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山歌简介(传承路上焕发活力)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林雪娜 实习生 陈溯,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壮族山歌简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壮族山歌简介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林雪娜 实习生 陈溯
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又将来临,其灵感的源泉——山歌如今又是怎样的状态?8月22日,广西山歌第四次普查结果《壮族传统山歌抢救工程资料集成》推介会在南宁举行。广西社科院专家通过田野调查和网络研究发现——
1
传统山歌日益式微
“那是去年中秋,我们打听到田阳县有一曲《布洛陀》山歌。在这之前,我们一直以为曲目《布洛陀》只有东兰县才有,且被收录进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此次山歌普查课题组组长杨昌雄回忆田野调查情景时说道。因为会唱这曲《布洛陀》的是一名年逾古稀的村民,老人常年在外与打工的儿子生活,只有节假日才回老家。
2015年中秋节,课题组成员顾不上与家人团聚,坐上了开往田阳的列车。当他们听到从村民口中唱出的悠扬曲调,发现与东兰县的版本完全不同,是一首全新的曲调!大家为《布洛陀》山歌又多了一种风格而欢喜,一直录制到傍晚时分。待到回程时,天色已晚。饥肠辘辘的他们,坐在从田阳开往南宁的列车上,看着车窗外悄然升起的圆月,感到前路无限光明……
走村串寨、赶车跑路,是课题组成员几个月来的“家常便饭”。为了节省经费,他们曾用一天时间赶往4个县:早上赴东兰,采访完毕赶巴马,继而转战田阳,趁着天未黑,又在路上拦车赶往西林……短短8个月时间,课题组6人奔赴17个市县,共搜集两百多首壮族传统山歌,从中整理、记谱和翻译歌词136首,整理和刻录了120首山歌音像作品,形成《壮族传统山歌抢救工程资料集成》。
在这次调查过程中,一位年老的山歌传承人——凌云县的唐远明老人给杨昌雄留下深刻印象。当他们来到唐远明家时,今年81岁的唐阿婆正卧病在床。然而,瘦弱的老人听说他们为了山歌而来,坚持起床穿上民族服饰唱了起来。听着老人用虚弱气息唱出的独特曲调,他们在惊讶之余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老人那句“明年你们再来怕是见不到我了,现在能记录下多少就记下吧”像一份嘱托,使他们感受到山歌传承的责任越来越重大……
课题组经过调查发现,壮族山歌受地方方言影响,分为北路山歌、南路山歌和中路山歌等,主要分布于桂西、桂南、桂中和桂北局部。传统歌圩从上世纪80年代的600多个,减至如今的百余个。目前传统山歌歌者以中老年为主。
2
网络歌圩赋予新生
与诸多传统文艺形式境遇相似,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多元文化交融,以及传承人老去和年轻人外出务工,壮族传统山歌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然而,就在田野乡间渐渐失去山歌之音的同时,专家们发现,八桂大地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出现了“网络歌圩”的新景象。
2014年春节,河池市一家网站的“三姐歌圩”迎春网络山歌赛吸引了数百名网友和山歌爱好者参加,在当地刮了一阵“山歌拜年”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有壮族网络歌圩网页和QQ群达到180多个。
“鼠标点一点,坐在家里就能对唱山歌。”广西壮欢学会会长覃九宏表示,他们的山歌群比较活跃。“白天大家都干活,晚上饭后空闲就上网对歌。当找到有趣的对手,有的歌手对到天亮才肯收手。”群里有歌友反映:“有时候半夜睡不着,突然想到好句子,一骨碌爬起床来继续对。”
“水下滩头即时过,风吹南岭坡过坡。话语都是讲得好,水推螺丝是空壳。”“针落青苔看不见,一座石山看不穿。月淡星稀长夜景,寒风冷露九霄云。”有的歌手能将传统的《久别重逢歌》搬到网络上来。课题组在宜州发现一名78岁的网络山歌手,名叫玉兰。她在儿媳妇的帮助下学会用电脑上网唱山歌。老人不会打字,就用音频唱。不管网上有没有听众,她都自娱自乐。渐渐地,有听众虽然听不懂老人唱的是什么,却被高龄山歌手的精神给折服了,纷纷过来点赞。老人见有人点赞,很受鼓舞,她的家人发现她“如果哪天不唱就不舒服”。
如果说传统歌圩里多是中老年人,那么网络歌圩则以青壮年为主。调查显示,网络山歌手年龄多在20~50岁,这个年龄段占到80%。广西山歌学会会长覃祥周认为,与传统歌圩相比,网络歌圩有很大自由空间。这种山歌文化形式,更能吸引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有利于壮族山歌的传承发展。如何秉承传统山歌优良传统,引导网络歌圩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网络歌圩的社会功能和传播作用,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3
打造山歌文化品牌
“现在人在他乡,只要听到嘹亮的山歌,我还是很激动。”回乡参加推介会的《解放军报》文艺部副主任曹慧民说道。曹慧民从小生长于素有“歌海”之称的壮乡,对壮族山歌有种难解的情怀。
上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红遍大江南北,也让外界感受到广西山歌的魅力。身在他乡的曹慧民走访多个地方后感慨于壮族山歌的文化价值:“它就像用音符编织的美丽壮锦,我们要让世界为之倾慕。让外界听到壮族山歌爱上广西山水,看到广西山水想到壮族山歌。”专家杨昌雄也表示,他们此次所录制的音像光碟,被美国一位朋友看到后十分惊叹,对悦耳动听的壮族山歌视若珍宝,并希望能有推广合作的机会。
如何打造广西这张文化名片?有专家提出,壮族山歌可以借鉴甘肃回族山歌“花儿”。2009年,“花儿”入选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甘肃这一民族文化品牌得以强化。反观壮族山歌,可谓走过数千年发展历程、有数千本歌书文献,还有数不清的民间手抄歌书。尽管今天唱山歌的人数在减少,但仍有不少人还以新的形式在唱。专家们认为,壮族山歌完全有底气申报相关名录!
针对当下传统文化发展前景,只有适应现代社会所需,才能在现代化潮流中迸发活力。前来参加推介会的中国大旗文化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颜建国认为,文化是一种传承,更需要创造活力。要将优秀的文化衍变成商品,产生实用价值,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才是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他说:“壮族山歌不能孤立地唱,需要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比如创造一种旅游价值,在一些特定旅游景点配置山歌文化。可以建山歌文化园、也可以打造走市场的山歌精品,开辟壮族山歌文化产业化新路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