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窑制作全过程(仁寿消失的手艺)

消失的手艺:制作砖瓦、烧窑

(高家)康 君

#仁寿身边事儿##眉山#砖、瓦在民居建筑的应用中占有重要一席,前些年限于条件,有的地区缺乏石材和树木、茅草等建筑材料,因地制宜,普遍使用砖瓦建房;有的地区,石材和树木、茅草等容易得到,比起砖瓦房,既简单又经济,所以草房很多。

烧窑制作全过程(仁寿消失的手艺)(1)

我们家乡在二、三十年前,还存在不少的土墙草房,但瓦房还是有的,只是很少,大多在经济条件富裕的地方,比如街上,或者缺少建材的平坝。

砖瓦房的成本很高,首先砖和瓦的制作比较复杂,需要专门的人士来完成,再由专业的烧窑师来烧制。在过去,这些手艺都是手工操作,现在是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机砖厂。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机砖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比如高家场口到中坝乡的公路边就有一座,数年前荒废了;文宫场不远的五马乡太清观的砖厂至今仍在,后面的那座山被削去了大片,露出红黄的山体,前面的太清观显得孤零零的。

制作砖、瓦的历史很悠久,砖、瓦的发明是随着人们结束穴居而产生的, 传说瓦是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后裔昆吾氏发明的。后来的围城而居,城墙更是离不开砖,砖又分为土砖和火砖。

烧窑制作全过程(仁寿消失的手艺)(2)

我们小时候就见过土砖的制作,在屋后的竹林里有一块空地,舅舅就是在那里制砖的,只见他挖去地里表面上的浮土,把下面的泥土挖开打碎,形成了一个小坑,然后浇上水,待发湿后混入切成2、3寸长的稻草节,赤脚踩踏,使泥土越来越粘,就可以了。制作土砖必须有模具,这是用柏木作的长方体木匣,四面被围,像舂墙的墙板,窄的一边可以取下来,方便将砖分离出来,面和底为空,长1尺多,宽5、6寸,高7、8寸不等。将木匣放在空地处,粘土搲起来倒入木匣内,压平,反过来放到地面,再作第二个,半天的时间,空地里就摆满了土砖。经过十天半个月的阴干就可以了。那时候,许多家庭都自制土砖,房前屋后垒在一起,上面压一层稻草来蔽雨水,作为修建猪圈、鸡笼等用。干土砖制作简单,结实耐用,火砖,其实就是将土砖放入特制的窑中烧制而成,土砖也就是毛胚而已,只是火砖的尺寸更小,用泥的质量更好一些。

制作砖瓦的胚子一定要不断地踩踏泥土。我们问大人们为什么要不断地踩泥?说是为了增加泥土的粘性。后来读书才知道,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制作砖、瓦的经验。

烧窑制作全过程(仁寿消失的手艺)(3)

明朝的《天工开物》一书,记载有瓦、砖的制作和烧制,和我见到的一样,看来这种传统的手艺算是流传有序的。

“凡埏泥作瓦,崛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百里之内,必产合用土色,供人居室之用”,可见中华大地找这样的土非常容易,智慧的先民们是如何发现的?“凡埏泥造砖,亦崛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这就有点讲究了,适合于烧制火砖,我猜想机砖厂为什么在山边选址,取的砂石也是红黄色的,可能也与土质有关吧。

制作瓦也需要模具,一只瓦桶,一个能旋转的支架,一把特制的切刀,一把半弧形的刮板,一把刀尺。切刀是在一根横木上安有弓弦,作为切割的工具,弓弦的长度、横木与弓弦的距离和瓦的宽度和厚度基本一致。烧窑一般在夏秋季,作瓦的泥事先处理好,成整齐的长方体矗立在窑棚里,用切刀在上面一拉,切割成一张薄片,双手往下面一摊,将它托起,放在支架上的瓦桶上,围成一圈,一手转动桶上的把手,一手用刮板贴在泥面上,使其两端结合、表面均匀光滑。转桶可开合,在两片接合处上各有一木柄,便于提拿,桶上有四棱,使用时先套上一个湿布袋,瓦胚套在外面,旋转时,刮板使瓦胚结合成一圆筒紧密地贴在桶上,并且使棱印在胚上,方便阴干后轻轻一掰就成了四片瓦胚。刀尺将瓦桶上突出的泥削掉,就可以提起瓦桶到洒了草灰的空地上,把桶上的把手往内一别,瓦桶一缩,就提出来了,再将布袋从瓦胚上揭起套在瓦桶上,又可以制作第二个瓦胚了。

烧窑制作全过程(仁寿消失的手艺)(4)

我记得家乡宝峰寺那座小小的砖瓦窑和它旁边的小作坊,虽然看上去规模很小,但手工制作砖、瓦的技术一点也不简单,据说高家场有的窑还烧生活器具,如缸、坛、罐等,但我只听说过,没见过,想来应该更有技术含量。我们那里的那座窑依山而建,大概高7、8米,用石条砌成圆筒状,像一只倒放的泡菜坛子。等到砖瓦阴干(不能爆晒,以防崩裂)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上窑了,有专门的烧窑师来完成码放砖瓦和掌握火候,他们才知道怎么码放,如果不慎,会在烧窑的时候造成垮塌,这种情形我们就听说过,一旦垮塌,整座窑就报废了。窑内先码放砖,上面再码放瓦,在中间会留有空间,以便燃烧柴火能够覆盖所有的地方,否则有些地方烧不到,就成了废砖瓦,码到顶部上面要用泥覆盖,只在上面留3个出烟孔,再在上面搭木头架子,盖上草棚,即俗称的“窑棚子”。掌握火候,更是烧窑的关键,窑火有前、中、后之分,前火烈,中火缓,后火微,烧不到的地方,有经验的烧窑师还要设法引导火,这就是技术了。

烧窑的时间柴火是不能断的,所以开烧时,要不断添加柴火,各种麦草、木柴都要准备充分,还要准备一些煤炭。砖有青砖和红砖之分,是由火候决定的,青砖现在几乎见不到了。一般来说,砖瓦窑要连续烧三天,然后闭窑,将灶门和出烟口封闭,在窑顶上注入水,起到冷却的作用。我记得里面的水很快就沸腾了,有人就去蒸饭和炖菜,表面的温度这么高,窑体内部的温度可想而知了,见过关窑的时候,里面的砖瓦通红一片,似乎是透明的。尽管如此,还是有部分砖没有烧透,或者瓦片粘接在一起了,这些残次品还是有用的,就是烧煤炭后,都会有人去刨未燃尽的炭花的。

所以,开窑的时候,有很多人去围观呢。

——完稿于2022年3月2日

注:本图文由作者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