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最好的生活就是丰收(一个农民的春夏秋冬之望丰收)

编者按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保障粮食安全,需要进一步发挥农民积极性和主动性。西安市长安区种粮大户薛拓,2008年牵头成立了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探索进行土地托管流转,引进现代化农机装备,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粮食。由于种粮成绩突出,薛拓多次获得“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等荣誉称号,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薛拓和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鲜活的榜样。本报将持续跟踪关注,推出一个种粮大户春夏秋冬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海涛 艾永华

农民最好的生活就是丰收(一个农民的春夏秋冬之望丰收)(1)

5月9日,雨停间隙,薛拓(右)薛强(左)父子,来到神禾塬托管的麦田里,查看小麦生长情况。本报记者 袁景智摄

5月14日,天下起了雨,老薛给自己、给大伙放了一天假。这是春节以来,他第一次放假。老薛闲不下来,又谋划起了他的无人农场。智慧农业前景诱人,这几年成了热门。老薛想搞个无人农场进行试验。由于疫情影响,进展有点慢。他想加把劲儿,争取今年能建成。

老薛名叫薛拓,今年64岁,家住关中平原的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中丰店村。

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后稷“教民稼穑”于此。千百年来,这里的庄户人家始终坚守着一个传统——在院子的门楼上悬挂“耕读传家”等匾额,其材质大都由传统的木头、青砖变为现在的瓷砖。老薛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

2004年,老薛尝试着托管流转土地种粮食;2008年,他牵头成立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任理事长。

老薛干了很多次“吃螃蟹”的事情:购买植保无人机、建立植保基地、修建无人机跑道、购买进口大型拖拉机、建立无人机学院……

在老薛心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粮食种好。

无人机成农机,农民办无人机学院、修无人机跑道

关中地区种冬小麦。农民秋种、冬灌、春管、夏收。5月4日一大早,老薛带着队伍来到神禾塬上,给合作社托管的小麦打药。小麦刚进入扬花灌浆期,正是病虫害防治最为要紧的时候。

有人拉水、有人喷药……大家分工明确。安排完活后,其实老薛可以什么都不用干,但他还是不放心,也闲不下来。他给自己也派了活:保证每一株小麦都能喷到药。

老薛种了40多年地,其中的门道,摸得清清楚楚。从打药机车辙的距离,他可以判断出喷药是否到位。他不停地在地头来回走动观察,不时给农机手打打手势喊喊话。老薛带着大家,一天就完成1000多亩小麦喷防任务。

合作社刚成立那几年,靠人背着打药桶喷药,一个人一天顶多能打完50亩地。光打药桶,合作社就买了200多个。2010年,合作社托管流转土地达3万亩。春季喷防,要一二百号人忙活一个多月,从3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

2012年年初,老薛偶然看新闻得知:无人机可以打药,一天作业四五百亩。他被深深震撼:一台无人机能顶十多个劳力。他心动不已,相中了一台价格20多万元的植保无人机。

那年春季,无人机让大家开了眼,一天作业500多亩。很多人专门跑来就为了看一下无人机咋打药。大家对老薛竖起了大拇指。

2013年年底,合作社建成占地200亩的农业植保基地,还修建了无人机跑道;后来,又陆续购进了20多台无人机。

随着无人机应用增多,每到农忙时节,老薛就感到无人机和飞手不够用,于是想搞无人机培训。2020年年底,合作社的无人机培训学院办了起来。

消息发布后,报名电话被打爆了。榆林市榆阳区思路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思耀国,派了两批共8人,不远千里从榆林到西安学习。

学院累计培训了100多人。在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榆林都有学院培养的飞手。需要时,老薛一声“号令”,召集周边三四十名飞手带着无人机前来“协同作战”不成问题。

老薛说,以前打药,一亩地人工费10元,3万亩地要花30万元,忙活一个多月。现在有了无人机、打药机,十多天就忙完了。合作社的20多名农机手也是无人机飞手,每人每月工资6000多元,每月合计十几万元。

抵押7套房,凑齐300万元,买回“天价”拖拉机

进入5月,西安的天气日渐炎热。中午,麦田里温度直逼30℃,太阳晒得人眼睛发疼。老薛黝黑的脸庞上不断渗出密密麻麻的汗珠,汗珠逐渐汇聚,沿着脸颊流下,滴入泥土中,成为滋养小麦的“肥料”。

从远处猛然望去,老薛的身影如同定格在麦田中的石柱。

老薛背过打药桶、赶过牲口、拉过架子车……他知道干农活的艰辛。因此,他对各种新型农机农具有着执着的追求。2016年,老薛又寻思着买拖拉机。

那年6月,老薛一直在路上跑着,坐硬座火车、睡小旅馆,从西安市到渭南市,再到咸阳市,再到河南省洛阳市……

越看,老薛的胃口越大。本来,他计划花二三十万元,买一台功率150马力的拖拉机;到最后,变成了花300万元,买3台功率210马力的进口大型拖拉机,还有配套农具。

老薛找儿子薛强商量:“你看咋样?”

“300万元,钱哪来?”薛强问父亲。

“想办法凑。那机器好得很,干完了合作社的活,还能到外面揽活。过不了几年,就回本了。”老薛说。

老薛的老婆和闺女,还有合作社其他成员,都被吓了一跳,但没人能犟过老薛。

钱不够,还差200万元。老薛闺女、大舅子,合作社会计,还有一位农资经销商,把7本房产证交给了老薛进行抵押。

公证那天,房产的夫妻双方,还有合作社相关工作人员,30多人到场,黑压压一片。

当年9月,3台拖拉机开进合作社大院。“我爸买农机,要求十年不落后。”薛强说。

新拖拉机1台能顶原来的3台。老薛、薛强,还有合作社的农机手们,铆足了劲干活。用了11个月时间,合作社就还清了贷款,把房产证还给了房主。

从2016年下半年到2019年下半年,3年时间,合作社揽活6万多亩,挣了200多万元。拖拉机的本钱也回来了。

这些年,合作社购买大中型农机150多台(套),总价值超过1200万元;还组建了农机、农技、植保和水电4支专业服务队,聘请6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作为技术顾问。

“现代化种田才有出路。”老薛说。

收集架子车、拖拉机、无人机……老薛想建农机博物馆

开春以后,神禾塬上麦苗青青,一望无垠。每当微风吹过,碧涛起伏蔚为壮观,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许多人慕名要到老薛的合作社去看看。

在合作社的仓库里,有很多用不上的旧农机农具——架子车、打药桶、拖拉机、打药机、播种机……老薛一直没舍得扔。“我想办一个农机博物馆。”他说。

每次看到这些“老伙计”,老薛就回想起了以前的艰苦岁月——6月天,顶着烈日,拿着镰刀割麦、碾场;三伏天,冒着酷暑,穿着外套,给玉米浇水、施肥;冬天,冒着严寒,趁雨雪天气,给小麦施肥……

合作社买的第一台植保无人机,已经多年不用了,但老薛一直留着。每过一阵子,他还要擦拭一次。“这是一台划时代的农机,是将来农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老薛说。

春耕以来,合作社的农机损坏了一些,需要补充。老薛准备忙完了这阵子,重新购置一批。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和儿子都要细细读。合作社的3台大型拖拉机,政府补贴了40多万元。”老薛说,“现在农民种地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保险补贴……有这么好的政策,我种粮的劲头更足了。”

“受国际形势和疫情影响,最近每斤小麦涨了三四毛。人要吃饭,没有粮食不行!”老薛说,“咱是农民,种好粮食是咱的本分,也是为国家作贡献。”

目前,合作社托管流转土地3万亩,规模居全省前列;年亩均成本下降200多元,增收粮食100多公斤。由于种粮成绩突出,老薛多次获得“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等荣誉称号,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小麦进入扬花灌浆期后,老薛每次到麦田里都要估产。从这头儿走到那头儿,走一段,他就拔下一个麦穗,仔细地数起麦粒数。

“1、2、3……19,太少!”

“1、2、3……45,一般!”

“1、2、3……60,很好!”

数完,老薛还要捏一捏,甚至是把麦粒剥出来,放到嘴里嚼一嚼,看是否饱满。

看着用心血与汗水浇灌的小麦茁壮成长,老薛露出了笑容:“看样子,今年又丰收了!”

来源:陕西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