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最大的石头古村(岭南古建或发现宁波梅园石造物遗存)

2018-08-15 21:4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曾楠

北方最大的石头古村(岭南古建或发现宁波梅园石造物遗存)(1)

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和宁波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办公室联合组织的“匠•海丝遗产与古建营造寻访行旅”于本周在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启动,由宁波市文化志愿者与高校学子代表以及主要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考访团已整装待发,远赴广东、福建两省开展为期六天的研学考访,体验一次追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匠心之旅。

这是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继2017年成功组织赴山西朝圣东方木构建筑遗产之后,又一次以古代木构建筑为主题,紧紧围绕学术性、凸显普及传播性的行旅活动。与去年相同,考访团将通过实地考访,听取当地古建文化研究专家的现场解读,感悟古代建筑匠师的匠心、匠技、匠艺和匠韵,同时,还将比较保国寺北宋大殿与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几个长江以南早期木构建筑,探究他们之间存有怎样的渊源和差异,从而对保国寺北宋大殿的历史价值、学术地位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据了解,考访团在六天行程中,将走访我国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福州华林寺大殿、留存宋代建筑规制和彩绘艺术的道观建筑——莆田元妙观三清殿、号称闽地三大宋代木构之一的宗祠民居——罗源陈太尉宫、兼具唐宋遗风和浓郁岭南特色的千年古刹——肇庆梅庵大殿,领略与北方传统古建截然不同的江南营造技艺。

而今年行旅活动还有一个明显不同于去年山西之行的特点,就是增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串联上述几个拟考访的早期木构建筑所在的城市,不难发现,从宁波到福州,从莆田经泉州到广州,这些都是近年来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江南古建之路与海丝经贸之路的重合并非偶然,这正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融汇的纽带。为此,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今年特邀宁波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办公室联合组团,针对沿途海丝古邑的建筑文化传播遗产点,交流其价值定位和内涵挖掘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习古建遗珍的保护管理、陈列展示以及社会参与等做法,以期增强保国寺等宁波海丝遗产点的文化认同,为宁波海丝申遗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北方最大的石头古村(岭南古建或发现宁波梅园石造物遗存)(2)

14日,海丝遗产与古建营造寻访行旅第一站来到广州老城区,探访岭南第一名刹光孝寺,它与保国寺同在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6年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预备遗产名录。建筑结构严谨,文物史迹众多,使得光孝寺声名在外。立于南汉大宝六年(963年)的西塔是中国现存铸造年代最早的铁塔,而立于唐宝历二年(828年)的石经幢则是国内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有确切记载的经幢实例,不由得让考访团成员想起了保国寺天王殿前立于唐开成四年(839年)、浙东最古老的石经幢。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专家认为,广州和宁波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单从建筑文化角度来看,光孝寺与保国寺作为海丝遗产点具有相似的价值地位。两者的建筑布局都是坐北朝南,以一组沿中轴线布置的建筑群为主体,两侧布置若干附属建筑,各单体建筑的形制、结构、构件也基本类似,这正是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进行本土化之后结出的果实,随后又借助海丝东传海外,促进了东亚建筑文化圈的发展。

据介绍,光孝寺大雄宝殿原殿面阔五间,清代扩至七间。“大殿外檐柱20根,内檐柱10根,金柱8根。柱网整齐,分内外两周。这种木结构构架为典型的‘金厢斗底槽’,是宋朝官方建筑典籍《营造法式》列举的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相比较而言,保国寺大殿柱网虽布局规整,但不求严格对称,其近于宋式厅堂型构架,又具有宋式殿堂型构架的特点,是北宋早期特有的构架形式。”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专家向考访团成员介绍了两寺大殿构架的不同之处。

“光孝寺大殿和保国寺大殿的举折相近,都介于宋《营造法式》规定厅堂举折为四分之一和殿堂举折为三分之一之间,即比宋殿堂建筑规定的举折要小些,屋顶坡度较为平缓。但这种高于厅堂式构架的举折作法实则是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江南多雨的气候。”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专家说。此外,光孝寺大雄宝殿和保国寺大殿从不同方面呼应吻合着《营造法式》的记载,如用拱制度、用材制度等。

北方最大的石头古村(岭南古建或发现宁波梅园石造物遗存)(3)

此外,考访团意外地发现了一块疑似宁波梅园石造物遗存。这块梅园石造物为方形磉墩上置覆盆状柱础,现存放于大殿东侧,应为光孝寺历代建筑修缮所置换下的废弃构件,从其雕刻外观、风化情况、残损断面等可以粗略判断为梅园石质。

据考访团随行的宁波文史专家们猜测,该石造物可能是从宁波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抵达或途径广州,被当地人用于古建而留存至今。这一发现或可说明当时宁波梅园石不仅仅输出至日本等东亚国家,而且很有可能也向南远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国家地区,为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正在开展的宁波梅园石分布调查课题又提供了一个关联性线索。

本次考访活动发现《营造法式》的种种规定并不拘泥刻板,它始终贯穿着“随宜增减”和“因材施用”的原则,正是种种独特之处才使一座座建筑显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