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1)

有没有一个时刻,让你特别崇拜父亲?

对马飞来说,那个时刻发生在他的6岁生日。

那还是1991年,爸爸马皓文作为北京亚运会的火炬手,在万众瞩目下举着圣火向他跑来,并且把亲手制作的地球仪送给了他作为生日礼物。

那也是马皓文人生的高光时刻:圣火传递的终点,正是他作为设计师主持建造的东沛大桥。仪式结束后,它即将正式通车。

马飞坐在爸爸的肩上,享受着鲜花、掌声、人群的欢呼。可万万没想到,刚建成的大桥突然在他们眼皮底下垮塌了……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2)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3)

这就是最近正在热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开头。

它的故事并不复杂。大桥垮塌,邓超饰演的马皓文替整个单位背了黑锅,入狱7年。这期间,妻子离婚,儿子马飞成了让学校头疼的垫底差生。他出狱之后,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儿子完成了从垫底生到航天员的逆袭。

电影上映8天,票房已近6亿元,但争议也不小。有人看完之后泪流满面,极力推荐;也有人质疑剧本逻辑,表示不切实际。

每个人对电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这部电影更多带给书单君的,却是关于教育本质的思考。

也就是说,有哪些东西,是我们作为父母或老师,最值得教给孩子的?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4)

为什么要学习?

影片中,马家父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长大之后想做什么?”

“上清华北大啊,妈妈说的。”

“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5)

书单君当时听到这段话的时候,内心是有一点震撼的。

中国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

但是,然后呢?

上完大学,才二十出头,可能连人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以后的日子孩子们要怎么办?

我的朋友小白,在老家的一所小学当体育老师。对生活在小城市的女孩来说,在编老师基本是能找到的最稳定和体面的工作了,铁饭碗,收入不差,还有寒暑假。

但就在前几天,小白突然跟我说她不想当老师了,因为觉得没劲。

我很意外,于是和她有了如下叩问灵魂的对话:

“觉得没意思,那当初干嘛去考老师啊?”

“我学的体育,不当体育老师还能干啥?爸妈也都想让我当老师。”

“学体育,难道不是因为喜欢吗?”

“当时主要是为了好考学……”

“……那你现在想干什么?”

“我也不知道。”

小白不是个例。其实,只要你留心,会发现周围不少工作了几年的人都在苦恼: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却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6)

更纠结的是,他们目前在做的,往往还是别人眼中的“好工作”:

“做公务员多好啊,稳定。”“女孩当老师最好了,容易找对象。”

这么好的工作,我却不珍惜,是不是我有问题?很多人就在这样的怀疑和犹豫中,拧巴着过了一年又一年,错过了事业发展的黄金期。

上学的时候,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没能告诉我们:怎么区分过程和目的?

如果有人能像《银河补习班》中的马皓文那样告诉我们:大学只是过程,是通向你未来的桥梁,而不是未来本身,我们的人生也许会有所不同。

可能有人会说,考个好大学,就是为了找个收入高的工作啊!

可是很多人没想到,如果把收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那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厌弃自己的工作。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7)

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他的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中提到,我们对一份工作是否有热情,取决于两类因素——

一类是基础因素,即外因,包括地位、薪水、工作条件等等,但这些因素只能保证你不嫌弃这份工作,但不能让你喜欢这份工作。

另一类,则是动力因素,即内因,比如挑战性、责任感、获得认可和个人成长。

这类因素往往和我们的内心感受有关,让我们觉得这份工作有意义,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专业,最终爱上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物质激励不是真正的动因,我们一生最大的成功并不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而是内心深处的满足。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8)

搞清楚什么是我们这辈子最重要的东西,才是如何评价自己人生的关键。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教育要教给孩子什么内容”的问题了:

教育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让他在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能够反观自己,学会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

当一个孩子明白,好好学习不是为了上一个自己都不清楚的“好大学”,而是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时,他才能被真正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有些老师和家长喜欢给孩子讲“木桶原理”: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所以要补上自己的弱科。

这是很大的误解。

因为教育不是注满水桶,而是点燃火把。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9)

孩子,你想做什么?

怎么帮孩子找到自己,这取决于父母和老师如何看待孩子,如何与孩子沟通。

作家龙应台有个主张,叫“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

只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从属看待,我们才可能发现孩子真正的特质和闪光点。

说着简单,做起来却不易。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是缺乏深入沟通的。

《银河补习班》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是,邓超塑造了一个非典型的中国爸爸,父亲终于不再是寡言少语,默默付出了。

影片中,马皓文非常喜欢和马飞平等交流。他会看着他的眼睛,而且也经常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10)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11)

感受到被平等对待的马飞,不会对他掩藏自己与学习无关的兴趣,甚至会当着他的面放松地玩游戏。

当马皓文发现儿子对飞机感兴趣时,就花钱给他买飞机模型,甚至在学校不允许请假,自己经济也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带马飞去南方看航展。

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沟通交流中,马飞一步步发现并确认了自己的兴趣,找到了人生的箭靶子。

只可惜,这样幸运的孩子,目前还是太少了。

更现实的情况,倒更像《三傻大闹宝莱坞》。

三个主角之一的法罕一出生,就被父亲指明了人生道路:

“我出生于下午5点15分。5点16分,我爸爸就宣布:我的儿子会是个工程师!我的命运之戳就此盖下,至于我究竟想做什么,从没人问过!”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12)

法罕一开始并没有反抗,因为父母确实很“爱”他,自己热着也要给法罕的房间装空调,就为了让他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父母确实是“为他好”:“你成为工程师,可以挣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买更好的车。”

可是,法罕在遵从父母意愿,选择了自己根本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专业后,成绩始终很差。

好朋友兰彻用一句话点醒了他:“傻瓜爱着摄影,却要娶机器。每天惦念着摄影,如何学工程设计?”

这时候,法罕才决定为自己喜欢的摄影赌一把。

他跟父母说:“有了摄影工作后,可能会赚少点钱,住小点的房子,开小点的车,但是我快乐。 ”

是啊,大房子、豪车和内心真正的快乐比起来,哪个更重要呢?

很多人和法罕的父母一样,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

但“为孩子好”的前提,应该是“知道孩子觉得什么好”,而不是“我觉得孩子这样最好”。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13)

有一期《奇葩说》的辩题是: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吗?

“完美人生”这个词乍一听让人无法拒绝,但是“完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面对这个辩题,陈铭老师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和爱人都是武汉大学辩论队的教练,所以经常有人讲,“你们女儿将来一定很能说”。

听多了这种夸赞,陈铭并没有感到开心。他意识到,女儿从出生开始,就失去了选择一个不太会说话的人生的权利。

陈铭说,传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雕刻模式,父母信的,仁智礼仪信儒道释,通通教给孩子。

而现代教育的理念认为,老师和家长应该真正变成园丁,不再关注一束花一棵草,而是关注空气、土壤、养料和水分,尽可能营造好的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由成长。

你自由开放,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

在《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就经常鼓励儿子,哪怕别人说马飞“缺根弦”“笨蛋”,他依然坚定地说:

“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我的儿子将会是这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14)

心理学上有个原理叫“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待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按期望对待一个人的时候,他真的会逐渐变成你期望的样子。

所以,如果你期待孩子变得更优秀,就当成,他已经是一个优秀的孩子那样去对待他吧,给他选择的自由,也给他热爱的权利。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15)

父母是孩子全天候的老师

《银河补习班》中还有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马皓文带着儿子在外面转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马飞以为爸爸终于要开始辅导他作业了,结果马皓文却说“我已经辅导你一天了”

是啊,白天马皓文和儿子看到一些工人,在为如何定点爆破一个正梯形的水塔而争论不休,互相指责。

马皓文直接走过去,用了一根水管就快速解决问题,两分钟就挣了八百块。

他告诉儿子,这就是连通器原理,物理课上会学到。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16)

书中是如何描述连通器原理的呢?

几个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注入同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内各容器的液面总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我相信,马皓文这种学以致用的现场教学,比让孩子背一百遍连通器原理更有用,顺便还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

到了晚上,马皓文写申诉书时,马飞以为父亲还在工作,询问父亲自己可不可以先不睡觉。

马皓文的回答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问我。

他把主动权还给儿子,同时也得到了正向的反馈——马飞拿起了自己原来最头疼的英语书开始学习。

家长怎么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家长怎么做。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17)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18)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知友“燕艺丹”的回答是:“做一对平等的夫妻”。

她家在山西的一个小城,男尊女卑十分严重,甚至丈夫打老婆,都让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可她家里不一样。

爸妈都是工科专业,职位相当,收入也不相上下。她小时候生病或者学校有事,都是谁有空谁管,俩人不会觉得,这天然就该是某一方的责任。

这样的家庭环境,从来没让她觉得男生女生在能力上有什么高下,或者“女孩子理科不行”,更无法想象被“养着”是什么情况。以至于听到有人说女孩子要独立,她还很疑惑:不然呢?做人不就应该独立吗?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最为深远的。

父母更是孩子全天候的老师,除了学校课堂上会传授的知识外,立足于这个社会的生存智慧,待人接物的人情世故,立身做事的价值选择,父母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19)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20)

所以,家长的一次身体力行,胜过一万次口头说教。

在《银河补习班》的开头,在自己设计的大桥前,马皓文对马飞说:“爸爸是魔术师,变了个大魔术,就有了这座桥……”话音未落,桥塌了。马飞兴奋地说:“爸爸,这个魔术太厉害了!你还能再变一次吗?”

影片结尾,二十年多年后,当成为宇航员的马飞成功解决飞船故障返回地面,没想到爸爸马皓文用了同样一句话来迎接他:“这个魔术太厉害了!你还能再变一次吗?”

在书单君看来,好的教育,就是一场神奇的魔术。

它会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会让空洞的眼神重新发出光亮,会将无可救药的坏孩子,变成优秀卓越的航天员,会把人人眼中的煤球,变成闪闪发光的钻石……

每一位老师,每一对父母,都有机会成为这样的魔术师。

当我们能够以身作则,能够更多地去看到孩子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思考人生意义,勇敢去追求内心的兴趣时,我们终会迎来那“见证奇迹的时刻”。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是怎么又进去了(邓超让孩子逆袭成优等生)(21)

主笔 | 燕妮 编辑 | 黑羊

图源 | 《银河补习班》、《爸爸是女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