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养育一个心理不生病的孩子
心理学一直讲安全感。那么,到底什么是我们天天说的安全感呢?从潜意识的角度来看,已知的,经历过的那些事物,就是安全的,它们带来的感受、反应都是已知的,持续的,不会变,这就是安全感。
例如你常常点的外卖,其实并不见得是最好吃的。但是总能在30分钟之内送来,味道其实也还可以。
时间和味道对你来说,都是已知的,持续且稳定。所以当你要点外卖的时候,手指总是不由自主的把这家又翻出来了。
而那些未知的,没有经历过的人和事,对于潜意识来说,就是不安全的,会带来不安全感。
所以每当我们来到一个新环境,总是会打起全部的精力来适应,那是潜意识在调动所有的注意力。
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是安全感呢?
孩子的安全感是从小培养的。
父母提供庇护,呵护孩子避免意外和风险,满足孩子的生存所需,这就是安全感。
往往是从孩子出生开始,家庭环境的安全,父母对待孩子态度的安全,逐步由外内化到内心。
听起来容易,本该做起来也容易,但有些父母真的做错了。
1.不良的激励,破坏安全感
有妈妈在疫情期间,是这么激励孩子学习的:
你知道吗,今年疫情,家里的生意都赔钱了,保姆雇不起了。
要是情况再糟糕些,我们还要卖房子。
给你报的课外班,都挺贵的,你要好好学习,知道吗?以后你都要靠你自己!
这样的激励,会起作用吗?
会!
因为这样的激励,会直接激发孩子的不安全感,进而引起孩子的焦虑。孩子在焦虑的状态下,会向着妈妈提出的学习方向,花费更多精力。
但是,在焦虑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效率,是无法保证的。
更糟糕的是,这种焦虑的产生,是以破坏安全感为代价的。这不是良性的激励,也不是良性的安全感。当孩子在不良的状态下持续时间太长,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2.归属感,带来安全感
良好的安全感,是一个持续、稳定、可靠的存在。
就像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心爱的小熊,抱着睡觉的那种。已经旧旧的了,可是这只小熊就是那个持续、稳定、可靠的存在。哪怕妈妈出差,哪怕是到外地旅行,孩子只要抱着它,就能感受到安全,安心好好睡觉。
睡觉是潜意识活跃的状态,所以只有在安全的情况下,我们才更容易入睡。当你感觉到害怕焦虑的时候,是睡不着的。
除了从小家庭所带来的安全感,归属感也带给我们安全感。
归属感也是一个心理学挂在嘴边的名词。
简单来说,归属感就是知道我是谁,知道我在哪,知道我是有价值的。归属感,来自于被关注,来自于被看见。
这就是鼓励能够起作用的底层逻辑。
当我们鼓励孩子的时候,孩子被关注到,孩子的努力被看见,孩子从我们的鼓励和肯定中,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他就获得了归属感,从而增加了他的安全感。
3.错误的关注,让孩子的心理患上慢性病
有妈妈谈了这么一个情境:
8岁的儿子,在自己完成线上作业,妈妈在沙发上看手机。
儿子开始用笔敲桌子,妈妈说:“好好写作业,别出声。”
儿子看了妈妈一眼,继续写作业。
一会又开始敲桌子了,而且越来越用力。“我跟你说了,别敲了,你写作,敲什么呀?”妈妈声音加大了。
儿子安静了一会,又开始敲桌子。
这时候妈妈忽地站起来,走到儿子旁边,打了儿子的肩膀一巴掌,大声吼着说:“你没听见我说呀!非要我大声吼你!是不是呀!就不能好好写作业吗?!”
这是个很典型的情境,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 8岁
一个8岁的孩子能够自己去完成线上作业,不管他完成的质量怎么样,这个学习的动力和状态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在描述中,这个鼓励不存在。
- 妈妈看手机
青春期的孩子跟我们说:我当然喜欢玩手机,我爸妈也喜欢玩手机,他们比我还喜欢玩手机。
手机很多时候成了家里的老二,成了夫妻之间的第三人,孩子的潜意识对手机又爱又恨。
- 求关注
敲桌子,是孩子一个下意识的动作。
说明这是从孩子的潜意识直接发出的信号。孩子在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孩子也在表达对妈妈关注的需求。
孩子的潜意识在求关注,孩子想通过求关注,获得归属感,他想要妈妈离开手机,看看自己。
- 消极关注
妈妈给关注了吗?给了。
一句话“好好写作业,别出声”。8个字的关注,只有制止,没有鼓励和肯定。
这是一个消极的、错误的关注,错误的关注,注定带来不良的后果。
- 烦躁
孩子停了一会继续敲,更使劲。
孩子的潜意识升级了求关注的强度,妈妈的边缘系统直接被唤醒,激发了烦躁的情绪,给了孩子一句反问句的关注。
孩子的潜意识接收到的是责备。鼓励和肯定还是没有。这仍然是一个消极的、错误的关注,注定带来不良的后果。
- 动手
孩子停了一会,又继续敲,更大声!
妈妈的大脑被持续加载压力和刺激,边缘系统进一步过热,情绪反应直接通过快回路进入爬虫脑,引发战斗反应。
于是,妈妈打了孩子的肩膀,同时加上语言攻击:4个感叹句,都是反问。
这自然是更加消极和错误的关注,注定带来不良的后果。
妈妈没有再叙述后面的事情,可能是妈妈生气,孩子哭闹,作业也没做好。
但孩子才8岁,父母的情绪,还能压制住孩子。如果孩子是10岁呢,如果孩子是16岁呢,如果孩子是20岁呢?
用情绪来教育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很管用。因为孩子们害怕。
随着孩子的长大,习惯用情绪来教育孩子的父母,会发现自己越来越管不了孩子。于是他们只能不断的升级情绪,但是越升级,越感到无力。
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不断恶化的亲子关系,父母的情绪在一次一次的,把孩子推的越来越远。也可能带来的是孩子不断向内消化的压力和委屈,时间长了,可能出现抑郁的症状。
4.关注即强化
每位来到心理咨询室的父母都非常委屈。从小到大,所有的操心、着急、生气,都是源于爱。可怎么就导致了今天错误的结果呢?
消极的关注,会带来错误的强化;长期持续的消极关注和错误强化,会让孩子在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强化,这是心理学总会提到第三个词。所谓强化,就是父母的关注在哪里,哪里就会被强化。
就像上面的情境中,妈妈的关注,总是在孩子敲笔这个错误行为上。关注错误,就强化错误。而那些积极的,需要被关注的地方,就被忽视了。
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与积极的关注和强化,孩子就会越来越好。养育一个身体和心灵都不生病的孩子,是父母最最朴素的核心愿望,也是孩子幸福的根本。
5.父母的弹性和稳定,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土壤
我们从上面情境中,也可以看到妈妈的心理弹性欠佳。在孩子敲笔的刺激中,妈妈的理智脑,很快就败下阵来,直接由情绪接管了,情绪脑也容易过热,很快由爬虫脑接管,激发战斗反应动手了。
父母的心理弹性和心理稳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安全感来源。父母稳稳的,孩子才能在胜时不骄,败时不馁。孩子也才能坦然的去体验、去经历,从而锻炼出自己的心理技能,获得强大的心理能量。
任何问题,都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中,我们发现,父母和孩子的改变,同时发生,才是最好的选择。
父母的稳定,不是靠忍。
而是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来不断强化我们的三重大脑,从理智、情绪和底层反应上分别提升自己的稳定程度。这个部分,我们下次再谈。
希望我们的孩子都拥有幸福的能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