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是什么样的现状(识别孩子多动症)
一、好动与多动症
每个生命降生,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在婴幼儿期,父母们会发现,只要小家伙醒着,就会用嘴、手、眼、耳对环境进行各种探索,有释放不完的精力,一刻不停地“玩”。
在小学之后,孩子们不再像学龄前那样随性地玩了。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注意能力也得到发展,可以做到在课堂上遵守秩序、认真听讲。有些孩子的注意力缺陷在这个阶段也开始显现出来,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分心、小动作多”等,被格外关注,难免被大人怀疑是“多动症”。
实际上,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在所有人群中都会出现类似症状,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表现不同。试想一下,大人有谁真的可以做到上班8小时,完全不开小差,一心工作?精力旺盛、活动水平高、不能持久停留在一个地方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活泼好动并不等于多动症。
二、多动症的判断和治疗
精神科所诊断的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是指患ADHD的儿童调节注意和抑制冲动的相关大脑皮层区域明显小于正常同龄人,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
这种障碍可表现为两组不同的症状,分别是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有时这两组症状相互交叠,使得诊断不那么精确。有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但并不多动,有的儿童则表现出相反的模式。但在85%的案例中,这两组症状是共存的。
这两组症状分别如下:
1、注意力不集中(儿童经常发生以下症状中的6种):
• 不能密切关注细节,或在学业、职业任务中犯下粗心大意的错误;
• 难以持续关注任务或娱乐,例如,在演讲、对话或长时阅读期间;
• 当别人对其说话时看似不在倾听,心思似乎在别处;
• 不听从指令,不能完成学校作业、家务或工作任务;
• 难以使任务和工作井然有序,例如不能很好地管理时间,工作乱七八糟;
• 回避或不喜欢需要持久精神努力的任务,例如学校作业,年长的青少年和成人可回避准备报告以及完成表格;
• 经常丢失任务或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例如学校试卷书本,钥匙钱包手机和眼镜;
• 容易分神;
• 遗忘日常任务,例如做家务,青少年和成人会遗忘回电话,支付账单,按时赴约。
2、多动和冲动(儿童经常发生以下症状中的6种);
• 坐立不安,拍手跺脚,或在座位上扭动;
• 不能在教室、工作场所保持坐姿;
• 在不适合的地方四处奔跑或攀爬;
• 不能安静地玩耍或进行休闲活动;
• 总是一刻不停地动,就像上了发条;
• 说话太多;
• 在一个问题完整提出前将答案脱口而出;
• 难以等待轮到自己,例如排队;
• 打扰和侵犯他人,例如谈话、游戏或活动中,插嘴或打断,或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物品。年长的青少年和成人抢过别人正在做的事。
这些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必须发生在两种或更多情境中,例如学校,家庭或职场;与家人、同学和朋友。当这些特征出现的频繁异常,严重干扰了儿童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时,致其社会功能受到损害,父母们需引起重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多动不安,但是学业客观上完成良好,这也意味着孩子的社会功能没有受损,可能不会被诊断为ADHD。
多动症在中国的发病率在6.25%左右,全国大约有2300万儿童青少年正在被ADHD所困扰,按照这个比例,平均一个班上就会有1-2个孩子存在这样的问题,但由于疾病认知的不足,中国ADHD孩子的就诊率不足10%,确诊的患者中也仅有不足三分之一的患儿接受了规范治疗。
ADHD的病因并不明确,但多认为是受到遗传及成长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ADHD较难自愈,若就医及时,积极治疗,治疗结果较为乐观。药物治疗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长期结合心理治疗,到成人时一般治愈效果较好。若未及时治疗,症状持续到青少年及成年,容易导致频繁受伤、学习问题、反社会行为、危险驾驶、药物滥用、焦虑或抑郁等问题,约有4%的成年人受此影响。
三、多动症中的天才
大家广为熟知的很多名人在儿童期曾被诊断为ADHD,这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天才:
游泳选手菲尔普斯在雅典和北京奥运会上一共拿到了14枚金牌。但游泳对菲尔普斯来说不只是一项能让他取得胜利的运动,更是他用来对付多动症的方法。
超好笑的喜剧演员金凯瑞以他夸张的表情和滑稽的表演闻名于世,他告诉大家这都是多动症的结果。为了应对多动症,他一直在班级里扮演搞笑的小丑角色,而且他“一搞笑起来就很难停下来”。
Richard Branson是维珍航空的创始人和冒险家,他也是一名ADHD患者,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创办了一家主流航空公司、把游客送进外太空或是发明一架水下飞机的壮举,并且成为了亿万富翁。
还有《速度与激情》的女主米歇尔•罗德里格兹(Michelle Rodriguez)、作曲家约翰.列侬、美国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等都患有ADHD。
这些奥运金牌获得者、世界500强公司的创立者、炙手可热的影视演员和在政坛富有影响力的人物等等,都在向父母们表达:“如果你的孩子被诊断为ADHD,请不要对宝贝失去希望”!
作者:刘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会员,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擅长家庭困扰、情绪压力、自我成长。)
声明:文章仅做科普分享,图片如有侵权可私信作者删除。
文献参考:《美国精神医学学会DSM-5精神障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