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没有旧衣裳 衣裳穿得襸襸地
在新疆焉耆方言中,说一个人的穿着
有很多有趣的词语
比如“长三片短四片”和
“披了个麻袋片子”
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穿着不得体
像是身上随便披了三四片布料
或者披了麻袋就跑到了街上
还有说“穿得展展地”
这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穿着体面的
有干净齐整之意
其实“穿得展展地”是循音找字之误
它是从“穿得襸襸地”而来的
襸襸地,新疆焉耆方言音读为【zàn zánr di】
指“衣服笔挺鲜亮的样子”
第二个“襸”字发音有明显的儿化音
可单用为“襸”
也可叠用“襸襸地”、“新襸襸”
如:“她今儿个这一身衣服穿得襸啊!”
“人家身胚子长得苗条,
再素的衣裳传上都襸襸地。”
襸,本音读为【zàn】
其一指“美好;妍丽”
其二指“鲜艳的衣服”
《集韵》释为:“襸,衣好貌。”
《类篇》释为:“鲜衣谓之襸。”
《玉篇》释为:
“襸,好也,姸也。亦作㜺。”
《广韵》释为:“襸,衣好儿。”
唐初经学家孔颖达
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
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
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
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
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
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
都沉淀于服饰之中
构筑成了华夏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随便翻开一本字典
衣字旁的汉字都是密密麻麻
通常衣字旁的“衣”在字左边时变作“衤”
如:衬、衫、袖、裙、被、襸
在字下边时仍作“衣”
如:袋、袈、裘、袭
与“衤”相近的偏旁是“礻”
是由“示”变形而来,音同“示”
“示”是“神”的本字
从“示”的字,一般与祭祀、祈福有关
比如“神、社、祛”等
礻 赞=禶,读音为【zàn】,指“祭祀”
《广韵》释为“祭名”
《集韵》释为“祝神也。”
襸和禶,这两个字一笔之差
一个指衣服,一个指祭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