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低下的流行病学资料(深井效应童年创伤影响未来健康)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工作几年后的我们,不管是同学聚会还是朋友聊天,谈论的高频词不再是明星八卦、家长里短,而是肥胖、睡眠、肠胃、甚至是脑梗、心脏病等与健康有关的问题,交流着各种健康的忧患或者共识:

“你不能再熬夜了,熬夜最伤身体了!咱们都不年轻了,现在熬一宿一周都缓不过神来!”

“你可不能久坐,买个手环提醒自己站起来走动。另外,多喝热水真的有用。”

“你必须得每周运动几小时,懒惰就会油腻,油腻就会生毛病”

很多时候我们趋向于相信:人们的身体健康状态基本上只与我们的行为有关。简单来说,你身体毛病多,主要是个人意志力不够,没有坚持好作息、习性还有适当的运动。

但往往身边还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作息、生活习惯都不错,甚至每天都有定时、定量的锻炼,结果突然就查出癌症,或是心脏出现了问题,说走就走了;还有的人平时看起来乐观开朗,但突然就被诊断为抑郁症。

其实这些案例的背后,都可能有一个共同的致病因子,那就是童年逆境经验。

发现这个真相的娜丁·伯克·哈里斯医生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博士、美国儿科学会“韧性计划”咨询委员会成员。她既是一位屡获殊荣的儿科医生,也是童年不良经历研究领域的新锐科学家。

娜丁·伯克根据自己的研究发现写出了《深井效应》这本书,用科学实证让大家明白,避免童年创伤是每位养育者的教养底线。

智力低下的流行病学资料(深井效应童年创伤影响未来健康)(1)

一、童年不良经历是什么?

曾浏览过这样一个帖子:童年的阴影真的会相随一生吗?

这个话题有超过六万的关注,有将近一万五千条回答、四千多万的浏览,可以说是个很好的调研问题。

那时候,我对于童年阴影的定义还停留在遭遇过虐待、家暴、霸凌或遗弃这样情节严重的事件,但很快发现我错了。

童年的不好经历,也许是父母一句伤人的话:“你看看人家,你怎么就这么不省心?”“你是姐姐,就应该让一下弟弟妹妹!”“我很忙,没空理你!”“不就是打两下吗?能怎么样?”

也许是被敷衍和无视的愿望:“买什么玩具,浪费钱还耽搁学习!”“这次我忘了,咱们下次再说。”

或者是被随口贴上的标签:“你可真是个笨脑子”“太丢人了”“你真是个废物”“干啥啥不行”。

有时是一种控制:“骂你是为你好”“打你是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甚至是目睹了父母情绪失控、家暴的场面,也会让成年后的人回忆起来就神经紧张。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过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在漫长的时间里,你有没有治愈了那些你想起来就不快乐的事情呢?你可能会很难过地发现,即使记忆模糊了,但我们的身体反应依旧很诚实。

有童年心理创伤的人,成年后往往会有酗酒、抽烟、暴饮暴食这些对健康有高风险危害的行为。

据书中研究,童年不良经历会使学习障碍和行为问题发生率增加32.6倍,冠心病、癌症、中风、糖尿病等重症患病率增加3倍,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患病率增加4.5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童年的伤一直与我们同在,并且有可能为后来的身体健康埋下危险的种子。

二、到底什么是深井效应

1854年8月下旬,伦敦爆发了一场严重的霍乱。苏豪区的宽街地区是爆发的中心,短短三天,就死亡了127人。而到当年9月的第二周,已有500多人死亡,民众极其恐慌。

当时的主流学说认为:霍乱、黑死病都是由脏空气传播的。然而,约翰·斯诺是伦敦的一名内科医生,他每天接触很多的病人,自己却没有患上霍乱,所以他并不相信所谓瘴气传播疾病的说法。

为了查找病因,他费劲周折,最终推断出“凶手”是一处使用手动泵的公用水井。他说服了当局下令拆除了水井的手动泵,霍乱就逐渐平息了,这就是“深井效应”一词的由来。

对此,娜丁·伯克发出振聋发聩的问话:假如100个人都喝了同一口井里的水,而其中98人出现腹泻,我们是应该开处方治疗腹泻,还是该停下手中的笔,问一问那口井里到底有什么?

他们根据虐待、情感忽略和家庭功能障碍,把童年不良经历分成了十项。分别是:

1.周期性情感虐待;

2.周期性肢体虐待;

3.身体接触式性虐待;

4.疏于照看;

5.情感忽视;

6.家中有滥用药物者,如与酗酒者或药物滥用者同住;

7.家中有精神疾病患者

8.母亲被家暴;

9.父母离异或分居;

10.家庭成员有犯罪行为,如有家人入狱。

针对研究对象,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60%-70%的患者有过至少一种不良经历,12.6%的患者有四种以上的不良经历。每符合一项就记一分,得分越高,健康风险就越大。得分在四分及以上的人,患心脏病及癌症的概率是零分者的2倍,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概率则是零分者的3.5倍。

同时研究也表明,无论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及医疗条件如何,童年的不幸经历都是所有人的高风险致病因素之一。

三、不良童年经历如何影响孩子?

01 导致应激反应系统失调

我们都知道孩子害怕打针,做了妈妈后,定期要带孩子打疫苗,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个高大的爸爸把儿子横着夹进了打针区,这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哭嚎着不要打针,而奶奶一脸焦急地在后面抱着他的衣服跟着。

轮到他打针的时候,医生负责打针,护士努力抱他的头,爸爸夹着他的身体、胳膊,奶奶则按住他的腿。就那么几秒钟时间,尽管是冬天,爸爸却出了一头大汗,松了一口气说:“搞定了!”

打针真的有那么痛吗?不,其实那个疼痛程度远远比不上一个男孩每天上蹿下跳磕磕碰碰的疼。可这孩子怎么就怕成了这样?

我相信,因为爸爸妈妈对他最好使的恐吓就是:“你再调皮!明天带你去打针!”

这个小男孩的表现,就是他对打针的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我们的身体经过漫长时间进化而来的一种本能反应。而应急反应也分为正向应激反应和毒性应激反应。

正向应激反应是看到喜欢的人,或者运动员在比赛前的适度紧张。这能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从而获得好的成绩。

而我们要说的毒性应激反应,会发生在儿童经历了不幸之后,比如遭受了身体上或精神上的虐待、忽视或暴力后,没有得到成年人的照顾,导致这种影响长期存在。这会破坏儿童的大脑结构和发育,在孩子成年后,让他更有可能患上相关疾病。

比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在娜丁·伯克看来,很多孩子都并非真的是患有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导致他们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真正原因,是身体的压力反应调节功能坏掉了。

因为她在评估过702位病人之后,发现一个规律:如果一个孩子有四种以上的童年逆境经验,这个人遇到学习或行为问题的机率是一般人的32倍。

就像许多老师所说:“问题孩子的背后,多数有个问题家庭。”问题不在孩子身上,他们却被当成了问题孩子。

还没有结束,毒性应激反应的危害还不止于此,压力激素也会影响免疫系统。

费利蒂医生在参与的研究里,分析了15000笔资料,发现童年逆境经验关联免疫疾病的概率也要高很多,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第一型糖尿病等等。

02 不当教养方式会代际传递

暴力下成长的孩子,脾气比较差,因为这就是爸妈从他们父母那里学来的教育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从小被父母打压和操控的孩子,骨子里藏着自卑,但可能他也正在操控着自己的孩子;

缺乏父母陪同的人,他可能会更叛逆,也会对家庭缺乏责任感,更少陪孩子;

目睹了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家暴的孩子,长大后对爱情、婚姻总是无法进入深层的亲密关系……

童年不良经历的影响比遗传病更加稳定地传给了下一代。这是为什么?

麦吉尔大学的迈克尔·米尼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做了一个研究。他们把刚产下的鼠宝宝和鼠妈妈分开,一段时间后再把鼠宝宝放回鼠妈妈身边后,鼠妈妈会通过舔毛的动作来安抚紧张的幼崽,就像人类的拥抱和亲吻一样,但也有的鼠妈妈对鼠宝宝的到来则无动于衷、冷漠对待。

而被经常舔毛的幼鼠有了自己的孩子时,也会经常给孩子舔毛。而被冷漠对待的幼鼠,就产生了毒性应激反应,也会同样对待自己的下一代。

据观测,母亲的安抚行为不仅影响了幼崽的“童年”,还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里持续发生作用。

所以比起基因里的遗传病来说,毒性应激反应更容易遗传,这也就是我们要努力去学着做更好的父母

四、如何改善童年不良经历带来的影响?

大家肯定迫切地想知道,专家到底有没有研究一种特效药,来消除我们和孩子身上的毒性应激反应?

很遗憾,没有。

但这不代表我们毫无办法。假如我们能够认识到,许多人的心理、行为问题的根源是童年逆境经历,那么我们最起码能做的两个对策就出来了:

第一个是保护孩子远离儿童不良经历,特别是在儿童敏感期(指大脑对环境中的刺激反应特别灵敏的时期,通常为六岁以前);

第二个是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做好家庭给孩子的支持,不断改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照顾好自己,不用陷入内疚和羞耻,觉得自己让孩子感到失望。当我们处理好自己的状态和情绪的时候,就能成为孩子最好的情绪缓冲器。

在书中,哈里斯医生针对童年不良经历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治疗模式,这六大项目就是:睡眠、心理健康、健康的人际关系、运动、营养、冥想。

我们主要了解一下后面三项的医学作用:

运动除了延缓衰老之外,规律的运动会增强大脑和神经细胞的运转,帮助孩子的学习与记忆。想要孩子学习更好,至少要给孩子一项运动特长,比如游泳,比如打乒乓球,让孩子适当规律地运动,这比一味刷题要高效得多。

除此之外,规律的运动也能调节压力反应,改善失调的免疫系统,如果每天做一小时会出汗的运动,就和健康饮食一样,能够增强免疫力,改善毒性应激反应。

冥想则最让人感到独特,练习正念和瑜伽。医生发现压力会导致我们启动应激反应系统,但冥想会让人心跳变慢、血压降低,带来和压力反应相反的效果。

从冥想计划,以及其他的营养饮食、运动计划中,她确实看到了孩子们每天的进步:有的孩子在学校能够专心学习了,有的孩子有效地控制了气喘,或者减重成功了。

这六大治疗童年不良经历的方法,不仅仅是针对出了问题之后的补救,在当下也是在提醒我们父母在六大方面要注意,这样才是真正助力我们孩子幸福的人生。

还要明确,“童年的不良经历”并不是弱势群体的标签,不同收入、成长环境的孩子都有可能有童年的不良经历,它就像感冒一样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所以不要责备,要大胆面对。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日常一定记得多与孩子和家人“抱抱亲亲”,这能有效缓解每个人一天的压力与疲惫。

智力低下的流行病学资料(深井效应童年创伤影响未来健康)(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