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做减法(生活中需要做加法还是减法)

生活中做减法(生活中需要做加法还是减法)(1)

这是易之的第137篇原创作品

如果问你,生活中需要加法还是加法?我觉得你应该会说,那要看什么情况吧。

确实是,我们有时候需要加法,有时候需要减法,这才是更理性的生活。

而实际生活中我们习惯选择加法,“加” 就是增,就是获得;而同时我们摈弃减法,“减”就是少,总感觉是一种损失。

同时减少让人承认自己过去做出的决策是错误,不英明的,我们该是有先知的才对(这个地方允许我加个讪讪的笑)。

一、沉没成本

生活中做减法(生活中需要做加法还是减法)(2)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简单地说,是指不能收回的成本。比如买了不能退回的衣物,看一场无法忍受的电影,或者花钱买到难吃的食品等等。

为了这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物品,我们可能为之付出更多的成本。

你有过这样的时候吗?买了一件裙子不满意,一边后悔着,一边又专门配上一件外套,后来又配上一根腰带;花钱买了电影票,电影很难看,一边不停吐槽一边忍着不耐烦把它看完;花了时间和精力找到网红小吃店,发现环境跟自己想得太不一样,一边需要排队,一边表示不满,还是花时间等候了......

你去注意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我们都没法做到理性思考,而是让沉没成本越来越大。

二、心智带宽

生活中做减法(生活中需要做加法还是减法)(3)

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带宽一旦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

心智一旦进入稀缺状态,内心就会失去判断,大脑做出不明智的选择。这种情况太常见了:比如说我们去逛街,没看到合适的商品,但是最后会带回些奇怪的东西,原因之一是因为逛了一下午总得买点啥吧。

现在是信息高度泛滥的时期,过度的信息会阻塞我们的心智带宽,改变心智带宽,不能凭着惯性做决策,而是需要改变固有思维模式,学会活用知识。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写作业特别慢,有这个那个坏习惯,那做一个“不作为”的家长,减少对孩子的信息侵入或许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成人墨守成规,不善变通,看世界哪哪都不顺眼,做事事事都不顺心,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需要改变心智带宽问题了。

三、人类本能

生活中做减法(生活中需要做加法还是减法)(4)

要说到人类本能,我们马上会想到吃喝拉撒睡,想到人的七情六欲,这里聊聊做加法也是人们的本能。

第一,展示自身能力的本能。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有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本性。

女生喜欢背一个特别贵的包,男孩喜欢开一辆很贵的包,都是为了展示自身能力。

男人爱拼酒也是,明明量已经到那个点了,却还是扛着看谁能撑到最后,结果现场直播或者回家瘫软了,无非也是想通过喝酒展示自身能力。

第二,天生获取物品的本能。

说到囤货,现在的小年轻可能不太理解。有报道说,年轻媳妇跟婆婆之间经常会因为囤货而产生矛盾。我就是个喜欢囤货的人,家里常用物品没了就心慌慌,我觉得跟自己以前物质匮乏有关系。也可见我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现代社会,还是没能脱离本能的困扰。

第三,感受相对数量的本能。

朝三暮四的成语你肯定听说过,但是它的出处你可能不知道。

据说,在“庄子”里记载着这么一则寓言故事。宋朝有个叫狙公的能懂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他的话,彼此相处愉快。

有一年,村子里闹饥荒,狙公不得不缩减猴子的食粮。他跟猴子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四颗,好吗?”猴子们听了非常生气。

狙公看了,马上就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够吃了吧!”猴子们听了都非常开心。

我们听了觉得猴子真傻,其实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你留意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就是那群猴子。

生活中做减法(生活中需要做加法还是减法)(5)

生活中到底是要加还是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杆秤。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翻译过来是,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我们习惯东西不够了就加,以为这是解决矛盾与问题的最直接方法,而实际上往往破坏了思考与协作。

比如,孩子们在幼儿园抢一个篮球玩,如果每人一个篮球,我们以为可以让孩子们变得快乐。其实一旦孩子们玩耍的复杂环境变得简单,难以养成合作、等待、耐心的品质,同时也难以让他们真正快乐。

生活中,我们试着运用思维翻转,学会改变、学会拓展、学会激发,学会止损,坚持让“少”看得到,或许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飞跃。

生活中做减法(生活中需要做加法还是减法)(6)

作者介绍:易之,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救护培训师/婚姻家庭辅导员/007践行者/樊登读书践行者/《先声夺人》朗读圈发起人,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通过写作记录轨迹,通过圈子更好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