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幅绝美山水初稿(缅怀故人深析作品)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报道

酷暑告别,寒冬“再聚”。12月1日上午,由四川省作协创研室主办的李贵平《穿越横断山的“南丝之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2020年8月13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任编辑、作家李贵平先生,因在青海进行田野考察途中,突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得年59岁,让亲友乃至读者感到震惊悲痛。四川、成都媒体界、出版界、文学界的多位人士出席研讨会,深切缅怀李贵平,并高度评价他在新闻写作、田野调查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研讨会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作家马平主持。出席研讨会的除了专业作家、李贵平的文友和同事,还包括李贵平的夫人、第十七中教师田慧敏女士,李贵平的大学同学张伟、谭学源等。

100幅绝美山水初稿(缅怀故人深析作品)(1)

斯人远行,作品流传。《穿越横断山的“南丝之路”》是2020年四川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是一部全景再现南方丝绸之路前世今生的非虚构类作品。该书将“一带一路”中南方丝绸之路马帮、驿镇、建筑、关隘、碑刻、战争、商贸串联起来,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为一体,构成古蜀文明、异域风情、发展共享的恢弘画卷,集中表现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

100幅绝美山水初稿(缅怀故人深析作品)(2)

李贵平是重庆巫溪县人,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今重庆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巫溪县塘坊中学、巫溪县政府办公室、成都钢铁厂等单位工作,担任过中学老师、秘书、工会办公室主任等职务。1998年10月至今,李贵平在华西都市报社、封面传媒工作,历任记者、编辑、责编、副主编、资深主编,采写、编辑了大量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新闻和副刊专题性深度稿件。李贵平从事媒体工作22年间,长期关注茶马古道方面的研究,用脚步丈量茶马古道,用文字记录川西文化。他曾经三次随北大中文系教授陈保亚、孔江平等考察茶马古道和大巴山祭司文字。除在封面新闻开设“贵在行走”专栏,为华西都市报贡献一个个看点十足的版面,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刊发1400多篇文学、新闻作品。2019年出版《历史光影里的茶马古道》,2020年出版《穿越横断山的“南丝之路》两本非虚构力作。在写作领域里的丰硕成就,让他成为四川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委员,第九届四川文学奖评委,成都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100幅绝美山水初稿(缅怀故人深析作品)(3)

人格魅力和作品成就,让李贵平结交大量文友。此次研讨会上,四川省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主任刘裕国,四川省作协散文专委会主任、中国作协散文专委会委员蒋蓝,四川辞书出版社副编审张国文,成都时代出版社副总编、《天府文化》主编庞惊涛,四川省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委员章夫,成都市作协副主席陈新,四川省历史学会会员、民俗专家郑光福,民盟四川省委老青妇工委会副主任刘安祥,成华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蒋松谷,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赵平,攀成钢作协副主席、青白江区文联副主席张伟,四川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黎正明,四川省作协创研室理论研究部主任李兮,四川省作协创研室办公室主任徐良,以及来自四川日报、封面新闻、成都商报、晚霞报、健康成都、五凤溪报、招生考试报、《四川作家》等媒体界的媒体同仁共40名人士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100幅绝美山水初稿(缅怀故人深析作品)(4)

四川省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主任刘裕国:

“为四川拥有像李贵平这样的作家感到骄傲”

刘裕国参加过很多研讨会,但这次他坦言“心情有点不一样。李贵平是四川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委员,我作为四川省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主任,对四川省作协创研室举办这个研讨会,表示诚挚的感谢。虽然李贵平已经离开大家,但四川省作协作为作家之家,没有忘记他,今天我们开这个会,感到很暖心。一个作家无愧于作家的称号,你就永远在组织的关怀之中。无论你的灵魂走了多远,你永远在读者和文友的心中。”接着他从三个角度,高度评价了李贵平的这部全书22万字的作品,是四川报告文学的又一部力作。我为我们四川拥有像李贵平这样的作家感到骄傲。”

四川省作协散文专委会主任、作家蒋蓝:

“同为写作者,我们要学习李贵平这种大地写作的精神,继续走下去”

蒋蓝分析了李贵平的“古道情结”。“他多年来沉浸于茶马古道的历史名物与分析,在完成《历史光影里的茶马古道》之后,他全力返回到更为渺远的南丝路深处,将名人踪迹、马帮、驿镇、建筑、关隘、碑刻、战争、商贸等事件串联起来,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为一体,构成一幅置身21世纪打量古蜀文明、多民族文化、山地名物以及现实发展的恢弘历史画卷。 本书不但是一部南方丝绸之路踏勘记,也是李贵平在非虚构写作道路上,取得的又一次丰硕成果。可以说,李贵平的非虚构写作进步,与他远足历史之路的历程与深度成正比。李贵平不做惯性写作,不做高深之状,他尽自己之力俯身于大地,为我们托举起了横断山脉之血。现在非虚构写作中,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利用一些纸张资料就发水,缺乏实地考察。像李贵平这样朝向大地、朝向民间、朝向山河的写作,是非常难得的。”

让蒋蓝感到遗憾的是,“如果贵平还在,按照他的节奏,他的行走书写,还可以出十本八本都应该不成问题。同为写作者,我们要学习李贵平这种大地写作的精神。我们要学习他田野考察的精神,继续行走下去。”

四川日报文体部主任、诗人赵晓梦:

“李贵平的田野考察行走,是成体系的、有方向的、有使命感的行走”

四川日报文体部主任、诗人赵晓梦,作为李贵平的多年同事、好友,回忆了自己与李贵平的相处点滴,多个难忘的瞬间。他提到,这么多年来,自己目睹了李贵平的田野考察写作之路的缘起,扩大,乃至硕果累累。“在我的印象中,李贵平一直在路上。他的行走,他的田野考察行走,是成体系的、有方向的、有使命感的行走。据我所知道,他是把四川的古镇是走完了的。在这种行走中,他逐渐建立起了自己庞大的书写体系。一开始,我们所知道的李贵平,主要是一个幽默大师的形象。比如在报社年底的年会上,他会写出很精彩的脚本。到后来,他的文章越写越多,也越来越好,出了很多的书。贵平的田野考察非虚构作品,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既有媒体人对真实竭力追求的职业素养,又有文学的素养 ,他的作品不是简单的游记,也不是简单的行走日记 。我们为他不断进步感到骄傲和高兴。如果贵平还在,今年应该是他非常有收获感的一年, 他出了两本新书,还受邀去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他正在向更高的高峰攀登的路上。让我们震惊和难过的是,贵平的生命就在此时戛然而止。或许,他是听到一些向高处行走的召唤吧,我们也为他上路祝福。”

四川辞书出版社副编审张国文(作家张花氏):

“我们互相打量,惺惺相惜,彼此欣赏,他骤然离去,让我感到无限悲伤”

四川辞书出版社副编审张国文,也是作家身份的张花氏,曾写作出版过《东坡茶》等作品。在研讨会上,张国文说,“我们都写作,有时候我们的写作题材也有交叉。但是我们的写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他善于行走式写作,而我大多是在书斋里写作。我们每写出什么东西,会互相打量,内心互相较量,也是一种互相比内功,这是一种善意的良性的状态。互相打量后,我们会惺惺相惜, 彼此欣赏。贵平骤然离去,让我感到无限的悲伤。 他一直在路上,在青海出事,有一种战士倒在战场上的光荣感。”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员、民俗专家郑光福:

“李贵平书中有相当史料价值的一手资料和图片,必将流传后世”

郑光福回忆了自己初次见到李贵平的印象,“他歪戴帽儿坐在府河岸边“有缘”茶舍,拿着我编著的《巴蜀留韵》《中国民俗志成都市金牛区卷》说:“地名专家,民俗专家,特来向你约稿,请支持我们的《华西都市报》办好宽窄巷子副刊。这里面的文章请你再改动下发我。2015年夏,宽窄巷栏目作者聚会,他特意通知我一定去。记得那天有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著名作家田闻一等十余位作者,座谈会上,他和大家都鼓励我多写,发挥余热。”在郑光福看来,《历史光影里的茶马古道》《穿越横断山的——南丝之路》这这两本书梳理清楚了茶马古道来龙去脉,也理清了丝绸古道伸向世界各地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书中有相当史料价值的一手资料和图片。他的书必将流传后世。其书大量的图片更是历史的永存,成为难得一见的孤本。”

封面新闻特级首席编辑张晓琴:

“一路目睹贵平在写作上的进步,看到新书既感伤又为他感到欣喜”

作为跟李贵平共事20多年的同事,张晓琴与李贵平有着深厚的同事之情、朋友之谊。拿到《穿越横断山的“南丝之路”》这本书,让她很感慨,“首先觉得很感伤。书中有很多选题都是我们深入探讨过的,勾起我很多回忆。很多内容都让我感到很亲切。同时,我也看到他写得这么深入,文字不断升华,也为他感到高兴。”

张晓琴回忆了此前共事的种种难忘回忆,“贵平是和华西都市报的宽窄巷副刊一起成长的。报社给了他发展的方向和空间,他的专栏文章也成了宽窄巷副刊的名牌。我们能明显看到他在写作之路上不断成长。报社也给了很大支持,他的行走文章,都是大版大版地发。”

在张晓琴看来,李贵平尤其擅长写人物,语言诙谐幽默,善于把观察到、采访到的内容,精准表达出来,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他的作品跟史料考证不同,而是活生生的,有人,有物,也有风土人情。其实,我今天的发言并不能完全代表报社其他同事,因为贵平在我们报社工作20多年,有很多同事对贵平有他们自己独家的回忆和情谊。但是我们报社全体对贵平的怀念是一致的。”

之后,作家章夫、向朝阳、何一东、赵平、刘安祥、蒋松谷、谭学源、庞惊涛等人分别发言,分享自己对李贵平其人其文的回忆细节和高度评价。章夫说:“贵平是一个历史的逆行者,用生命完成了这本绝作。书三个特点:一是史料性。将人物的行走贯穿于历史之中,让历史生动起来。二是非虚构。以在场的功夫,用新闻记者的独特视角,去考察每一个历史细节。三是作品集。每一篇看似独立成篇,彼此又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作家庞惊涛说,“假若可以向天再借20年,可以想象贵平的文学世界将会是怎样的高度!”陈新说,“读李贵平的散文集是快乐的,如促膝谈心,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引领。众书无限,驳杂攘攘,但毫无疑问,李的散文集是一部特点明显,其言善礼,可读性强的优秀散文集。”

李贵平夫人、第十七中教师田慧敏女士:

“感谢大家 李贵平依然与我们同在”

100幅绝美山水初稿(缅怀故人深析作品)(5)

李贵平夫人田慧敏

李贵平的夫人、第十七中教师田慧敏女士,作为亲属代表发言。她的发言言辞恳切,令人动情,落泪。“贵平出事的消息传来之后,报社的领导、同事及时赶到我们身边,给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安慰。在此真诚感谢。此外,还要非常感谢四川省作协为李贵平的作品召开这么好的研讨会。人们常说‘文人相轻’,但在这里我却看到‘文人相重’。我也代表家庭,感谢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表达诚挚的感谢,感谢大家以这样的研讨会形式来纪念他,缅怀他。”

田慧敏女士还分享了生活中的李贵平,“虽然他爱在外面行走考察,但是他依然称得上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丈夫,外公。他虽然工作很忙,他没有忘记照顾家庭。虽然我们家里有工人,但是他对家务依然亲力亲为,扫地洗衣服什么的,都抢着做。”

在发言的最后,田慧敏女士还提到,一个人在这世界上的消失,主要分三个层面:第一,医生的宣布。第二,葬礼宣告跟社会的告别。第三,爱他的人在世界上消失,才算彻底消失。爱他的人这么多,我相信,李贵平是依然与我们同在的。”

100幅绝美山水初稿(缅怀故人深析作品)(6)

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主持人,四川省作协创研室主任马平,在最后环节总结了李贵平作品此次研讨会,他认为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散文,生命,追思。他首先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是他用生命换来的,这值得珍视,但同时也是一个教训。一个作家要用生命写作,但不要提着命去写作。我们要互相打气,互相勉励,在写作之路上,继续前行,珍惜生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