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小众遗址(呼和浩特的古城述略)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
古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地区古代城市数量的多少可以说明这一地区历史上的繁荣程度。呼和浩特地区是我国北方较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是我国历史上建造城市较多的地区之一。
经考古工作者多年调查研究证实,本地区历代兴建的大小城市有60余座。最早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最晚的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众多的古代的城市,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区及周围的旗、县境内。其中,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汉代的定襄故城,北魏时期的盛乐城,唐代的东受降城,辽金元时期的古丰州城以及明清以来的归化绥远城等,一大批历史上著名的古城遗址,有的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一、战国云中城
云中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99年~前387年),是呼和浩特地区出现的第一座城市,也是迄今考古发现和史籍记载中最早提到的一座古城。云中城最初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为屯兵打仗而兴建的一座军事性质的城堡。距今已有2300余年的历史。
云中城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南42公里处托克托县古城乡的古城村。古城周长8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现存城址清晰,城垣最高处为8米。城内除出土了战国时期的文物外,还发现了秦汉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遗物。说明了城址除战国时期使用外,还被以后各个朝代沿用过。1974年,在托克托县境内出土过一枚刻有“云中丞印”字样的汉代龟形钮铜印。1984年又在云中城址西门外约50米处发现了一件带有“云中”二字戳记的汉代陶碗残片。都证实了史籍所载云中城址位置的准确无误。云中城不仅年代久远,而且也是呼和浩特地区面积最大的一座古城。
云中古城出土的菩萨纹瓦当
二、众多的汉代古城
西汉时期,是呼和浩特地区历史上建造城市最多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本地区居住人口最多的一个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呼和浩特一带的人口达到33万6千余人。为了便于加强管理,先后在本地区建造过大小县城20余座。
(一)成乐古城
西汉早期建造,为定襄郡郡治及成乐县县治所在地。古城位于今呼和浩特市正南40公里处和林格尔县土城乡的土城子村,闻名全国的蒙牛总部盛乐园区即位于这一带。现存城址是历代重修扩建后的古城遗址。城址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2250米,东西宽1550米,占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成乐古城因地处中原与边塞的门户要道,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所以在以后的北魏、隋唐、辽金元等时期,历代王朝都曾在成乐城的旧址处筑造新城或扩建旧城。因此也形成了呼和浩特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古城,时间达1500余年之久。
土城子古城遗址,作为自战国以来延续了1500余年的重要古城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建造的数十座古城中,除了沿用战国的云中城和新建的成乐城外,现已考证核实的汉代古城还有:
(二)八拜古城
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南10公里处的八拜村,该古城呈“凸”字形,北城墙残高3米余,东南城墙较低,西城门堆土高大,城周5里左右,据考古考证,为汉代原阳县故城。
(三)塔利古城
位于呼和浩特东北部,赛罕区巴彦镇塔利村北约1公里处,塔利为蒙古语称“塔布陀罗亥”的汉语转音,汉语意为“五个大土堆”,当地人把这五个大土堆俗称为“荒凉堆”,实际上是5座大型汉墓。在汉墓北约1里处,即是塔利古城。塔利古城规模较大,分内外两城,皆呈方形。内城靠近北部,每边长约250米,外城东西宽约850米,南北长约900米。内城城墙保存较好,基宽15米,残高2~3米。内城地表散见陶片较多,主要是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还有罐、盆、豆等陶器残片。此外,内城地表还发现有柱础、磨盘等遗物。外城地表所见遗物较少,陶片多分布于南城门附近。
上世纪6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调查了塔利古城,文章《内蒙访古》曾收录于中学课本。其中写到:“古城作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在内城的地面上到处可以看到汉代的绳纹陶片……”
经考证,塔利古城为定襄郡武泉县故城。古城和五座古墓于1996年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利古城遗址
(三)西梁村古城
位于赛罕区黄合少镇西梁村,北城墙残高1.5米,长241.1米,宽7米,西城墙南端残存48米,高1.5米。面积227×369米(83763平方米),南墙残存两段,一段10米,另一段140米。地表有青灰陶罐,褐陶釜,板瓦等残片。《呼和浩特市志》认为是汉代定襄县城址。
(四)陶卜齐村古城
位于赛罕区榆林镇陶卜齐村南,古城北50米处是京包铁路。城内西高东低,呈缓坡状。东墙隐约可见,其余三面墙仅残存一小部分。墙最高处1.72米,宽4.5米,夯土层12~15厘米。古城遗址面积为676×276米(186576平方米)。遗物有陶片、瓮、罐等残片,为泥质黑灰陶,口沿为方唇,饰以绳纹,也有素面的。考证认为是汉代陶林县故城。
(五)二十家子村古城
位于赛罕区黄合少镇二十家子西滩村。古城四面环山,大黑河上游东支及北支经城北汇流西去,城南翻过一列黄土丘岗为一片广阔平原。经发掘,发现城墙、大型房基、井窑及零散文物。城墙在地表0.3米下,为夯筑土墙,墙内夹杂着许多西汉早期绳纹陶片,面积约235000平方米。大型房基距地表约0.9米,位于城南北部当中,为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夯土墙基。屋内两行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由筒瓦和板瓦复盖,发掘中还发现西汉晚期的墓葬及唐、辽、金的文化分布。出土遗物有“安陶丞印”、“定襄丞印”。西汉半两钱、五铢钱、残瓦及陶器,据史料及遗物看,应为汉代安陶城。
(六)沙梁子古城
位于玉泉区小黑河镇沙梁子村西北。2017年,为配合呼和浩特市新机场快速路及城区三环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小面积发掘。出土遗物非常丰富,包括大量的陶制品和石制品、铜制品、铁制品、骨制品、牙制品、漆器以及贝壳、动物骨骼等。出土遗物及清理的遗迹可见沙梁子古城是一个长期连续性居住利用的城址。从出土陶器的风格及钱币铜印等遗物判断,沙梁子古城遗址的时代主要集中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属汉代城址。有认为是汉代北舆故城。
沙梁子古城遗址发掘现场
(七)坝口子村古城
位于回民区攸攸板镇坝口子村西南约1公里处,本村人称为“城忽筒子”,为汉代古城遗址。
此外,还有赛罕区巴彦镇白塔村古城、新城区毫沁营镇哈拉沁沟口古城、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的大古城村古城、把什乡的古城村古城、平基村古城、白庙子乡的土城村古城、台阁牧乡的霍寨村古城;托克托县中滩乡的哈拉板申古城(沙陵故城)、燕山营乡的章盖营村古城(桢陵故城)、中滩乡的蒲滩拐村古城(阳寿故城)、黑城乡的黑水泉村古城;武川县庙沟乡的土城子古城、大青山乡的什尔登古城、大蓝旗乡的什兰哈达古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的榆林城村古城(武成故城)、黑老窑乡的古城窑村古城(武进故城)、董家营乡的布袋村古城(云阳故城);清水河县小缸房乡的上城湾村古城(桐过故城)、窑沟湾乡的下城湾村古城(骆县故城)、喇嘛湾镇的拐子上村古城等等。
坝口子村一角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新建的城市较少。重要的古城有盛乐城、云中宫(城)、白道城和武川镇等。除少数是新辟的城址外,大多古城都是在汉代的旧城址上沿用的。
(一)盛乐城,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乡的土城子村。是北魏早期时在被废圮的汉代成乐城旧址上重新修筑的一座城池,取名“盛乐”。盛乐城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在呼和浩特地区活动的政治中心。也是鲜卑民族在建立北魏王朝和入主中原之前在北方地区最早建立的一座都城。
(二)武川镇,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乡的土城梁(亦有人认为是二份子乡的城滩古城或达茂联合旗希拉穆仁的城圐圙古城)。是北魏王朝为了防止北方其它少数民族的入侵,修筑的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六镇”之一。六镇中的其它五镇均建在靠近呼和浩特辖区外的边缘地带。只有武川镇建在市北的阴山背后,成为屏障呼和浩特平原及本地区最北的一座军事重镇。
(三)白道城,位于回民区攸攸板镇坝口子村。坝口子与呼和浩特,就好像南口镇与北京那样,都是位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交通要道上。白道城是北魏时期为了控制大青山南北的交通,在坝口子村南一座原汉代旧城的废址上兴建的一座城堡。白道城堡遗址位于汉代遗址南侧,东墙全长约190米,其余城垣已夷为平地,偶尔可见一些零星的瓦砾。1965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城址中发现有古代波斯萨珊王朝时期流通的银币和残缺了的北魏石刻佛像等遗物。
因城池背后的山梁上有一条由凝灰岩构成的山梁,远望尤如一条白色带子,故将此城称作“白道城”。
(四)云中宫,是北魏时期沿用战国的云中故城时用的名称。北魏时重修了云中城,并增建了子城。北魏王朝还在云中城设置了“云中镇”。成为镇守呼和浩特平原的重要基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上述的古城外,现已考证核实的北魏古城还有武川县二份子乡的城滩古城、东土城乡的北土城村古城;清水河县城关镇北的古城坡古城(昆新故城)、北堡乡的尖山村古城(尖山故城)、以及县城东北的树颓古城等。
四、隋唐时期古城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境内新建的城市仍较少,多沿用以前的旧城。新建的城池有隋朝的大利城,金河县城和唐朝的东受降城。
(一)大利城,位于和林格尔县的土城子村。是隋王朝在北魏盛乐城的旧址处为北方突厥族的可汗修筑的城池。唐朝沿用后,在这里设置了管理北方地区的单于都护府。成为全国著名的“六大都护府”之一。
(二)金河县城,位于托克托县城关镇北的七星湖处。是隋朝时为安置突厥人而又建的一座城池,唐代后废圮,后被河水、淤土湮没。
(三)东受降城,位于托克托县城关镇西北处。是唐朝建立后,为了抗击突厥人,在阴山以南的黄河北岸修筑的三座受降城之一。因其位于东端,故称“东受降城”,唐末废圮。
五、辽金元时期古城
辽金元时期,是呼和浩特建城较多的时期。其中最著名的城市是丰州、东胜州和云内州城。
(一)丰州城,位于赛罕区巴彦镇白塔村。城垣呈方形,周长4500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古城建于辽代初期,是一座仿唐代内地“里坊制”形制建造的城市。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450余年。古城遗址内至今保存着一座千年古塔。丰州城是辽代西南境内最大的州城和商贸中心,呼和浩特地区也因此城的著名而被称作“丰州滩”。
丰州城唯一遗存的建筑“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
文物工作者在清理丰州城白塔时,在塔内发现的我国最早纸币实物“中统元宝交钞”
1970年在丰州故城中窖藏出土的 元钧窑“小宋自造”铺首衔环双耳兽足香炉
(二)东胜州城,位于托克托县城关镇北的东沙岗处。当地俗称“大皇城”。城为方形,城围约1300米。古城建于辽代早期,是在原唐代东受降城的基础上兴建的。因城址与西面黄河对岸的唐代胜州城(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境内)同名,故称“东胜州城”。东胜州城也是辽金时期最著名的州城之--。
(三)云内州城,位于托克托县北端的古城乡南园子村。是略晚于丰州、东胜之后的又一座州城。城为方形、面积约2平方公里。因城址旁有一古塔。故当地人也称它为“西白塔古城”。云内与东胜、丰州在呼和浩特平原上三足鼎立,被统称为辽代著名的“西三州”。
(四)其它古城。除上述三座州城外,现已考查证实为辽金元时期的古城还有: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的泉子村古城、章盖营村古城、黄合少镇的赛音不浪村古城、朱亥村古城,赛罕区八拜的达赖营村古城;土默特左旗陶思浩乡的什尼板申村古城,站村古城、察素齐镇的察素齐古城、沙尔沁乡的沙尔沁村古城、大岱乡的大岱村古城;托克托县燕山营乡的碱池村古城;武川县东土城乡的东土城村古城、哈拉门独乡的城梁古城、纳令沟乡的古城湾古城;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的小红城村古城、清水河县窑沟乡的下城湾村古城(宁边故城)等。
六、明清时期古城
明清时期,是呼和浩特地区兴建城市的又一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本地区建造的城市主要是用于军事驻防的“卫城”和“板申城”等。
卫城,是明朝早期时在本地区修筑的一种军事建制的城堡,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境内的南端一带。其中:
东胜卫城,位于托克托县的城关镇处。
镇虏卫城,位于托克托县黑城乡的黑城村。
玉林卫城,位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的榆林城村。
云川卫城,位于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的大红城村。
除此之外,明代阿拉坦汗还修筑了许多大小不等的板申城(部落军事城堡),如:今呼和浩特市境内的土默特左旗北什轴乡的白只户村古城、毕克齐乡的小古城村古城、铁帽乡的苏卜盖村大、小古城等。
明清两代最著名的城市是,明代建造的归化城和清代建造的绥远城。
归化城,位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始建于明隆庆年间,万历初年建成,明廷赐名“归化城”。归化城最初曾是呼和浩特土默特部落兴建的“八大板申”城之一。早期的归化城规模很小,城围不足2000米,面积约0.25平方公里。城为方形,仅设南北两个城门。清代康熙年间,由于平定噶尔丹战争的需要,对归化城进行大规模的重修、扩建。扩大了城池约3倍。清乾隆后,又多次重修,形成了凸字形的内外城。内城为官府衙门的驻地,外城成为平民的生活区和商业贸易区。历史上的归化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经过数百年来的不断发展,使它成为一座北方的重要都市,也是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历史名城。
归化城北门,即俗称的“旧城北门”
绥远城,建于清代乾隆初年,是清政府出于防御战争的目的而兴建的一座军事驻防城。绥远城位于归化城东北5里处。城为正方形,城围长4500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城墙夯土筑成。外面用砖包砌,坚固结实。至今有一段未被拆除的城墙仍完好如初。城市是仿京城的形制而建,建造过程极为严格。城内街道整齐,布局合理。城中建有绥远将军的衙署和八旗兵营。最初的绥远城,完全是一座军事城堡。该城当“关外之冲,扼西北之隘”,有“北国锁钥"之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战争的息,绥远城也逐渐失去了往日军事城堡的作用。
绥远城将军衙署一角
现存的绥远城城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