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老师的事例(一个语文老师大风天在课堂给学生说)

于晓冰 水寒说语文(欢迎关注个人原创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寒说语文)

关于语文老师的事例(一个语文老师大风天在课堂给学生说)(1)

今天本来学校安排的活动是初一年级去天安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但是,因为沙尘暴和雾霾,活动临时取消,改为正常上课。

即使改为正常上课,原本和我也关系不大,因为我上的国学课周五没有安排课。原计划踏踏实实地写坐下来写公众号文章。

但是,有同事因事来不了,需要我代课,临时代一节课。临时代课的麻烦就是“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一种情况是你不知道他上节课说到哪里了,严丝合缝地接着往下讲不容易。另一种情况就是如果你新开一篇课文,如果一节课没讲完,让那个老师下节课接着讲也不容易。

所以,最好选择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一节课完成。在进教室之前,我还琢磨什么东西能恰好一节课讲完。不牵牵绊绊,既不和前面重复,又不侵占后面老师准备讲的内容。

上了课,打了铃。还有一些同学在向窗外张望。因为今天的风实在太大了,窗外小花园中的二十几米高的大树都被吹得摇摇晃晃,东倒西歪。要想强行把这帮小孩子的注意力拉回课堂,虽然也可能做到,但怕是人在心不在。

于是,灵机一动,现挂了一节课。下面就是这节课的一个简单实录。(为阅读效果考虑,本实录内容和课堂实际情况在先后顺序上略有调整)

关于语文老师的事例(一个语文老师大风天在课堂给学生说)(2)

师:今天的风真大,虽然昨天开了有关升旗仪式的准备会,但我就知道这个活动一定会取消,因为关于沙尘和雾霾的预警新闻说,这样的恶劣天气状况至少要持续到今晚。

果然,今天活动取消了,不用再半夜爬起来去看升旗了。我正开心,因为我今天没有课,准备踏踏实实坐下来写计划中的公众号文章,但谁想到,我猜到了故事的开头,没猜到故事的结尾,DUANG,你们老师有事来不了,我临时给你们代一节课。

(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慢慢回到课堂了。即使不是我临时代课,我的课堂导入也是闲聊式的,现挂的,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课堂情境)

那这节课我们讲点儿什么呢?我看到很多同学在看窗外刮的大风,确实,今天风真够大的,那我们就以“风”为关键词,玩一个飞花令,说说你知道的写风的或者带有风的诗句,诗词文都可以。

(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因为他们很多人看过《诗词大会》,知道武亦姝,知道飞花令。)

师:咱们全员参与,一个一个地来,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生1: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其他同学:这个没有“风”字。

师:虽然这个没有“风”字,但诗的题目是什么?

学生全体:风。

师:是的,唐代诗人李峤 的《风》,虽然诗歌中没有一句直接出现风,但是他把这个风的特征通过其他十五表现出来了,算是一首谜语一样的小诗。比如,你们小学的时候学过的一首名为《画》的诗也是这样的。

学生全体: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很好!严格来说,这不属于飞花令,飞花令要求诗句里面带有相关文字。好,我们接下来正式进入飞花令环节,说说那些带有“风”字的诗句。

生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生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生7: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生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生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生1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生1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1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师:嗯,很不错,我尽可能地关注到更多的同学,让你们更多的人有参与的机会。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的诗词储备最为丰富。

生13:风吹仙袂飘飘举

生14:小楼昨夜又东风

生15: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生16:风住尘香花已尽

生17: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师:很好,很好!不过,有没有注意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有一些是我们特别熟悉的诗句,就是我们小学要求背诵过的古诗词,还有漏网之鱼,要想一下。还有一个,就是偏于复杂的诗句,有一些同学只能说上来带有“风”字的这一句诗,如果你知道这句诗的上句或者下句,或者这首诗的名字,或者这首诗的作者,你都可以补充上,要充分展示出你的储备来。

(这样的调整,一方面让学生注意想一想还有哪些常见的带有“风”字的诗句没有想到,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增加难度,给那些诗词储备丰富的同学更好的展示机会)

生18:黄埃散漫风萧索

生19:云栈萦纡登剑阁。白居易的《长恨歌》。

生20:洛阳城里见秋风。

生21: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的《秋思》,我们国学课学过的。

生22:东风夜放花千树。

全体学生:……

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

(就这样,同学一遍背诵,一边有其他的同学补充上下句,如果同学不知道,我知道的,我就帮他们补充几句。实在补充不上的,我也不觉得丢脸,毕竟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都玩得很high)

(慢慢地,学生想起来的诗句越来越少了。他们慢慢开始翻查语文书,也有手里有诗词书的在翻看。有时候还会重复出现已经背诵过的诗句。剩下的能接上的同学也越来越少)

生2: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生1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生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生8:塞下秋来风景异。

师:刚刚两个同学在背诵的时候说到了“风骚”,那这个“风骚”是什么意思呢?

我看到了有很多学生在偷笑了,你的那个小心思说明你不知道这两句诗里的“风骚”是什么意思。

生17:老师,这里的“风骚”指的是“文学”。

师:很不错,为什么指文学呢?

生17:不知道。

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是不行滴。这个我给你们讲一讲。

风骚,实际上是两个词,“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楚辞·离骚》。它们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所以,此“风骚”不是彼“风骚”,不是你们心目中的或者人们常用的那个“风骚”的意思,同样,前面同学背诵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的“风流”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流”,这里的“风流人物”指的是“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

同学们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我们背诵的这些带有“风”字的诗歌中,绝大部分是真“风”,还有一些是假“风”。比如,我们刚刚说的这个“风骚”“风流”就是如此。我们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假“风”的诗句吗?刚刚背诵过的也没问题。

生15: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不错,有没有什么诗句中的“风”这个诗句中的“风”意思完全相同呢?

生19:衣冠简朴古风存。

师:这个诗句的中的“风”和前一个相同吗?

生21:不同,这里的“古风”是风俗的意思。

师:非常好,陆游的这一篇《游山西村》正是我们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诗歌,我们要结合课下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争取理解得更明白,更透彻。

生30: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生25: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师:很好,这两句中的“风”和“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意思才完全一样。

由此,你们应该建立一种意识,虽然都是同样的一个字形,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因为它们的意义不同。要学习一个汉字,仅仅把握字音、字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握这个汉字的意义,甚至是这个汉字的起源,才具体的语境中当什么解释,词性有什么变化等等,要综合把握才行。

(关于在学习汉字的时候,要音、形、义、源、境、性六个结合的意识,我会在我的课堂上结合具体的事例,反复给学生讲,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汉字的方式)

师:我没有做统计,但大概其我们刚刚至少已经背诵了几十首带有“风”字的诗歌了,但实际上这也只是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的极小的一部分。我们要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带有诸如“风”“花”等字的诗词呢?

生12:因为这些东西常见。

师:是的,因为常见,所以入诗就比较多,我们说“风花雪月,春夏秋冬”,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象,季节的变化,对于心灵敏感的诗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可以说,诗不是为了我们现在这样考试而存在的,而就是为了生活而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诗就是生活

那些敏感的心灵,自然的风雨就能引起心灵的风雨,比如,杜甫有诗说“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即使是一片花瓣飘落,诗人也觉得春色减少了,何况是风中的花瓣纷纷飘落呢。再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能够感受到自然的风雨带来的“绿肥红瘦”,而那个麻木迟钝的卷帘人则无动于衷,觉得是“海棠依旧”。

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心灵敏感的人,能够对世间的万事万物充满好奇,而不是麻木不仁。那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除了多多体会生活之外,还要多多背诵一些诗歌,让那些敏感丰富的心灵启发你的心灵,让你的心灵也因此敏感起来。

不需要考试,我就能判断你们每个人语文的素养如何,因为这个“飞花令”能够看得出来你们在诗词方面的储备怎么样。当一个人看到某一事物,总会引发各种联想,这种联想或多或少,或浅或深,如何让我们的联想更有质量,让我们的联想更有深度和广度呢?显然,我们个人的储备决定我们联想的质量,储备越丰富,联想的质量越高。

师:不要只为了考试储备,为了考试学习,那就太功利了。如果你在今天的沙尘暴的天气下,想到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是不是觉得这个诗句真的恰到好处地描写了今天的天气状况。这时候,虽然天气不好,但却可能因为我们想到了这首恰切描写现在天气的诗歌,于是内心自然就升起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是不可替代的。诗歌本身就是生活,我希望你们的生活中能有诗,也能够有远方。

关于语文老师的事例(一个语文老师大风天在课堂给学生说)(3)

【课后小结与反思】

我一直觉得,好课不是“背”出来的,不能上成像很多公开课那样,背诵的表演的假课。好课甚至也不是“备”出来的,不是上课之前,写一写教案,抄一抄教参就可以的,需要长期的准备,多多地读书,多多地背诵,在需要的时候,才会迸发出来,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一点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尤其适用。

这一节课除了讲一讲诗歌之外,因为还余下一点时间,我还给学生说了说北京的春风这么大的原因,算是跨界当了地理老师。学生的惊讶也算是一点收获,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老师用学识去征服学生,会让学生更爱上你这一门课。

当然,因为是一节“现挂”的课,也难免有一些不足。比如,就在我一边记录这节课的时候,一边就在想,如果我不讲关于北京春风形成的原因,而从学生所背诵的诗歌中让他们分分类。看看哪一些是写北方的风,哪一些是写南方的风,南方的春风和北方的春风有什么不同,甚至是不同季节的风,各有什么特点,这些都会很有意思,潜移默化中就告诉了学生要认真观察世界,用心体会生活。

不过,也不必遗憾,课堂本身就是一个遗憾的艺术,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一节课,只要我还在,总有机会把这些东西慢慢地教给我的学生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