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虎妞和祥子人物形象(旧京小民风俗画)

……那玲珑的角楼,金碧的牌坊,丹朱的城门,景山上的亭阁,都静悄悄的好似听着一些很难再听到的声音。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虎妞和祥子人物形象(旧京小民风俗画)(1)

故事梗概:京城里头有个“人和车场”,人和车厂有个车夫叫祥子,祥子每天拼命拉车就盼着能买上一辆自己的车,可是有一天,他不知道怎么醉酒后就和厂主刘四爷的闺女虎妞发生了关系,虎妞说自己有了,让祥子娶她,但实际上等俩人终于和刘四爷撕破了脸成亲之后,祥子才发现虎妞“有”的就是一个小枕头……

骆驼祥子虎妞和祥子人物形象(旧京小民风俗画)(2)

《骆驼祥子》:旧京小民风俗画,虎妞和祥子故事新解

《骆驼祥子》应该是老舍先生最叫得响的代表作了。

虽然,我们还知道的老舍先生作品有:经典话剧《茶馆》,改编成电视剧的《四世同堂》,生活哲理偏重的《二马》《离婚》,还有斯琴高娃和宋丹丹主演电影《月牙儿》的同名原著,但一提起老舍来,大部分人还是一想就想起了《骆驼祥子》。

可不是吗,还有哪个人物比虎妞和祥子更鲜活呢?

虎妞长着一双虎眼,嘴里有俩虎牙,一笑呲着,看上去像个黑塔;祥子又结实又年轻,厚嘴唇,大身板儿,敦厚又有点儿傻,无怪乎当年斯琴高娃和张丰毅能把这俩人给演活了,因为老舍原著就写的出彩儿啊。就连我这个写了十年小说的人在重读时,在看到某些段落也会禁不住喝一声彩,嘿,瞧人家怎写那么好呢。

对于这个故事,书友朋友们想必都能说出个大概其来。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文学评论说它是“关注了老北京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爱说闲话的北京阿姨可能会说,那傻小子有点儿小福气儿。如果让我来说,怎么说呢。哎呀,要想说明白这本书可真不是一句两句的事儿啊。我在写这个书评的时候,好友还在发消息叮嘱说《骆驼祥子》我也喜欢啊,千万要写好啊。

可见它是多么得人心。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碧珊私读

欢迎喜欢文学的朋友加入。每周两篇好书深度推荐。

我心里总觉着,虽然书友们对于祥子和虎妞的故事都很熟悉,但恐怕还是有些地方不大十分准确,所以下面,我们先用问答的形式把这些不准确都给凿瓷实了。

1、骆驼祥子外号是怎么来的?

“骆驼祥子”是祥子因为卖骆驼得来的绰号。

那更准确一点儿呢?更准确一点儿就是祥子有天拉车,拉到城外被几个大兵给拉去军营里做了苦役。有天晚上他趁着夜黑拉了三匹骆驼沿着进城路往城里逃。走半道儿上,他把骆驼贱卖给了养骆驼的老者,换来了三十块大洋。本来没人知道这个事儿,但他住店的时候半夜说梦话自己给说出去了,于是就有了“骆驼祥子”这么个外号。

可别小看这个典故,十几年来每当有人谈起我都会把它说上一说。因为我的老家就在妙峰山的山脚下,也有老的骆驼古道,老舍写的祥子牵着骆驼走的三家店、磨石口(模式口)、黄村这些地名到现在还被京西留用着。

2、虎妞和祥子到底怎么回事儿?

虎妞和祥子是两口子。

那更准确一点儿呢?更准确一点儿是祥子被虎妞灌酒勾引了,虎妞又骗他说自己“有了”才成的两口子。但实际上呢,原文里的这一块儿是个悬案。祥子那天晚上被人辞了包车回到人和车厂。回来的时候撞见虎妞,虎妞已经给脸涂了粉,给嘴唇儿涂了红,还预备了小酒和“犒劳”。而祥子那天回来虎妞预先是不会知道的。虽然,他在虎妞给灌酒之后失了分寸,和虎妞有了那段儿被写的特别云里雾里的一段儿字儿,但实际上到了第二天,祥子就察觉到了这个事儿不对了。虎妞不可能一门心思专等他,如果随便是个人就成了的话,那虎妞是个什么人?他刘四爷知道他闺女是这样的人不管又是个什么人?自己又成了什么人了?虽然后边在虎妞的安排下两人总算成了亲,可直到后头虎妞难产而死,那天晚上的谜还是没解开。

3、虎妞到底是怎么死的?

虎妞是难产死的。那么再准确一点儿呢?再准确一点儿是她是因为岁数大了生头胎,怀孕期间吃的太多太好,生的时候遇到了难产。开始的时候,祥子、邻居小福子、接生婆三个人守着虎妞三天三夜硬是没生下来,大家都没主意的时候,还是虎妞自己出了主意,说让请陈二奶奶(一个半仙儿)。陈二奶奶带着童儿给虎妞画了催生符,可虎妞喝完了还是翻了白眼。

可后来的祥子就有点儿可恨了。小福子说要送医院,送去加难产接生要有几十块。祥子竟没选择送医院而是让虎妞就在自家炕上带着孩子在半夜咽了气。以前看这里的时候只是有点儿感叹穷人的命运多么悲苦,可现在再看的时候却忍不住想要骂祥子真是愚昧无知。就算把虎妞送去花几十块,那也本是虎妞自己带来的钱,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但又想,站在祥子的角度,他视野有限,已经看惯了人世间的种种悲苦,在面对虎妞的惨死也是逆来顺受惯了吧。

骆驼祥子虎妞和祥子人物形象(旧京小民风俗画)(3)

4、 祥子最后到底怎么了?

电影里头祥子有天拉车遇到了刘四爷,刘四爷询问虎妞的情况,祥子说虎妞死了。然后祥子从此落魄了。那更准确一点儿呢?更准确一点儿就是,在小说中,祥子在虎妞去世后又去找曹先生,本想着带上小福子和他一起在曹先生家干活,但他跑到白房子找小福子,小福子竟然女扮男装跑到树林里头上吊死了。祥子没有了最后一点儿希望就开始破罐子破摔,找曹先生,也找过去觉得他老实的主顾去骗施舍,最后面子都舍完了,他就一个人半死不活地在北京城里那么晃荡着。

骆驼祥子虎妞和祥子人物形象(旧京小民风俗画)(4)

不准确的都给凿瓷实了,下面该说说重读这本小说我最直接的感受了。

重看《骆驼祥子》我最惊讶的是老舍先生竟然能把北京的天气写的那么好,写的那么齐整。偌大一个老北京在他的笔下通过祥子这样一个拉洋车的竟然就这么走过了四季。

除了我们都学过的中学课本里那篇夏天的描述,让我最惊叹的是这一段,在第十八节。

云还没铺满了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黑夜了似的。风带着雨星,象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象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碧珊私读

欢迎喜欢文学的朋友加入。每周两篇好书深度推荐。

我惊叹,我羡慕,我嫉妒,我承认这一段儿我写不出来。有节奏,有声响,有画面,天地人景儿全都照顾到了

他观察这么仔细,他那时候一定很孤独。

再一说,是老舍先生的语言。

喜欢他小说的人都知道,老舍先生的语言是他最为经典的魅力之一。那种轻巧的北京话,特别口语化的讲述方式,可俗可雅。但在《骆驼祥子》这本小说中,更为显眼儿的是他使用了大量了心理描写,而那种描写又是西方小说常常使用的。

我曾读过和他同时代的几位作家的作品,如张恨水,小说语言轻巧,更多是传神的叙事性;鲁迅,接近一点儿,但没有老舍用的这么细腻;林语堂,只看过他小说是《京华烟云》,章回体的写法和语言更为东方。

似乎像老舍先生这样,大量地运用心里活动的描写在当时并不算多。曾看到有人说这样细腻的心里描写和对外部世界的敏感观察不符合祥子的身份和教育程度。

这里要说一下,写作小说中有一个难点。那就是如果你小说主人公文化素质不高,我们很多时候在描写他们内心活动时,会因为自己读过的书而拉高他们的思想呈现。比如我去年完成的书店题材小说《最好的收获时光》里,店主阿婆没多少文化,我在描写她内心时就经常让她显露出比她受教育更多的女人的思考,这一点在修改中被重点调整了。但在《骆驼祥子》里,我也在考量它的心里活动和祥子是否搭配,通读下来还是觉得还是搭配的,是可以的,因为小说整体的气氛在那里,对景物的观察写的很“文气”,但对于祥子内心的小心思又写的很“俗气”,这样的度把握起来真的很难。

凭良心说,我不喜欢祥子更同情虎妞。我还记得在前年有次爬香山给同去的朋友一路讲这个故事,讲到虎妞难产去世的时候,我们两人都很难过。按照小说里写的祥子的心理,好像他完全是被虎妞欺骗了才成亲,自己在虎妞难产为了省钱不救人也成了理所当然,这样的男人配不上虎妞。当然,祥子也有他难得的品质,他愚昧所以简单,他保守所以约束自己言行,有点儿出淤泥而不染,但他在对于虎妞和小福子的问题上,真真是不公平。

他能在虎妞刚去世就动心思和小福子在一起,在男人看来他是苦命人找苦命人,但在女人看来未免薄情了一些。

那个为了他把性命都丢了的女人,不过是长得丑点儿罢了。

最后,我们来说说悲悯。

不管之前那个传闻是否是真的,说诺贝尔本来要颁奖给老舍的,仅凭着老舍先生对于他所有作品的悲悯之心,就不亚于任何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如果你也曾自己写过小说就会知道,写作时候对于小说人物怀有悲悯之心其实并不容易。就好像我前面写过的马尔克斯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骆驼祥子》不亚于这两部名著。

只不过,可能因为老舍和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太熟悉了,他太同情他们又因为自己无力改变而太痛苦了,所以在写的时候他的悲悯是那么明显,有些地方都有点儿过于煽情了。比如写小马儿和爷爷那段儿,还有写车夫和车夫老婆去白房子那段儿叙述,那种对于底层人民的深切心疼是发自肺腑的。近百年后隔着纸张你都能感觉出来。

可现在流行的是“性冷淡风”。似乎,过于真诚地反应内心情感是控制力失调的表现,缺乏魅力的不聪明行为。

但,但,但,如果你不想掩饰为什么要掩饰呢?

如果你就想要清晰地写出人物和情节,表露自己的内心激荡,为什么偏要假装高冷呢?寡淡高傲可能会让不熟悉的人对你暂时仰视,而传颂许久打动人心的恐怕还是不加掩饰的真性情,就好像我写过书评的《西线无战事》。

一想起老舍先生来,我就眼眶湿润。每次看到他未完成的《正红旗下》,我总在想,他临死那天该多舍不得呢?还有好些人物没写出来呢。幸好,好作品是不会被埋没的。在影视、曲艺繁荣的今天,老舍先生的作品很多都被改编,我也在十年中看了根据他小说改编的北京曲剧《正红旗下》《四世同堂》《龙须沟》,但曲剧《骆驼祥子》还没得机会去看。

哪天找机会定要去看看。

骆驼祥子虎妞和祥子人物形象(旧京小民风俗画)(5)

下期预告:

《羊脂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成名作。下次我们就来聊聊那个叫羊脂球的女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