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

一、见证历史:气象观测史上最热的夏天

我们正在亲历气象观测史上的最热夏天,或许没有之一。6月中旬起,我国的大范围热浪渐成排山倒海之势,且一波更比一波广,一波更比一波强,8月12日起,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出之前从未发过的高温红色预警,有可能要连发10天以上。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1)

8月19日的高温橙色预警

截至8月19日,这场旷日持久的高温已持续了68天,除黑龙江外,全国其他所有省级行政区都出现了高温,28个省级行政区出现了40度,26个省级行政区出现了破全年纪录的气温实测,西北、青藏、华北、西南、中南、华东、华南的高温全部达到历史极端水平,堪称史无前例。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2)

6月以来我国高温分布

不仅是我国,中亚诸国、南亚诸国、西亚诸国、西欧北欧和南欧诸国、美国、格陵兰等也都出现了破纪录的极端高温,而且强度都非常大,像伊朗的53.6度,葡萄牙的47度,英国的40.3度,挪威北极圈内的32.5度以及芬兰的31.7度,都是有气象观测以来仅见的数据。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3)

不管从什么角度,2022年的夏季高温都非常极端,足以载入史册。那么,今年为什么这么热,高温范围为什么这么大,持续时间为什么这么长?这样的热浪,以后会不会成为常态?这都和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命息息相关。

二、蛛丝马迹:四大开关逐渐变形

时间倒回2022年4月1日。那时,持续两年并造成了全球气候异常的双峰拉尼娜正慢慢消退;北极圈附近、热带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和青藏高原这几个地球的关键部位,似乎并没有什么异样。大量研究表明,这四个关键部位,对北半球尤其是我国的夏季天气有重大作用,我们将它们称为“四大开关”。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4)

7月21日-8月5日我国高温分布

正是因为当时“四大开关”还算正常,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汛期预测只是谨慎的表示,今年夏天会偏热,长江流域会偏旱,华东华中和新疆将有“阶段性热浪”。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5)

国家气候中心季风预测

然而到了月底,形势已大变。

第一,北极圈附近,尤其是北海道、楚科奇半岛、加拿大东海岸和北欧,海水和沿海陆地的升温速度远快于预期,但与此同时北冰洋并未明显增温。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6)

近期全球海温距平分布,来自NOAA/PSL

第二,在热带太平洋,一股冷水突然涌出,海洋尼诺指数(ONI)扭头下跌并打破4月历史记录,赤道东风越来越强,信风指数急速拉起。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7)

第三,北印度洋的增温形势也发生了变化,非洲东岸出现降温迹象,而印尼以西的增温加速,热带印度洋偶极子负位相状态开始形成。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8)

第四,也是更大的变化,来自青藏高原,从3月开始的变暖不断加剧,大量冰雪超速融化,高原积雪面积从偏多转为偏少。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9)

5月青藏高原积雪情况,中气爱根据公开数据制作

这些大洋深处和世界屋脊上的蛛丝马迹,草蛇灰线般的留下了极端天气的伏笔;但即使是在气象卫星全天候监视的今天,一开始也很难见微知著,从这些庞大又发散的变化中窥得大风大浪的前兆。不过,风起于青萍之末,不管人类是否察觉,四大开关变形的后果,马上就要发作了。

三、罪魁祸首:三大火炉依次出场

北极圈的开关最先变形。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急速的增温扩大了北极圈附近的温度差,5月起西风急流扭曲分叉,出现了强劲的双急流。在平时,宽厚的西风急流平稳地横穿温带,将酷热和寒冷隔离开;而分叉后的西风急流上凸下翘,弄出一个个暖脊或暖高压,失去了屏障作用,给亚热带的酷热气流沿经线带路,将它们引入温带、寒温带甚至北极地区。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10)

于是到了6月,一道强大的暖脊在亚欧大陆形成,于6月中旬抵达我国。西风带暖脊,正是今夏我国极端高温的第一只火炉,它烘烤出了6月中下旬的第一波极端干热,河南超过43度,河北超过44度,郑州、石家庄、西安等市连续超过40度,河北灵寿等地打破历史纪录。不过,就在河南出现严重旱情的紧要时刻,暖脊被冷涡取代,第一只火炉熄火。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11)

6月25日我国高温分布,中气爱制作

然而此时,不光北极圈开关变形了,太平洋印度洋和青藏高原的开关全都变形了,而且是彻底变形。在热带太平洋,拉尼娜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夏季异常发展,大洋尼诺指数连续三个月打破同期纪录;在热带印度洋,东西海盆的海温向两个方向发展,IOD指数直线下跌,一举突破纪录;在青藏高原,积雪融化进一步加速,7月初的全球冰雪监测显示,高原积雪已所剩无几。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12)

青藏高原快速融雪后,中气爱制作

很显然,四大开关发出了密集强烈的信号,它们形成了罕见的共振,让费雷尔环流、沃克环流、哈德莱环流全部异常,让下沉气流集中力量,顽固笼罩在西北太平洋、我国南方和青藏高原,阻止一切季风进入,水汽上升凝结和台风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它们把第二、第三只火炉的火力加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而且要和第一只火炉无缝衔接,且无限续航。这第二只火炉的名字,就是副热带高压,而第三只火炉的名字,是南亚高压。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13)

8月15日前后副高情况,中气爱制作

相比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的国民知晓度要低一些。但实际上,南亚高压高居万米以上,是boss之上的boss。它遥控着北印度洋、北太平洋和亚洲的季风系统,对副热带高压维持、台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直白一点说,没有南亚高压支持,副高的位子就不会稳,控制力度就不会强,时间也不会久。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14)

南亚高压示意图

7月上旬台风暹芭走后,副高火速出击,和伊朗高压联手打通北半球,依次制造了西部热浪、长三角热浪和下旬东南沿海热浪,上海、温州、福州分别打破历史记录,广州也创造了无台风下沉情况下的高温记录。不过这个时候,南亚高压还不算很强,所以,烘烤7月南方的,充其量就是一个半火炉。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15)

暹芭登陆后云图

正因为此,当8月南亚高压达到极盛状态后,副热带高压得到了极大的支持。两大高压联手牢牢控制我国,长江流域第一次面对两个大火炉的长期正面烘烤,强度最大也最持久的高温来临。正是8月两大火炉联手制造的极端高温,让2022年的高温在强度、广度和持久度上,都远远超出以往年份,成为完整气象观测史上的第一。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16)

8月19日重庆气温打破纪录

四、余波未尽:超级高温后的世界和我们

总而言之,2022年的这场旷日持久的最强高温,是一次全球性的极端气候事件,是一系列异常气候因子--包括但不限于北极圈附近陆面海面异常及其诱发的西风急流紊乱、拉尼娜反季节异常发展、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创纪录强负位相—的共同作用,从而让异常强大的西风带暖脊、副热带高压、受极强南亚高压支持的加强版副热带高压无缝衔接,接力持续控制我国所致。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17)

IOD示意图,素材来自BOM

不管从什么角度,这些气候因子的异常表现,都和全球变暖脱不开干系。研究证实,全球变暖不仅是大气增暖,更是海洋增暖,现在的海洋远比过去暴躁多变;全球变暖不是均匀的,会存在北极放大效应—北极圈附近的异常增温就从这里来;全球变暖对气候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影响更大—急速融雪的青藏高原,就是全球最重要的气候敏感区,或许没有之一。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18)

造成本次高温的各因子示意图,中气爱和风羽酱制作

甚至于2022年最强高温事件本身,既是全球变暖的一部分,又是全球变暖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这场高温过后,我国乃至全球的均温数据又要改写,全球变暖进入全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高温过程中,北冰洋一直非常安静,北极海冰虽然有过阶段性快速融化,但整体很正常。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这次的高温事件中,我们还未遇到最极端的情况,异常气候因子还没有完全集齐。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19)

北极冰盖示意图,素材来自NOAA

可以预见,如果变暖继续,更多更强烈的气候因子碰到一起的机会还会再增加,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更旱、更涝、更极端、更激烈的未来很有可能到来。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20)

全球变暖示意图,素材来自NOAA

我们正在经历气象观测史上最热的夏天,未来很可能经历更热的夏天。在这段史无前例的酷暑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不断升高的地球记录,更看到了强大的电力和水利基础设施,井然有序的社会生产以及千千万万不惧高温,仍然在工作学习以及看文章的你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多,强度越来越大,但灾损总体越来越小。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21)

近日南京,中气爱拍摄

对全球变暖以及和它相关的越来越强的极端天气事件,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天气,随时为更极端的天气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充满自信,相信在社会经济和科技的持续发展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可以防御的,而且可以防御的越来越好。这就是我们搜集海量数据和文献,耗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埋头研究并制作内容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2022年全国高温(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22)

2020年的江西,风羽酱拍摄

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周文教授对本期视频节目的帮助和支持!

部分参考文献

一、六月高温:双急流事件与“热穹顶”

[1] Rousi, E., Kornhuber, K., beobide arsuaga, G., Luo, F., & Coumou, D. (2022). Accelerated western European heatwave trends linked to more-persistent double jets over Eurasia.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 385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1432-y

[2] Wang, C., Zheng, J., Lin, W., Wang, Y., Wang, C., Zheng, J., Lin, W., & Wang, Y. (2022). Unprecedented Heatwave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 during Late June of 2021: Role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Global Warmi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2-2078-2

二、七-八月高温:ENSO、IOD与南亚高压

a. ENSO及其对东亚天气的影响机制

[3] Wang, B., Wu, R., & Fu, J. X. (2000). Pacific-East Asian teleconnection: How does ENSO affect East Asian climate? Journal of Climate, 13, 1517-1536. https://doi.org/10.1175/1520-0442(2000)013

[4] Xie, S.-P., Hu, K., Hafner, J., Tokinaga, H., Du, Y., Huang, G., & Sampe, T. (2009). Indian Ocean Capacitor Effect on Indo-Western Pacific Climate during the Summer following El Niño. Journal of Climate, 22, 730-747. https://doi.org/10.1175/2008JCLI2544.1

[5] Xie, S.-P., Kosaka, Y., Du, Y., Hu, K., Chowdary, J., & Huang, G. (2015). Indo-western Pacific ocean capacitor and coherent climate anomalies in post-ENSO summer.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33.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15-5192-6

[6] Fang, X.-H. et al., 2022: Will the history-record southeasterly wind over the equatorial Pacific in March 2022 trigger a third-year La Niña event? Adv. Atmos. Sci.,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2-2147-6

[7] Wang, B., Xiang, B., & Lee, J.-Y. (2013). Subtropical High predictability establishes a promising way for monsoon and tropical storm predic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0, 2718-2722. https://doi.org/10.1073/pnas.1214626110

b. IOD与东亚气候

[8] Webster, P., Moore, A., Loschnigg, J., & Leben, R. (1999).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dynamics in the Indian Ocean during 1997-98. Nature, 401, 356-360. https://doi.org/10.1038/43848

[9] Zhou, Z.-Q., Xie, S.-P., & Zhang, R. (2021). Historic Yangtze flooding of 2020 tied to extreme Indian Ocean condi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 e2022255118. https://doi.org/10.1073/pnas.2022255118

[10] Cai, W., Santoso, A., Wang, G., Weller, E., Wu, L., Ashok, K., Masumoto, Y., & Yamagata, T. (2014). Increased frequency of extreme Indian Ocean Dipole events due to greenhouse warming. Nature, 510, 254-258.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3327

c. 南亚高压与东亚气候

[11] Shi, J., & Qian, W. (2016). Connection between Anomalous Zonal Activities of the South Asian High and Eurasian Summer Climate Anomalies. Journal of Climate, 29. https://doi.org/10.1175/JCLI-D-15-0823.1

[12] Wei, W., Zhang, R., Wen, M., Kim, B.-J., & Nam, J.-C. (2015).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South Asian High and Its Relation with Indian 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Journal of Climate, 28, 2623-2634. https://doi.org/10.1175/JCLI-D-14-00454.1

[13] Wei, W., Zhang, R., Wen, M., Rong, X., & Li, T. (2013). Impact of Indian summer monsoon on the South Asian High and its influence on summer rainfall over China. Climate Dynamics, 43, 1257-1269. https://doi.org/10.1007/s00382-013-1938-y

[14] Huang, G., Qu, X., & Hu, K. (2011). The impact of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on South Asian High in boreal summer.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8, 421-432.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10-9224-y

[15] Wang, C. (2020). Land-surface processes and summer-cloud-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effects on downstream weather: a review and perspective.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7. https://doi.org/10.1093/nsr/nwz22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