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说明什么(宠为下得之若惊)

宠辱若惊说明什么(宠为下得之若惊)(1)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Favor, when bestowed on a subject,

startles as much as when it is withdrawn.

And when favor is lost, it leads to fear.This

is the significance of ‘Favor and

disgrace are to be feared equally.

宠辱若惊说明什么(宠为下得之若惊)(2)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的意思是得宠是卑下的,获得它时好像受到惊吓,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失宠也令人不安。这就叫做作得宠和受辱同样惊恐。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这副对联很美,但是,要做到“宠辱不惊”很难。

什么是宠?宠,就是别人送给你想要的,解除掉你不要的。

什么是辱?辱,就是别人夺走你想要的,强加给你不要的。

什么是惊?惊,就是你敏感部位受到突然刺激所产生的精神紧张,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

宠辱若惊说明什么(宠为下得之若惊)(3)

当你敬重的人宠幸你的时候,你也许可以做到不欣喜若狂,当有人侮辱你的时候,你也许能够做到不恼羞成怒,但,你很难做到无动于衷。

宠,人们大多认为是好事,所以,纷纷争宠。但,为什么还会“受宠若惊”呢?

老子说:“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当你被宠幸了,说明你在别人下面,你已经被动了、处于下风了。你的欲望一旦被人控制,就会进入孔子所说的患得患失困境:“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没有得宠,渴望得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一个害怕失宠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宠辱若惊说明什么(宠为下得之若惊)(4)

所以,智慧的老子警告我们:辱,固然坏;宠,也不是好东西,都会让人们“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辱,人们避之不及,但,为什么还有人会“自取其辱”?如果你有企图心、功利心,而且,为了避免别人的冒犯,动不动就彰示你的底线、你的核心利益,这等于把自己薄弱环节暴露无遗,等着别人避实击虚,这不就自取其辱了吗?

当你做到宠辱不惊,他人就很难操控你。而一个宠辱不惊的女人也会显得优雅淡定,别具魅力,会让男人更想去追她。传说中的女神就是这么练成的。

但是要如何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呢?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就是:你不要让别人知道,什么对你是宠,什么对你是辱。当别人认为的宠辱其实并非你真正的宠辱,别人刺激你的并非你真正的敏感部位,你才能做到淡定、不惊。

宠辱若惊说明什么(宠为下得之若惊)(5)

“宠辱若惊”,宠为恩宠、荣耀,本来是不值得注重的事情。得到的时候心里兴奋紧张,为了保住这种虚荣,心里难免产生忧虑,而一旦失去了这份虚荣,心里又更加烦恼与惊恐,这叫作“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宠与辱对于人心的加害其实是同:样危险的。

为“宠”和“辱”都是外在的干扰,这种干扰会引起心理的本能反应,即“宠辱若惊”。如果说眼睛的功能绝不限于对颜色的本能反应,还要感知颜色背后的本质。同样,心对宠辱的本能反应也绝不限于惊慌的本能反应,还要感知到宠辱背后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宠辱会让人心神不安。你看,老子通过剖析“宠辱不惊”,说明了心的根本功能是“载营魄”,安心神。

宠辱若惊说明什么(宠为下得之若惊)(6)

在我们现实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当某一个人突然受到其他人的赞扬或者一个群体的认可时,大部分人都会因此感到开心,而一部分把宠辱看得重的人,就会在受宠后,开始担心害怕失宠。同理,当一个人受辱时,在心理上就很有可能害怕再次受辱,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就是“若惊”。

所以,在面对宠辱之事时,我们要好的事情重视它,不好的事情也重视它;赞美重视了,批评也要重视,好与坏都要接受,并从中觉察危险与机遇。不因赞美而得意,不因批评而沮丧,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宠辱若惊说明什么(宠为下得之若惊)(7)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获家庭更幸福,事业更成功!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谆谆教导!

感恩大家的帮助,愿大家身体健康,心想好事成!

愿所有众生喜悦、安康、幸福、富足、丰盛、一切圆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