说在欧洲排不上号,但是欺负清廷还是绰绰有余,先有通过《尼布楚条约》攫取了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后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火打劫,强逼清廷割让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签订《瑷珲条约》。
纵观近代史,相对强大的沙俄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一百多万的领土,是列强中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再加上蒙古在苏联怂恿下脱离中国,可以说,中国在他们手里丢掉了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但是,苏联又给了中国指导和无私的援助,中国共产党在苏共的指导下,于1921年成立,成为了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1945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也在苏联的支持下占领了东北大片地方,接收了部分日军的装备,为辽沈战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50年,苏联和新中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于中国打破封锁,发展国民经济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中苏蜜月期中,苏联提供的以156个基础工业设施建设项目为代表的无私援助,在不到10年时间内,让中国以几十亿元人民币费用就建立起配套的国防工业基础,创造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成本最低和规模速度空前的纪录。
但是随着苏联的日益强盛,又开始犯了大国沙文主义的毛病,对其他国家内政横加干涉,对兄弟党也不再平等看待,这都引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中苏关系越来越紧张。
最终,苏联单方面撕毁条约,撤出在华的全部专家,断绝对中国的援助,中苏关系彻底恶化后,甚至出现了边境武装冲突和边民大规模偷渡,两国一度走到了核大战的边缘。
与此同时,苏联在中苏边境上陈兵百万,成为悬在中国头上的利剑,而中国只能被迫应战,开展三线建设,备战备荒,各地广泛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运动。
后来,直到八十年代戈尔巴乔夫执政时,由于苏联经济衰落,对外战略转向全面收缩,这才主动改善中苏关系,两国对峙局面也逐步缓和,恢复正常。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投向了西方的怀抱,可换来的却是经济崩溃,一夜之间沦为三流国家,而北约东扩又迫使俄罗斯不得不倚重中国,以平衡与欧美西方国家的关系,于是中俄两国在1997年签订了减少边驻军的边境协定,并宣布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苏联解体和中俄关系的改善,一方面为中国骤然减轻了周边环境尤其是北方的重压,一下子腾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来发展经济,搞改革开放,推进国内改革,并增大了中国牵制美日的筹码。
另一方面,衰落成为资源出口国的俄罗斯则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油气资源以及工业原材料,并成为中国商品的消费市场。
不过,中俄双方都更偏向搞好与欧美国家的关系以发展经济,双方之间的合作一直有着政热民冷的现象。
像近年来围绕俄罗斯远东石油出口管道线路问题,就是把原定的安大线改为安纳线,更便于韩国、日本从俄罗斯进口石油。
中俄之间的关系,正如知乎上一个关于“如何评价解放军参加红场阅兵彩排唱《喀秋莎》”的答案所讲:
大家都不懂事的时候,也曾兵戎相见。大家都艰难的时候,也曾肝胆相照。
后来时过境迁,都成熟了,会来事儿了,表面和和气气,暗地互相算计,谈不上至交,说路人可惜,勉强算是个旧友吧。恰逢一个好日子,大家都高高兴兴,喜气洋洋的。我来你家做客,是一群人里的其中一个。
不如就送给你一首,你曾经教会我的歌吧。
2019年6月5日,中俄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尽管这种关系的建立其实有着很强的策略性,双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的逼迫才抱团取暖,但俄罗斯现在毕竟和中国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作为支撑美国压力的两个支点,失去哪一个,另一个都会不好受。
在这次俄乌战争中,如果俄罗斯失败甚至亡国,那么中国必然会面临西方的联合剿杀,结局也不会比俄罗斯强到哪里去。
但如果俄罗斯速胜,就相当于轻易取得了重要战略优势,重新变得强大,而美国和北约很有可能对其进行一定程度妥协,甚至达成一些不利于中国的协议。
反观近代的中俄关系史,这绝非危言耸听,所以对于中国而言,一个处于弱势的俄罗斯才更符合中国的利益。
现在网上对于国家之间的关系喜欢用拟人化、低幼化的表达,虽然这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原本晦涩的国际关系,但是也难免带来了幼稚化、饭圈化。
这场俄乌冲突绝非两个人打架这么简单,仅以简单的人格行为来往这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上套用,显然是不合适的。
如果单纯从中国人的角度上看待这场战争,其实就是现在这种状态就好,拖得越久对中国越有利,一方面俄罗斯拖住了美国,让北约耗尽家底,分担了中国的战略压力,另一方面俄罗斯又会依靠中国,提供了资源和市场,以及稳定的周边环境。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其实安静看戏即可,没必要带入过多的情绪,非要在网上撕得死去活来,要相信中国的战略定力。个人立场很重要,但是咱起码得想想是谁给咱们提供了表达立场的和平环境不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