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磨滩农家小院介绍(这里有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
精准扶贫之所以被所有人称赞和拥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贫困村、贫困户的“一个都不能少”。在皋兰县石洞镇,即便是较偏远的村子,新变化依然不少。正在豆家庄小学读一二年级的赵若曦、赵若瑜姐妹,每天下午放学都乘坐3路公交车返回县城居住;村医王毓信做梦都没想到一个村子还能成立“官方”卫生室且配备3名村医;王俊香家里条件宽裕却闲不下来,为村里的砖厂做3顿饭每月挣3000元,每晚8点还带领30个村民一起跳广场舞;涧沟村75岁独居老人梁雨风,眼看房子过于破旧晚年还有幸住进了政府出钱修建的新房子……这些小小的变化便是石洞镇豆家庄、涧沟的人居环境“改头换面”的缩影,一个偏远村庄如今成了宜居的新型农村。“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像以前了,心里有梦,地里有宝,人活得洋气!”今天,精准扶贫这种最立体、最直接、最彻底的连接、交汇、共享、包容、共生,让农村的人居环境全方位提升改善,让农村惊奇地从“空壳”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致富之地。首席记者张鹏伟文/图
1 这里有一连串的新变化
从皋兰县城驱车前往豆家庄,一条乡村公路像飘落在山间的玉带,点缀在生机勃勃的农田间。
曾记得,几年前,这条路坑坑洼洼,村民的外出、农资的运进、粮食的运出都极为不便,而等到升级为便民路,也同时成了致富路。
之前驾驶城际公交501的龚成尧,选择驾驶从豆家庄发往县城的2路公交车,“老了老了,能在自家门口上班,轻松多了,一个月还能挣5000多元呢!”
有了这趟公交车,在豆家庄小学一二年级读书的赵若曦、赵若瑜姐妹每天下午放学半小时就能抵达在县城打工的妈妈跟前,村民们则随着55分钟一趟每天7趟的公交车进城采购、探亲、洽谈。
在以前,文娱生活被认为和农村“格格不入”,甚至会被“指指点点”。随着“精准”精神扶贫的深入,跳广场舞便成了村里的日常。
两个孩子已成人在外打工,丈夫跑运输,55岁的王俊香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大闲人。可王俊香却不甘于“寂寞”,每天在村里的砖厂做饭,每个月挣3000元;每晚8点,她又在村文化广场带领30位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村民跳起广场舞,她甚至挑选了十余人组了队伍在县城的大舞台上表演。
按王俊香的话说,“一夜间,我们村有了精神文化生活且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走进有30户居住的豆家庄新农村,更有一番城镇商住小区的景象。王树东家的院墙上满是爬山虎,院子里种着龙豆、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面积达146平方米的两层小楼窗明几净。
“我们家在县城也有房子,但大家都在新农村住。因为新农村清静,基础配套一应俱全,院子里也能种菜,而且十几分钟就能到县上,是最宜居的地方了。”采访中,王树东用大嗓门重复着“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像以前了”。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再到“家庭签约医生”,村民口中称谓的变化则是63岁王毓信见证的新变化。
“第一批村上已经签约了500户,包括未脱贫户、65岁以上老人、高血压病人、糖尿病病人,每隔3个月我们就要全部上门走一遍,查病情,指导求诊。”让王毓信没想到的还有,村卫生室竟然配备了3名医生,“像一支随时能战斗的队伍”。
入户结束回到村委会,村委会主任王应天则开始为记者细数精准扶贫以来的新变化:铺设通村道路2条10.4公里,村社道路、红砖主巷道20条9.05公里,安装路灯200盏;投资166.8万元建成了豆家庄村幼儿园;建有乡村舞台2处,文体广场3个,农家书屋1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入社成员42人,其中贫困户34人,主要经营玉米、蔬菜、杂粮的收购与销售,有效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2016年成立互助资金协会,注入资金50万元,会员78人,其中贫困户20人,2016年发放贷款44万元,2017年发放贷款50万元,通过互助资金协会的运行,有效解决了农户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记者采访中发现,对于几乎所有村都积极推进的环境卫生整治项目,豆家庄村也做得不错。该村投资30万元,配备垃圾桶300个,修建护栏网500片,安装隔离桩200个,同时配备垃圾车2辆,定期对农户垃圾桶中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建立起“户收集、村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此外,村社主干道至村委会道路两旁已全面绿化,且成活率达95%以上;院落周边也已基本实现绿化。村内道路平坦,且村庄内干净整洁,主要巷道内基本无粪堆、草堆、土堆、残垣断壁和乱堆乱扔垃圾现象。
2 这里的人都能安居乐业
和豆家庄749户2220人相比,涧沟村873户2563人更是大村。涧沟村较为偏远,开通的514路公交车每天只发2趟,但在7个社都停靠。
在涧沟村,记者也采访了两个温馨的小故事。
丈夫去世后,33岁的梁雨风便开始独自抚养子女,如今子女成人她已独自生活10余年,今年75岁的她看起来依然身体硬朗。
梁玉风的家干净,温馨,在农村,这样的妇女被称之为女强人。可眼看住的土坯房已破败不堪,梁玉风还是犯愁了。就在这时,精准扶贫的暖心政策悄然到来,村上出资2万元为梁玉风盖了一间20平方米的新房子。如今,房子已经盖好,看到来采访,梁玉风远远地就给记者微笑,“我算是能安享晚年了!”
魏著荣今年73岁,十几年来,他和孙女相依为命,独自抚养孙女求学至大学,感动了无数乡邻。如今,魏著荣家的土坯房漏水严重,村上出资4.5万元为其盖了60平方米的新房。
在涧沟村采访时已是晚7点,村党总支书记金秀兰专程从家赶到村委会,细说精准扶贫以来的变化:近三年,晋等升级通村公路11.48公里,红砖硬化通户巷道24.4公里,水泥硬化通村社道路11公里,新修农田灌溉渠道41.5公里,安装路灯195盏,新建文化广场2处3300平方米,河道治理衬砌石墙800米,维修残垣断壁1595米,人饮工程建设截水墙56个,发放880个垃圾箱;发放精准扶贫贷款43户213万元,扶贫互助金44户38万元。
三年来,涧沟村对具有发展能力的农户进行计算机、种养殖、厨师、电焊等技能培训,共培训200余人次。通过培训、贫困户发展蔬菜种植175亩,红砂洋芋800多亩,养殖羊1800只以上、猪近千头、鸡上千只。
“以前我们很少出门,也很少有外面人来,现在通了公交车,国家也在搞扶贫,天天都有外人来,我们露脸的机会多了,也就得全方位提升自己。除了把种庄稼变成发展产业,也得把自己收拾干净,发展一下精神文化生活。这些事都是我家几辈子不敢想的。”和魏著荣一样,很多村民对精准扶贫带来的新变化赞叹不已。
对于涧沟村的改变,驻村工作队的一位队员则说:“以前村委会事少,很少有人来。精准扶贫以来,村上事多了,村委会和村民的关系也好了,很多村民有一点点事就跑到村委会来‘求帮忙’。整个村和谐、宜居,俨然成了一个越来越有范儿的新农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