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心灵的教育(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基)

美育是心灵的教育(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基)(1)

灯市口小学“小小马兰”剧社的小演员们进行童话音乐剧《马兰花》公演。

美育是心灵的教育(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基)(2)

灯市口小学金帆合唱团学生演唱侗族歌曲。

美育是心灵的教育(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基)(3)

在灯市口小学的校本课上,学生们进行油画创作。

美育是心灵的教育(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基)(4)

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原创音乐剧《爱的烦恼》从二胎话题切入,让学生更加懂得关爱他人。

今年3月,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和北京市学生金帆书画院的评审结果,灯市口小学合唱团、“小小马兰”剧社和“育英”美术社同时获得了“金帆”称号。据了解,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自1987年成立,每三年进行一次验收和申报,代表着北京市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最高水平。在灯市口小学的办学历史上,三个社团同时获得“金帆”称号尚属首次。对此,校长滕亚杰表示:“这一成果源于学校多年来在艺术普及教育上的努力。”

“金字塔”模式促进艺术教育普及

“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美术社团里,老师们向学生讲解着水墨画的相关知识;戏剧表演课上,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漫画做即兴表演、练习绕口令,打磨学生的“演技”;音乐教室里,学生弹奏起自编的旋律,表现想象中的大海的声音……在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艺术教育渗透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据了解,在“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理念下,资源带以“艺术绽放人生”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从课程建设、特色活动等方面不断创新。2014年,灯市口小学作为龙头校,携手北池子小学和东高房小学成立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实行“三低一高”的校区一体化运行模式,即北池子、礼士和东高房校区为低年级部,灯市口校区为高年级部,共同推进美育工作。

滕亚杰介绍,在开足、上好艺术类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开设丰富的艺术类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让他们在社团中获得进一步提高。以音乐、戏剧为例,学校开设表演基础等必修课程以及合唱、形体舞蹈、手风琴等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学习,还可加入合唱团、戏剧社、手风琴乐团等社团接受更专业的指导。滕亚杰说:“学校通过这种‘金字塔’模式落实美育,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让每个孩子在艺术上拥有自己的发展路径。”

此外,滕亚杰还强调,艺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资源带各校区的艺术教育需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资源带将“三低一高”的行政运行模式迁移到社团建设中,金帆合唱团、金帆书画院、金帆戏剧社等都形成了“三低一高”的梯队发展模式,一至三年级各有一支小团,四至六年级为大团,小团升入大团通过选拔机制进行,做好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衔接。

同时,资源带定期举行校园合唱节、戏剧节、书画展等活动,营造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如校园戏剧节,学校倡导“班班有剧社、人人都参与”。资源带58个班,每个班都上演剧目,近千名学生上台表演,台下同学则化身为剧组中的剧作家、导演、策划、剧务、海报设计师等,一起领略艺术的魅力。

滕亚杰说:“学校一直致力于做好艺术教育的普及工作,而不是以拔尖为目的。在此过程中,高水平社团就水到渠成地产生了。”

传承育英理念 培育综合型人才

其实,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灯市口小学的前身“私立育英学校”就有歌咏队与管乐团, 1934年,学校新剧团排演了曹禺名剧《雷雨》并在当时的东四社交堂公演。

校名中的“育英”二字出自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育英文化则倡导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生活的人。如今,学校沿承着“育英”精神,在“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育人目标下,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

学校艺术中心主任李嘉认为,在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资源带的艺术教育还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学会了团结协助,增强了自理能力,也磨炼了意志品质。”她回忆,在表演音乐剧《爱的烦恼》时,学生的服装、道具都由学生自己管理,演出结束后,他们会主动把衣服叠整齐,道具码放好,不需要老师操心。李嘉还屡次被学生的执着精神感动。“有的同学发烧了也不放弃排练,有的同学崴了脚却一声不吭地坚持到演出结束。他们在艺术实践中学会了对自己喜欢的事进行坚持不懈地追求。”

滕亚杰表示,资源带的艺术教育不是要培养孩子达成多么高的专业成就,而是“以美育心”,让他们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滕亚杰说:“学习艺术是向孩子的内心注入美好,让孩子能够很好地面对生活,面向未来。”

除了艺术教育外,资源带还十分重视体育与科技教育,如打造学生火焰篮球队,成立东城区星光机器人社团等。滕亚杰表示:“学校以艺术、体育、科技为三大特色发展支柱,结合学科教育,为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基。”

亮点 1 金帆合唱团

在合唱中唤起团队协作意识

三月底,在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评审中,灯市口小学合唱团继续被认定为金帆合唱团。早在2004年,灯市口小学合唱团便被授予了“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称号。自那时起,合唱团一直发挥着优质美育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承担了许多重大活动的演出任务,如2015年参加了维也纳世界和平合唱节和第九届勃拉姆斯国际合唱节并斩获金、银奖,2017年参加中央团拜会演出和“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迎宾演出等。

灯市口小学金帆合唱团指导教师王娜认为,合唱团的特色在于强调用真心唱出动听之歌,简单纯粹地学习音乐,而非抱有功利性。她回忆,自己曾经询问过团员们参加合唱团的初心,“没有一个孩子回答是为了得奖或为了荣誉,他们都是出于热爱音乐和喜爱这个团队而坚持训练的。”王娜表示,合唱团的训练十分辛苦,展演前夕甚至每天都需要排演,孩子们需要在学习之余挤出时间,并且克服训练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技术、情感表达难题。但是,孩子们并没有逃避,反而常常主动跑来询问加训时间。王娜说:“我觉得音乐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命,赋予了他们向上的精神。”

此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在学习合唱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六年级6班学生王晓镝表示,自己以前写作业时经常走神,需要妈妈在旁监督。加入合唱团后,自己则主动抓紧一切时间完成功课,好挤出时间练习合唱,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升。同时,合唱团还设置了团长、声部长、班长、值日生等小干部职务,当指导老师不在时,小干部们可以带领大家有序训练;当面临比赛时,小干部们就主动思考服装道具的安排。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等能力。王娜说:“合唱需要整体性,不同声部之间要相互融合。孩子们有时候要当好红花,有的时候却要甘做绿叶。”她记得,有一个孩子声音十分独特,每次独唱比赛都能获得一等奖,但是在合唱团里,他经常要控制自己的声音以配合其他人,进行合作与退让。

亮点 2 金帆书画院

专业美术教育让孩子学有所长

在东城区“我向说句心里话”长卷绘制活动以及“一带一路”绘画大赛采风交流等活动和国际少儿书画大赛、国画儿童双年展等各级各类比赛中,都能找到灯市口小学育英美术社成员的身影,他们展现了良好的学习成果,斩获多个奖项。在资源带的各项美术活动中,他们更是起到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育英美术社指导教师韩伟回忆:“在学校举办的海报展活动中,每个班级都需要制作1m×0.8m的大幅海报,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然而,美术社成员曾经在社团中参与过6m×6m的长卷绘制,他们作为各个班级的排头兵,发挥特长,帮助并带动其他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目前,育英美术社成员已达到100余人,在今年的评审中被新授予“北京市金帆书画院”称号。

不同于一般的兴趣社团,育英美术社强调专业性。据了解,美术社提供多元而专业的学习内容,分为油画、版画、国画、泥塑四个学习领域供学生选择,同时辅以动漫画、非遗美术、创意儿童画等社团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美术素养的同时,让孩子们“学有所长”,打造高品质的美术教育。韩伟表示,课堂上时间有限,而社团给了孩子深入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他举例说:“我们会选择一位知名画家,用两周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将他的生平和技法研究透,再慢慢指导孩子进行创作。”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聘请粉画画家杨岩,国画大家李燕、李健等为老师们做相应的指导,形成了一支美育专家顾问团队。

在韩伟看来,专业的美术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画技,也塑造了他们的自信心。他回忆,有一个孩子性格内向胆小,虽然特别喜爱画画,但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加入美术社之前,他就经常向美术社的同学学习一些技法,一些小幅作品也画得不错。但是,当遇到板报或海报等挑战时,他的能力就稍显不足。去年,他在老师的鼓励下加入了美术社,短短几个月内就取得了巨大的提高。在2017年资源带第三届书画展上,他有两幅作品入选。韩伟说:“这对孩子而言是很大的认可和鼓励,提升了他的自信,也加深了他对美术的热爱。”

同时,资源带“三低一高”的美术社团体系以“传统文化”和“京味文化”为主线,以多种美术形式为依托,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地传承传统文化,比如,带领孩子画兔爷、画龙舟,以及开设非遗脸谱、泥塑等特色课程。

亮点 3 金帆话剧团

在表演中体验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不知为什么,爸爸妈妈都看不见我了。我成了空气了吗?”舞台上,看着家里人都围着刚出生的弟弟转,受到冷落的小文委屈地哭了。3月13日,50分钟的原创音乐剧《爱的烦恼》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上演,该剧是灯市口小学“小小马兰”剧社又一力作,它的前身是一个12分钟的短剧,曾在北京市艺术节戏剧展演中获得银奖。

自成立以来,剧社尝试多种题材、多种形式的排演,并积极进行原创剧目的创作。比如,孩子们参与了全英文音乐剧《公主与豌豆》在国内和美国的公演;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合作的话剧《茶馆》在北京人艺菊隐剧场上演;与中国儿艺携手打造的大型童话音乐剧《马兰花》连续三年公演,反响热烈。此次,“小小马兰”剧社通过评审,被新授予“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称号。

剧社指导老师、语文班主任杨春艳认为,孩子们学习戏剧表演不只是提升艺术修养,更是通过戏剧学做人、学做事,提升综合素养。

在她看来,当今社会中,孩子缺少对生活的观察,而戏剧来源于生活,在排演过程中,孩子能够走近生活,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原创剧目《爱的烦恼》关注了“二胎”这一热点话题,戏剧让孩子能更加懂得如何关爱别人,并学会付出和分享。杨春艳说:“戏剧是感性的,是身临其境的,给孩子带来感官的立体的体验。同时,戏剧表演不单单是模仿,而是由内而外地表达,而这需要孩子有经历和积累。”

因此,学校举办戏剧实践体验活动,让孩子感受不同的人生,更好地理解角色。比如,学校创编了以留守儿童为主人公的歌舞剧《电话旁的等待》,以此为契机,剧社走进太阳村开展慰问交流体验实践活动,让学生与留守儿童互动交流。杨春艳回忆,过程中,孩子们感慨自己生活的幸福,也理解父母的辛苦,还表示回家后要多做家务劳动。杨春艳说:“除了舞台上的呈现,学校更关注孩子在戏剧教育中收获的成长。”在学生提升艺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灯小也成立了教师“力行”戏剧社,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家的指导下演出了话剧《雷雨》,在戏剧道路上,师生共同成长。

学生故事

走上舞台 在戏剧表演中圆梦

●王雨飞 五年级六班学生,灯市口小学金帆话剧团成员

“每次看到电视里的人物,我就会想象自己成为那个角色,每天睡前脑子里都像在演电影一样。”一直以来,王雨飞都热爱表演,对于灯光璀璨的舞台也充满向往。加入戏剧社后,王雨飞先后在《马兰花》中饰演王老爹,在《爱的烦恼》中饰演爷爷等。他说:“以前我只是班级里的一个无名小卒,压根没想过会有这样走上舞台的机会。”

然而,加入剧社后,王雨飞才发现,表演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饰演的第一个角色是《马兰花》中的王老爹,学校艺术中心主任李嘉记得,他当时唱歌有些走调,肢体动作也不是特别协调。为了尽快能更好地诠释角色,王雨飞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按照剧社师徒制的模式,王雨飞向当时饰演王老爹的学长学习如何表演,王雨飞回忆:“开始的时候,别人十分钟可以学完的一个动作,我往往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学会,师傅就一遍一遍耐心地教我。尽管过程比较困难,但最后我走上了舞台,就不觉得苦了。”

李嘉表示,每一个生命根基不一样,学校给学生搭设平台,让他们从兴趣出发,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现在,王雨飞已经成长为小师傅,将自己的表演经验传授给其他学生。他表示,希望自己长大以后能成为戏剧爱好者,有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

校长说

小演员也要发挥社会价值

●滕亚杰 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校长

资源带一直注重将资源向校外拓展,积极参与中国儿艺、北京人艺等举办的活动,让学校的艺术教育与社会联动,给孩子更多综合实践的机会。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在向社会展现小演员们的社会价值。

比如,原创音乐剧《爱的烦恼》最近在中国儿艺上演,这部剧就是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社会热议的“二胎”问题,探讨如何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分享父母的爱,并学会付出爱,构建和睦家庭,创和谐社会,传递积极的态度与价值观。许多父母观看演出后受到触动落泪,有些家长还表示,回家后真得好好反思如何对待大宝和二宝。

因此,艺术教育使得孩子能够通过自己所学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产生良好的影响,让儿童这一角色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冯倓秋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