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顺亲王府原型(历史上诚亲王府)

康熙皇帝在位61年,多子多孙(多福就要思量了),他一共有35位皇子,也许因为皇父的全才而让他的儿子们相对没有那么出众,而其中皇三子却受到康熙的格外看重,由皇三子允祉编撰的《古书图书集成》,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可以说,允祉是一位出生高贵的学识渊博的学者,就是这么一位这位才华横溢的王爷黯然离去,曾经书香云集的诚亲王府被改换门庭,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呢?

清朝在北京的王府,现在有遗迹的大约有五十几座,其中一座就有新旧诚亲王府,是中国儿童中心,清华大学,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单位的原址。

忠顺亲王府原型(历史上诚亲王府)(1)

康熙皇帝的第三子就是允祉,母亲是荣妃马佳氏,应该是陪伴康熙皇帝最早的女人之一吧,康熙皇帝14岁生的皇长子(早夭)母亲。允祉生于康熙16年(1677年),聪明,知书达礼,骑射尤佳,深受父亲的喜爱。康熙35年,二征葛尔丹,20岁的允祉领镶红旗大营,长途跋涉,条件可以想象的艰苦,对于生在皇宫,长于皇宫的允祉应该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锻炼,最后他挺了过来,胜利返回了北京。

老父亲也很欣慰,特意写诗纪念,“玉弩金戈壮此行……须识间关出塞情”,到了康熙37年(1698年),22岁的允祉被封为诚郡王,这次皇四子(雍正)却没有只得了贝勒,康熙帝还说了为何不封的理由“朕于阿哥等,留心视之已久,四阿哥为人轻率,七阿哥赋性鲁钝……”这对心高气傲的皇四子是个严重的打击,也是他心里埋下对康熙反叛的第一个种子。

但是看似顺风顺水的三阿哥,一不小心也犯了错误,康熙帝有个敏妃(十三爷生母)去世,按照清制,在长辈去世丧期内是不允许剃发的,但是允祉就做了,康熙很生气,就由诚郡王降为贝勒,这让允祉教训深刻。

随后日子里,康熙发现,允祉有从事科学学术方面的才能,这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才能,而康熙本人对西洋科学各科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样共同的爱好让父子俩变得更加亲近了。(有时我想一个问题,雍正统治时间不长,做了很多具体事物就不说了,那个深受皇爷爷喜爱的乾隆统治一个甲子,怎么就对科学一点不感兴趣呢,不然中国历史走向会不会有点不一样呢)。

康熙发现允祉这个优点以后,就让允祉实际编撰《律历渊源》,康熙很重视天文,律法,数学等,在畅春园里面设了一个馆,叫《蒙养斋》,相当于西方的皇家科学院,具体主持工作的就是允祉,里面聚集了一系列当时各类顶尖的人才,大数学家何国政,文学人才方苞等,每日所撰的进程都要上报康熙,“所撰之书,每日进程,上亲加改正焉”,可见康熙皇帝重视这个工作,到康熙53年,这部书就修成了。《律历渊源》集前人的经验智慧,吸收西方科学,在音乐,天文,数学等方面有所发明创造,是一流的学术著作,允祉是功不可没的。

当时陈梦雷(相当于允祉幕僚)编撰了《古今图书集成》,主编是陈梦雷,但是没有允祉的支持,资助,沟通,特别报请他父亲给予支持,这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允祉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两大贡献的,参与支持了两部传世之作,不久就升为诚亲王。

正是允祉往前发展的时候,皇父死了,雍正帝继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曾经深受父亲喜爱的允祉,当他的大哥二哥被废后,他实际上是最长的皇子,地位就很微妙了,虽然他一心以学者自居,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康熙晚年的夺位斗争始终裹挟着他,作为有力的皇位继承人,很多矛头就对准了他,皇父在位时,由于老父亲是信任,他总能化险为夷。

但是现在皇父已去,曾经的弟弟雍正继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雍正6年(1728年),雍正就逮住机会,把允祉降为郡王,又过了2年,又找了一个机会,革除了他的王爵,并且禁锢在景山永安亭,在那里禁锢了两年,后虽然重新复封为亲王,但允祉肯定心情郁闷,两年后在雍正十年就病死了,时年56岁。

这个允祉康熙晚期是经过飘摇风雨,废太子事件,孟光祖事件等,他勉强能躲过去,但是到了雍正时代就是暴风骤雨,这个暴风骤雨影响巨大,导致他的诚亲王府就有新旧两府,他的旧府在哪里呢,就在今天的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路北的官园,就是今天中国儿童中心的旧址,那他被雍正革了王爵,废了亲王,他的旧府规制是亲王待遇啊!这个王府他就不能住了,王府就给康熙帝的二十一子,慎郡王允禧。

到了雍正8年时候,有一个短暂回光返照阶段,他的王爵又恢复了,那他得有王府住啊!旧府已经被分配了,他就换了一个地,就换到了西城区新街口大街的诚亲王新府,这个新府规模很大,由王府和一个花园组成,王府面貌是已经看不清楚了,但是花园还在,就是今天的积水潭医院基本上就是诚亲王新府的一部分,今天去依旧能够看到新府的遗迹,花园内湖,湖心岛,桥,假山,重楼,亭阁等。

等允祉死以后,雍正再次把这个新府分封给别人了,正所谓铁打王府,流水的王爷啊!

一直到新中国在王府的旧址上建立了积水潭医院

允祉做亲王时,还有一座花园,叫熙春园,今天就是清华园的所在地,到了乾隆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改名叫云锦园,咸丰的时候改为东园,西园,而其中的西园就变成了清华,咸丰皇帝御笔写了清华两字,现在"清华园"三个字,是光绪时期大学士那桐书写的,到了宣统元年,1909年的时候,经过奏准,就把清华园拨出来,作为留学美国的一个机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