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无人机战争(局部战争从无人机突袭开始)

北非无人机战争(局部战争从无人机突袭开始)(1)

北非无人机战争(局部战争从无人机突袭开始)(2)

北非无人机战争(局部战争从无人机突袭开始)(3)

北非无人机战争(局部战争从无人机突袭开始)(4)

北非无人机战争(局部战争从无人机突袭开始)(5)

北非无人机战争(局部战争从无人机突袭开始)(6)

11月7日,伊拉克总理卡迪米在其位于首都巴格达“绿区”的住处遭到无人机袭击,幸好袭击未能成功,卡迪米躲过一劫,身体状况良好。另据报道,两架武装无人机在戒备森严的“绿区”发动袭击,导致卡迪米7名保镖不同程度受伤。据称此举企图暗杀卡迪米,但尚无组织或个人声称对这次袭击事件负责。

自2020年1月3日美国发起的一场无人机突袭行动,暗杀伊朗高级军事将领苏莱曼尼以来,针对驻伊拉克、叙利亚美军军事设施的无人机袭击一直持续不断、频繁发生。

2019年,世界上大约有30多个国家已研制出了50多种类型无人机,有50多个国家装备了无人机。

1993~2005年间,北约国家无人战斗兵器总数增加了1.7倍,2006年前,这一数量达到11万架。世界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无人侦察机和多用途无人机的生产,以便更好地执行战略、战役和战术多样化任务。随着5G、战争云、AI(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无人系统感知认识、分析判断、自主决策能力不断提升,将推动有人与无人一体化作战成为现实,无人机成为暗杀、恐怖与反恐怖、局部战争、附带损伤的常态化武器。

无人机成为和平时期恐怖袭击的常态化武器

无人机与有人机相比,具有价格低廉、机体小、机动灵活、起飞不受限制、无人员伤亡、空勤保障简单等特点,成为恐怖袭击的常态化武器。

随着无人机或机器人价格的亲民化以及操作的简易化,每个人将来都有机会接触到这种小型飞行器。恐怖分子可以坐在进行恐怖袭击目标远处的车内或隐蔽处,用操控杆控制小型无人机的飞行,采用远程遥控操作模式操纵无人机引爆炸弹。恐怖分子预先给无人机安装预定程序,体内安装定时炸弹或爆炸装置,制造各种恐怖袭击事件可能在所难免。

2019年10月26日,美国特种部队在叙利亚西北部进行的一次斩首行动中,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被逼入一个坑道尽头,随即引爆自杀式炸弹背心身亡。然而,美国消灭伊斯兰国头目并不等于消灭整个组织,暂首行动虽然取得胜利,但是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并未斩草除根,恐怖幽灵犹存、安全威胁尚在。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伊斯兰国已制造超过430起袭击行动,其中不少是无人机恐怖袭击行动。种种迹象表明,伊斯兰国恐怖活动并未销声匿迹,欲借全球疫情防控之机东山再起、卷土重来。被指制造了喀布尔机场外袭击事件的伊斯兰国组织分支“伊斯兰国呼罗珊组织”(“ISIS-K”)是6年前在阿富汗东部聚集起来的,它迅速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危险的恐怖威胁之一。该组织拥护伊斯兰国在世界范围内对非穆斯林发动“圣战”的号召,通过边境来到阿富汗境内秘密发展起来,还从邻国的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吸引了一大批人。

自从2020年1月3日美军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国际机场发动袭击,杀死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指挥官苏莱马尼和伊拉克什叶派民兵武装“人民动员组织”副指挥官穆汉迪斯等人后,包括埃尔比勒国际机场的伊拉克全国多个美军或美方人员所在地便频繁遭到无人机袭击。在美国总统拜登上任后,无人机袭击事件也一直在持续。2021年4月,1架无人机向驻扎在埃尔比勒机场附近的美军投下了炸药。这是已知的第一起无人机对驻埃尔比勒美军发动的袭击。5月8日,伊拉克安全部门发布声明称,位于安巴尔省的驻伊拉克美军阿萨德空军基地于凌晨遭到1架无人机的袭击,但未造成人员伤亡。7月5日,驻伊拉克美军阿萨德空军基地和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馆,遭到不明火箭弹和无人机袭击。7月6日,1架无人机携带炸药袭击了伊拉克北部的埃尔比勒机场,目标是机场地面上的一个美军基地,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或任何损失。9月12日凌晨,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反恐部门确认,库区首府埃尔比勒的国际机场遭到武装无人机袭击。国际联军随后宣称在机场附近击落两架无人机,袭击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21年6月,也门阅兵式上出现了胡塞武装的大批无人机进行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6人死亡,12人受伤。2021年6月27日凌晨,印度查谟空军基地接连发生两起爆炸,造成建筑物轻微损坏。事后调查发现,爆炸是由无人机投下的炸弹所致,利用无人机对印度国防机构发动攻击尚属首次。沙特防空部队2021年9月21日连续击落两架载有爆炸物的无人机。

无人机成为全球反恐常态化武器

从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至今,美国战略重心基本是反恐作战行动20年,也可以说是美军使用无人机反恐20年。前十年,美国打击塔利班,击毙本·拉登;后十年,美国打击“基地”组织和极端组织伊斯兰国。

在过去十多年中,无人机已经成为反恐利器。奥巴马时代美国政府称,无人机对巴基斯坦部落地区恐怖分子的打击频率提高了10倍。从2009至2015年,美国发动了473次空袭,大部分是无人机攻击,打死2000余名恐怖组织“武装人员”。

近年来,美国实施了数千次无人机袭击行动,精确打击、定点清除“基地”组织的不同级别头目: 2002年11月4日,美国中情局得知拉登的助理、也门“科尔”号驱逐舰爆炸案主犯、“基地”头目哈里斯,正在也门西北部地区。根据线索,美军“捕食者”无人侦察机很快发现了目标,实时把红外线图像源源不断地传播到某个遥远的地面指挥站,随后它根据地面指令向哈里斯乘坐的越野车发射了“地狱火”导弹,将那伙“基地”分子全部歼灭。2014年12月25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任命的摩苏尔市地方长官在联军无人机袭击被炸死。2015年,“基地”组织高级头目纳德哈里与另外三人在车中被美国无人机炸死。2016年7月,美军一架无人机在阿富汗发动空袭,炸死了巴基斯坦塔利班的一名高级领导人。美国无人机2018年5月15日在也门南部的舍卜沃省,袭击两辆“基地”组织的汽车,造成至少4名阿拉伯半岛分支恐怖分子被当场炸死。

美军在叙东北部库尔德武装控制区设有多个军事基地,并从伊拉克向叙境内运送补给和武器装备。2014年8月,美国开始对伊拉克境内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目标实施无人机袭击,并于当年9月把空袭范围扩大至叙利亚境内。

2021年8月26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国际机场外突发自杀式炸弹袭击已造成至少170名阿富汗平民和13名美军成员死亡表明,美国历经20年时间并耗费一万多亿美元打击“基地”组织和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最终结局是猫还是捉不完老鼠。在喀布尔机场爆炸事件发生后,拜登曾表示,美国将对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分支“ISIS-K”追杀到底并让其付出代价,美军可以在任何时间对该组织的任何基地进行打击。8月27日,美军无人机在阿东部楠格哈尔省实施空袭,打死伊斯兰国阿富汗分支两名高级成员。而这些行动基本由MQ-9无人机完成,美空军MQ-9“死神”是美国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研制的察打一体无人机,于2001年2月首飞,可在超过1.3万米的高度飞行。该无人机可通过卫星远程控制,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反恐。美国无人机反恐作战行动实践证明,无人机命中精度越来越高,现正向自主控制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未来几年内,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并不意味反恐作战行动结束,无人机必将成为打击伊斯兰国和新的基地组织的利器。

目前,英国皇家空军公布“保护者”无人机,系该国在全球反恐战争中的最新武器。该型无人机长约38英尺(约合12米),操作人员可从遥远的基地通过卫星连接让“保护者”无人机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滑行、起飞和降落,配有先进的传感器并可携带多达18枚“硫磺”导弹以及“铺路IV”型激光制导炸弹,执行关键的监视和精确打击任务,以及为当地政府提供搜救和巡查支持。“保护者”无人机由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制造,将由一个3人小组操控,包括一名远程飞行操控员、一名传感器操控员和一名任务情报协调员,因其具有特殊的防冰和防雷保护措施,能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执行任务。英国预计将装备16架“保护者”无人机,在2024年前开始服役。

无人机成为局部战争常态化武器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因战事需要,美国陆军、海军开始大批订购靶机,如OQ-2A靶机、OQ-3靶机、OQ-13靶机。后两种靶机均安装了大功率的发动机,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225千米,飞行高度达3000米。

20世纪60年代初,无人机就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侦察领域。它依靠装在机上的可见光照相机、电影摄像机、标准或微光电视摄像机、红外扫描器和雷达等设备,执行各种侦察和监视任务。无人机先后参加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美军打击塔利班作战、伊拉克战争、纳卡冲突,已由“侦察保障”逐步演变为“进攻主角”。

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出动无人机在伊军前沿阵地上空昼夜实施侦察,提供实时图像,引导地面部队摧毁了伊军阵地。2019年9月14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一处“世界最大石油加工设施”和油田遭袭击后,也门胡塞武装宣布其使用了10架无人机对上述设施进行了攻击。2020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地区)的战斗中,无人机在双方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显而易见。尤其是许多军事专家对阿塞拜疆国防部不断发布刚从土耳其购买的Bayraktar TB2“旗手”、从以色列购买的“哈罗普”自杀式无人机打击亚方装甲车辆、火炮、汽车甚至步兵阵地的画面视频感到震撼。尽管我们从公布的视频中能清晰地看到,被无人机炸毁的是此前已被击中的目标,但是无人机攻击影像效果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去年12月,中东和外高加索地区所发生的局部冲突表明,无人机的作用正日益增大。难怪有军事家甚至预言,21世纪将是无人机发展的“黄金时期”,无人机势必全面取代有人驾驶战机,并成为21世纪的“战场主角”。

在未来战争中,无人机作为异军突起的“新生力量”,不仅能有效补充卫星侦察等手段的不足,也能执行远程侦察、边境巡逻、目标识别、电磁干扰、物资运送、精确打击、自主打击、察打一体、毁伤评估、常态反恐等多样化作战任务,必将成为未来战争最重要的常态化打击武器。可以预测,无人机必将成为世界各国武器装备发展中的最大亮点,成为21世纪陆战、海战、空战、天战的“撒手锏”,成为攻防作战中一种新生作战力量,既能使用自身携带的多种对地攻击武器对敌前沿和纵深地区地面军事目标进行打击,也能使用空对地导弹或炸弹对敌防空武器实施压制;既能使用反坦克导弹等武器对敌坦克或坦克群进行攻击,也能使用集束炸弹等武器对敌地面部队进行轰炸;既能发现目标、判断目标价值后就可自主发射导弹,也能对敌方指挥控制系统进行欺骗干扰等等。

在未来战争爆发前,无人侦察机将配合有人高空侦察机、太空卫星,对敌方前沿、纵深地域目标进行侦察,尤其是无人机发现目标就可以快速把目标方位、面积大小等图片信息传递给己方指挥中心或无人机操控员或空中有人驾驶飞机飞行员,供其决策参考,下达远程打击指令。虽然目前无人机的隐身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随着隐身技术的不断完善,无人机的隐身性能必将得到提高,再加上机身体积较小,隐身突袭,防不胜防。

无人机成为附带损伤误伤常态化武器

多年来,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肆意利用无人机对他国发起军事打击多数都在平民密集地区进行,造成了大量无辜平民死伤。据相关机构统计,自2010年至2020年,仅在阿富汗,美军就发动了13072次无人机袭击,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美国还不会对“附带损失”承担责任。

2011年2月,一架美军无人机就炸死了二十多名阿富汗平民,其中包括两名儿童。2011年4月,美军在阿富汗赫尔曼德省执行空袭任务时,首次确认“捕食者”无人机利用远红外瞄准器对准了两名美国士兵,最后向他们发射了导弹。2021年5月,在巴以冲突中,以色列自行研发的防空系统“铁穹”可谓是大显神威,不仅拦截哈马斯发射的90%火箭弹,还不慎击落了一架以军自己的“云雀”小型无人机。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21年8月28日称,五角大楼出动“死神”无人机,利用不含炸药的特殊“地狱火”导弹代号“R9X”,对“伊斯兰国呼罗珊组织”(“ISIS-K”)组织负责人发动空袭,可以使指挥官精确定位目标并减少平民伤亡的可能。但是,塔利班表示,仍有两名妇女和一名儿童在袭击中受伤。

可以预测,无人机误伤概率将来要比有人战机等其他武器要高,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无人机体积虽小、重量轻、结构比较简单,没有驾驶舱和座椅、仪表、生命保障系统等设备,采用模块式设计,便于更换任务组件。但是,整个无人机系统操作程序却比较复杂,一般包括无人作战飞机、遥控站和数据链。机载系统包括信息存储与传输系统、信息感知与对抗系统、任务规划与管理系统,以及飞行器飞行控制与管理系统,等等。因此,无人机与有人战机相比,无人机与操控员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和变化的程度要比有人战机复杂得多。第二,将来无人机要与有人战机一起协同作战,操控员除了要熟悉无人机系统操作要领外,还要了解其他飞行平台的操作技术。所以,无人机在未来空战中误伤不可避免,且作战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发生误伤事故。第三,反无人机技术,如电子干扰、欺骗、阻断、无线网络破译入侵、网络病毒等,使无人机无法正常运行或其摆脱人为控制,难免会发生误伤和附带损伤事故。第四,操控员人为失误,无人机发生误伤和附带损伤不可避免。一般而言,无人机采用远程遥控操作模式,操纵无人机是一项专业性极强而复杂的工作。根据统计数据,相当一部分飞行事故是由操控员的失误造成的,大约占到事故的14.7%。现在,无人机操控员训练采取基地、模拟、网络训练模式,虽然合成环境考虑了昼夜、风、恶劣天气和热效应等因素,会让人有身临其境战场的感觉,但是毕竟不是实战。据最新资料统计,在2001年至2011年10年期间,美军无人机共发生了95起飞行事故。这些事故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人为因素。美国空军研究报告指出,“捕食者”无人机的坠毁事故主要原因已从原先的硬件失效方面转移到人员操作失误方面。此外,无人机遥控站可以设在地面上,也可以设在飞行器和舰船上,对无人机进行跟踪、定位和数据传输要求人与无人机及各种设备共同工作、相互配合,通过人机交互传递命令,指挥控制无人机执行攻击任务。操控员为了提高无人机生存能力,很可能不进行近距离的识别目标就先发制人,这就增加误判的概率。相关国家也在紧锣密鼓加紧研发利用海上、空中载体发射无人机技术,以期实现机动中人机(无人机)一体化作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